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泛化与对策

2006-02-02 09:11侯营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
关键词:探究性文本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我发现问题的习惯、自由探索精神,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不是万能的,也有自身的局限。目前在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探究性学习的泛化”。

探究性学习的泛化指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由于活动主体在认识和理解探究性的内涵、作用、地位出现偏差,对其适应对象和范围绝对地扩大,探究的内容过分地脱离语文课程的特点,组织形式和操作过程也出现一些扩大化的做法等现象。探究性学习的泛化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语文探究性学习目标的泛化

学习目标的泛化主要指对语文探究性学习目标理解的概念化和绝对化,将目标落实简单化、笼统化,或过分扩大探究的重要性而忽略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等。如确定某节课的探究学习目标时,大部分教师笼统而概念化定位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或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这样目标定位完全是概念化、简单化的,含糊而不可测,根本无法指导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开展。又如将语文探究目标的确定过分地接近了相邻的学科,学习《石灰吟》时不探究于谦的经历对诗歌主题的表现,也不探究诗歌形象化手法,而去探究明朝冤案和石灰生产中的化学反应,这是典型的探究性目标的偏离。再如在教学《童趣》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文中的‘我是一个极为无聊的人,课文没有什么情趣。”面对这样有明显是非价值观问题,教师没问为什么,草率地进行评价:“不错,有见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了偏差,教师无视如何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无原则迁就学生。这些明显是对探究性学习目标理解的泛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无疑是有害无益的。

二、语文探究性学习内容的泛化

探究内容的泛化主要指探究方向、主题、内容等出现范围扩大和一些低效或无效的探究。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抛出探究问题:“如不采取措施,死海总有一天会死去。拯救死海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拯救死海的方案呢?”在一阵喧闹的讨论过后,有的谈到开一条人工河,把苏伊士运河的水引过来,有的谈到把下雨的水全部集中到死海,有的谈到控制蒸发量……近20多分钟的时间,学生都在谈设想谈方案。铃声响了,有的仍在出主意。至于文本的研读与探究早已“夭折”了,这是探究内容泛化的典型例子。又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围绕字形、字音等已确定的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对早已定性的知识,再多的探究也是无益的。探究内容的泛化势必失去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探究学习的效率,甚至做无用功。

三、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指导的泛化

语文探究性学习过程指导的泛化主要指活动组织的绝对化,过程指导的虚无化和教师角色功能的扩大化。

组织形式的绝对化。有人认为凡是探究必定要进行小组学习,没有小组学习就不是探究;凡探究就必定进行讨论或集体交流,否则就不是探究性学习;将普通的浅层次的“讨论”当成探究。这些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的绝对化操作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泛化。其实个人可探究、小组可探究、集体可探究;讨论是探究、阅读是探究、沉思也可以是探究。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要各种组织形式和各种探究方式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过程指导的虚无化。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探究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不重视教师指导的作用,探究过程出现指导真空的现象。过程指导的虚无化是由于教师过分夸大学生的探究能力,过高估计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的观点绝对化、静态化。过程指导的虚无化势必会使探究活动方向模糊、主题不清、操作无序、效率过低。

教师功能的扩大化。教师狭隘地理解探究性学习,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角色把握出现偏差,教师总担心学生未能正确把握探究的方法,过多解决应该学生解决的问题,使学习生失去体验生活和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教师是将自己的组织、引导、帮助者的角色无形中扩大为活动的主体实践者。教师功能的扩大化,使学生的探究主体的地位发生偏差,学生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受到压抑,使探究性学习失去原有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组织的绝对化和过程指导的虚无化、教师功能的扩大化,都会封杀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个性与灵气,使探究性学习成为浅层、庸俗的学习活动。

四、语文探究性学习地位的泛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并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热爱,甚至于追随。语文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有了泛化的现象,有人为地拔高探究性学习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的现象。好多语文教师在没有深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时而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中出现“言必称探究,行也必探究”教学行为。还有“哪节课没挂上‘探究的字号似乎就是传统,不应探究的课也硬与探究扯上关系”的错误认识。最可怕的是有的教师过分夸大探究性学习的作用,以为有了探究性学习就有了语文教学的一切,就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提高。

探究性学习地位的泛化,使探究性学习成为语文学习方式的“孤芳自赏”,是从一个单一又回到了另一个单一,是从一个传统又回到了另一个传统。

面对探究性学习的“泛化”,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方法,精心组织过程指导。

一、明确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影响探究性学习的主客体因素:学生、教师、学习资源等基本条件。

1.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经验。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语文学习的方法、态度、习惯对于具体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有着相应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例如面对基础较差又没自主学习兴趣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赏析性探究肯定是难以完成的;而面对基础扎实,学习主动的学生,他们对浅层的材料性搜集、整理与说明的探究肯定提不起兴趣。因此无视学生原有语文基础和经验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最终不是无法开展,就是低效的形式探究。设置探究性学习任务的基础是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经验,寻找探究兴趣的促发点,设置恰当的探究情境。考虑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经验是保证语文探究性学习“不泛化”的主体准备。

2.考虑学生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学生所生活的家庭条件、学校的基础设施、社会环境是制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因素,无视这些条件也会出现探究学习内容和对象或过程的泛化。如缺乏图书设备、网络设备的农村学校对于需要文献参考支撑的探究活动往往无法深入。因此,充分考虑学生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是保证探究性学习“不泛化”的物质基础。

二、重视语文积累,抓住文本特点,树立“阅读即探究”的观念

语文是以语文积累为基础的,从文本出发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阅读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不能脱离语文教学这些重要的规律的;只有让探究性学习真正“姓语”,才能长盛不衰。

1.重视语文积累,为探究性学习奠基。

在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拓宽知识面,形成自己的见解;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坚实的语文基础──语文积累。“语文积累”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积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语言词汇,阅读一定数量的代表性优秀作品,掌握一定分析综合能力,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习得观察、调查、阅读、收集、讨论、赏析等语文探究方法,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的范围和作用,具有“探究”的习惯,产生“探究”的兴趣、爱好等情感。

只有以坚实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的积累为基础,才能有效避免探究性学习地位、作用、内容、对象的泛化。

2.抓住文本特点,树立“阅读即探究”的思想,为探究性学习掌舵。

文本是探究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抓住了文本的特点进行探究,才能让学生领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深入地与文体交流和对话。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信息交流的阅读才是最好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阅读即探究”的思想。

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阅读是传统语文教育总结下来学习语文最根本又最有效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入探究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与文本在阅读中认知发生迁移、情感产生共鸣、精神生发交流,才能进行相关地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自得自悟、比较反思。

抓住文体特点、树立阅读即探究的观点,是有效控制探究性学习泛化的一个基点。保证了阅读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地位,才能保证探究活动的语文味。

三、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主体懂得如何开展探究活动,可说是在更深层次上避免探究学习的泛化。学生自己掌握了探究的方法,能更有效进行探究。

1.让学生学会确立探究的方向。探究活动要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要让学生学会从以下几个方向:探题目、探主题、探人物、探情节、探语言、探艺术空白点等。

2.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点。要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探究的活水源头。学会发现问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教师要围绕语文教材,立足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主要有以下方法:(1)诵读法。问题来自学生的读书感悟和诵读体验。(2)联想法。围绕文本,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容易找到知识中的空白,思维中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3)质疑法。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发现问题。(4)实践法。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如组织学生课堂表演、课堂操作、朗诵诗歌、演讲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5)比较法。通过语段、词语、修辞、情感、语体的相互比较,让学生发现表达的优劣,发现问题。

3.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发现问题,还要能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课堂不在于学生研究多少语文、文化和社会的问题,而是以问题探究为契机,让学生感受探究问题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创设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因此,课堂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思考;养成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的习惯;学会围绕主题搜集资料方法;懂得想象和验证,实践的方法。

四、精心组织与指导探究的全过程

精心指导是深化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我们要精心安排规范而灵活的组织形式,要精心设计过程指导的全过程。

1.精心安排规范而灵活的组织形式。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要规范又要灵活。小组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常用形式,但不排除个别探究、班级活动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中学生独立探究的作用。小组合作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生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差异组成若干小组,创设一种小组共同合作、共同达到预期目标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自控性,从而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进行探究。

2.精心设计科学而开放的过程指导。探究性学习过程指导既要科学严谨又要民主开放,要准确把握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角色。探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我问答、探究方向的确定、主题的选定、创设情境、实践体会、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等。小组探究的主要活动有诵读、讨论、互助、交流、辨论、品赏等。

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指导要抓好整体阅读这个起点,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提问、自我回答的重要性。小组交流要有严密的组织和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要有合理的分工。小组活动要精选问题,寻找有意义的主题,充分讨论、深入探究;小组活动做到有记录、有监控、可检查、可测评。最后要有班级的交流、个体和小组的反思与自我评价。教师在探究的全过程中要树立角色意识,摆好自己的角色,正确把握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评价人的作用。教师在指导中要把握好各种活动的分量,做到因文本而异、因探究主题而异、因小组兴趣而异。

规范而灵活的组织形式、科学而开放的过程指导,是语文探究性学习发展的内在要求,能有效防止探究性学习组织和指导的泛化。

综上所述,我们要深入认识“探究性学习泛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和危害,要深入分析其特征和表现形式,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加强积累、强化阅读、明确实施探究条件,学会探究的方法,精心安排组织与指导等综合策略,有效解决探究性学习泛化的问题。从而让探究性学习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正道上前进。

(侯营翰 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中学)

猜你喜欢
探究性文本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