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一词的演变

2006-05-14 09:07安广禄
知识窗 2006年8期
关键词:感冒官场

安广禄

宋代的中央政府里设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合称“三馆”,分别掌管国家的图书、经籍、修史等事宜。又有秘阁、龙图阁(宋代名相包拯曾任龙图阁大学士,故又称“包龙图”)、天章阁,合称“三阁”,主要是收藏有关经籍、图书以及历代御制典籍等。“三馆”和“三阁”被统称为“馆阁”。

馆阁里有一项明文规定:每天晚上必须安排一名阁员“值宿”。后来,由于官场腐败,值宿的阁员们开溜成风,无论他们有事无事都假借“肠肚不安”来逃避值宿。有一天,轮到一个名叫陈鹄的大学士值宿时,他在开溜前心想,人人都千篇一律地写下“肠肚不安”几个字难免有些俗套,于是他别出心裁地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写下“感风”二字。

陈鹄写的“感风”一词是一个医学词语。宋代以前,我国的传统中医学对疾病起因的表述非常混乱,极不规范。宋代医理学家陈无择首先把引致百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其中外因又区分为“六淫”。所谓“六淫”,即风、寒、暑、热、燥、火六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对人的身体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显然,陈鹄对陈无择的说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他在“六淫”之首的“风”前加了一个“感”字,一改过去的“肠肚不安”为“感风”。感者,受也,意思是说他受到了六淫之首“风”的侵袭,身体不适,故不能值宿。此例一开,后人纷纷仿效,不值宿的理由很快便由过去单一的“肠肚不安”变得五花八门,其中尤以“感风”、“感冒”居多。

明清二代,馆阁并入了翰林院,故翰林院亦称“馆阁”。与此同时,宋代馆阁里的“衙门作风”亦随馆阁一起带入了翰林院,并迅速蔓延到整个官场。明清两代的官员办完公事休息时,例称“感冒假”。“感冒假”作为意义整体可以阐释为:本官在为该公务操劳之际已感外淫,但自己依然带病坚持工作,直至今天,症状终于爆发出来,故不得不请假休息。清代以后,“感冒”一词开始走出官场,成了一个医学专用名词。

猜你喜欢
感冒官场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和氨酚黄那敏颗粒的药理作用区别及注意事项
大学生总彻夜玩游戏常“感冒”竟患上淋巴癌
花儿也会“感冒”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官场动态
官场动态
官场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