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和中国建桥事业

2006-06-29 07:42
文史月刊 2006年6期
关键词:茅以升钱塘江大桥

帙 明

1989年的春天悄然降临人间,辛劳了近一个世纪的茅以升终于睡倒在北京医院。窗外春寒料峭,窗台上葱绿的水仙和花篮里姹紫嫣红的鲜花却给病房增添盎然春意。94度春秋,岁岁年年都与桥紧紧关连,94岁人生,日日夜夜都与桥苦苦相恋。

(一)

儿时的茅以升,一叶扁舟辞别故乡镇江,来到南京求学。10岁那年的端午节,秦淮河赛龙舟,观者挤塌文德桥,溺死多人。时在南京思益学堂读书的茅以升闻之,心中萌生建桥之愿。

1911年,16岁的茅以升考入唐山路矿学堂预科。秋,辛亥革命席卷华夏,不少同学投笔从戎,使得血气方刚的茅以升坐立不安。1912年秋,孙中山先生亲临唐山路矿学堂,在演说中谆谆告诫同学们,中国革命的成功,决不是仅仅需要一支武装大军,而是同时需要武装和建设这两路大军,在座诸位不必都投身于锋镝之间,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需要修建无数座桥梁,要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和100万英里的公路,否则,中国的富强,中华民族在世界列强面前真正地站起来,都是不可能的!从那以后,茅以升暗暗立下誓言,当一名中国的桥梁专家!为了这个誓言,他朝夕苦读,大学四年的总成绩名列全校榜首,其中有一门功课竟获得120分;随后,他又苦读一年,攻下了硕士学位。

1917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前夕,治学严谨、卓有创见的贾柯贝教授特意邀请茅以升到寓所喝咖啡。咖啡的浓香飘逸在书房,教授以西方人的直率提出,请茅以升留校做他的助教,这让茅以升惊喜不已。能被在学术界甚有影响的系主任点名留在身边,不但是一份许多人求之不得的殊荣,而且等于登上了晋升教授的直达快车。然而,为了当年的誓言,茅以升还必须学到造桥的全部真本领。怎样婉言谢绝系主任的美意,又能得到他的继续帮助呢?茅以升在品味着那咖啡的浓香之余,尝出了些许苦涩。

他勇敢地开了口。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是应该热爱自己祖国的!

知徒莫如师。教授完全理解面前的年轻人,他感到自己突然更加喜欢这个学生了。轻名利而重事业,始终把祖国放在心里,真是金子般的心灵!他一点没有生气,慈祥地给学生添了杯咖啡,抓起电话,亲自推荐茅以升到匹兹堡桥梁公司去实习。

茅以升喜出望外,这个公司无论在桥梁工程的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实力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

每天白天,茅以升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学习从绘图、设计到木工、板金、油漆等造桥所必需的各种工种的实践知识。晚上,他又赶到卡利基的梅隆理工学院桥梁系攻读博士学位。

1919年10月,茅以升的30万字的博士论文《桥梁框架之次应力》被全票通过,获得卡利基梅隆理工学院首名工学博士。

当他手捧博士帽,走进地板咯吱作响的宿舍时,床头那伴随他整整3年异域生涯的小闹钟和墙上父母、妻子的照片无不勾起他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

为了学到为祖国建造现代化大桥的真本领,他忍痛别离燕尔新婚的妻子,只身远渡重洋。在异邦那繁重的学业和实习的间隙,为了摆脱思恋娇妻、父母的寂苦,他买来零件,装配成一套实用的摄影器材,自己拍照、冲洗、放大,父母、妻子的照片一张张放大着色,配上精美的镜框,挂在宿舍的墙上。那熟悉的笑容,使他感受到亲人仿佛就在身旁,那深情的目光,令他体会到亲人们殷切的期望和无言的激励。

为了尽快学成回国,他把时间拼命抓紧,充分利用,每天清晨4点,枕边的闹钟准时而坚决地鸣响,把他从甜梦中叫醒。他睡眼惺忪地起床,匆匆地吃完牛奶、面包,便一溜小跑赶到火车站。嘈杂拥挤的火车车厢,被他当做学习外语的课堂,他的嘴巴、耳朵、眼睛、双手和大脑同时使用起来,那震耳欲聋的汽笛声和车轮撞击铁轨的噪声,都无法干扰他苦学的意志。中午,匹兹堡桥梁公司那短暂的工地休息时间,他也从不放松。刚放下铁锤和油漆刷子的手,又马上拿起纸笔,演算夜大习题。为了把对学业的每一点感受随时记下来,他强制自己在吃饭时改用左手拿饭勺,让右手好抓笔……

1919年12月,茅以升博士满载知识和荣誉,登上远洋轮船,毅然返回自己的祖国。

(二)

然而,茅以升学成归国以后,由于客观上的种种因素,整整13年的光阴蹉跎虚度,令他痛心不已!

茅以升除了在任教的几所大学的黑板上给学生讲授造桥知识以外,实际接触桥梁只有过极不显眼的两次:一次是1920年在南京下关那规模不大的惠民桥修建中担任过工程顾问;一次是1928年参加过济南黄河大桥的修理。

在常人的眼光看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几所名牌大学当教授、当系主任,直当到院长、校长,应该认为事业有成了,甚至是光宗耀祖了,殊不知茅以升的痛苦在于,身怀屠龙绝技却无用武之地!那黑板上用粉笔一圆造桥梦的纸上谈兵,对他这个名副其实的桥梁专家来说更是个无法忍受的嘲讽!

机遇终于姗姗到来。

1933年3月,茅以升接到时任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的电报和长函:“浙赣铁路已由杭州通至玉山,一两年后即可通至南昌,全省公路已达三千公里,正向各邻省连接。然而钱塘江将浙省分为东西,铁路、公路无法贯通,不但一省的交通受了限制,而且对全国国防与经济文化也大有妨碍。建设厅长曾养甫想推动各方,修建钱塘江大桥,现在时机成熟,拟将此重任寄诸足下,特托转达,务望即日来杭,面商一切。”

不几天,浙江公路局局长陈体诚又来信力劝:“我国铁路桥梁过去都是由外国人包办的,现在我们有了自己造桥的机会,千万不可错过。”

茅以升迅即向学校请了假,直奔杭州,与杜镇远、陈体诚两位老同学面商,欣然去见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

曾养甫在病榻上见了茅以升,非常高兴,快人快语:“经费我负责,工程你负责,让我们共同努力,一定把桥造好!”

会见以后,茅以升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求实精神,对钱塘的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和地质资料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早年,杭州人若讲起某件事绝对办不成,便说,除非钱塘江上架大桥。

何故?原因有三。其一,钱塘江是一条凶险的江,上游时有洪水暴发,江流汹涌;下游常有海浪涌人,波涛险恶;若遇台风过境,浊浪排空,愈发势不可挡;倘提及钱塘江潮,更是令人闻之色变,潮头壁立,高达5至7米,势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其二,自古传说“钱塘江无底”,底自然是有的,可是不仅深而且还有流沙。据测,沙层厚达41米,而且在激流冲刷下变化莫测,给打桩建桥造成极大困难。其三,从来无人勇敢一试。直至20世纪30年代,对在此建桥既欲染指又不敢尝试的外国工程师们,屡以妄言吓唬炎黄子孙: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生呢!

凡此种种,让茅以升清楚地看到,在他面前横直着一道道的艰难险阻,但血气方刚的茅以升矢志不移,一定要为祖国造出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

1933年8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授工作,毅然南下杭州。

虽然事先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真正动手干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困难远远超出了他原先的预料。首先向他压过来的不是工程问题,而是经费问题,虽然应由曾养甫负责,但茅以升却无法回避。为筹足款项,引发了浙江省铁道部、外国银行、国内银行四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多重矛盾,虽然最后达成协议,把建成后的钱塘江大桥按贷款比例分别抵押,但这些矛盾自始至终搅得茅以升这个搞工程的人无法安宁。

茅以升到杭州后,发现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已做了一套大桥设计方案,一问方知,这是曾养甫的策略。华德尔时任中国铁道部顾问,叫他设计,就不会反对浙江建桥,还可利用他的招牌筹款。茅以升迅即率领中国工程师们昼夜兼程、精心设计,很快拿出新的设计方案:双层桥,上层为公路,下层为铁道,造价510万。华德尔方案是单层桥,中间铁路,两边公路,造价758万。两方案比较,中方设计远胜美方!但开始只敢说是根据华德尔设计“略予修改”,后来经费落到实处,才敢宣布“完全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

1935年4月6日,大桥正式开工,头一个难题是打桩。要把长长的木桩打进深达41米的泥沙层,站在江底岩层上才算成功。茅以升针对钱塘江的特殊水文地质状况,专门设计了打桩船的打桩部分,交船厂赶制出来。

天有不测风云,特制的打桩船刚驶进杭州湾,就遭遇狂风巨浪,不幸触礁沉没。

茅以升亲自督工,赶制第二艘。

在茫茫江面上要把木桩准确打进江心预定位置,谈何容易!加之江心泥沙层硬如铁,所以打桩极为困难,初期一天辛劳只下一根。按计划总共要打1440根桩,如此缓慢,岂不要打到猴年马月!

沉了一条船,工程又进展迟缓,社会上闲言碎语就多了,中外银行为担心贷款能否收回而表示不满,上层也给曾养甫施压,受了压、受了气的曾养甫找到茅以升,声色俱厉地说:“桥不成功,你得跳钱塘江,我跟你后头跳!”

茅以升的母亲听说儿子受到各种压力,而且媳妇忽染重症,风尘仆仆赶到杭州,亲自主持家政,以解儿子后顾之忧。夜深人静,她步入书房,对儿子说出一番很有道理的话:“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唐臣(茅以升的字)造桥,也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那如意金箍棒,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茅以升心领神会,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团结一心为国造桥,这不就是无往不胜的孙悟空吗?掌握科学,利用自然力来克服自然界的障碍,这就是我们的如意金箍棒!

茅以升特制了江上测量仪器,解决了木桩矩定位问题,他以水治沙,用高压水枪冲开江底坚硬的泥沙层,打桩困难迎刃而解,一昼夜打下30根。

闯过打桩难关后,茅以升又采用“沉箱法”,攻克了在水流湍急的水下施工的难关;采用“浮运法”,利用江潮涨落巧妙地解决把几百吨重的巨大钢梁运到江心并准确安装在桥墩上的难题。由于综合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80多个重大难题先后被一一攻克。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而这时正是工程最紧张的阶段。日空军把大桥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多次狂轰滥炸。虽有高炮部队保卫,但施工时有牺牲是不可避免的。8月14日,茅以升正在水下几十米的6号沉箱里工作,突然电灯熄灭,他叫大家沉着镇定,坚守岗位。半小时后,电灯复明。原来刚进行空袭,机房工人在江边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继续供气,只因灯火管制灭了灯。

强烈的爱国心,超凡的智慧和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成功的喜悦。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铁路桥在国家危难关头提前通车,一列列满载战时物资的列车从大桥上飞驰而过,及时缓解了战时交通的燃眉之急,为上海保卫战做出了直接的巨大的贡献。

11月17日,这是一个许多老辈杭州人终身难忘的日子,公路桥正式开通了!竣工一个多月的公路桥考虑到防空而不敢开通。浙江省政府看到上海保卫战开始后,每天乘船渡江的难民逾数万人,决定立即开放公路桥。这天从早到晚,大桥上始终水泄不通,是钱塘江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南渡,很多杭州人特意在桥上来回走,体会着“两脚跨过钱塘江”的滋味。

然而,几十万过桥的人谁也不知道,他们脚下的大桥已经装埋了数以吨计的炸药!

11月6日下午,一位神秘的不速之客突然来找茅以升,他是南京工兵学校的爆破专家,奉命率部来执行炸毁钱塘江大桥的任务!

茅以升看了对方出示的密令后,只觉天旋地转、心腑欲裂。作为桥梁专家,他对军事失利时大桥必须炸毁的前景早已明了,而且在建造时早就在关键部位预留下装埋炸药的洞穴,但是,这一可怕的现实未免来得太快了!他和数万桥工多年的心血结晶还没来得及施展效益就要毁于一旦,这,真如亲手杀死自己刚刚成人的儿子一样残忍!

然而,深明大义的茅以升还是沉重地点了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完,热泪夺眶而出。

他坚持一条,不到日军逼近,不准起爆。

在他亲自指导下,忙碌了一个通宵,炸药、引线、雷管全部埋设到位。17日起,过桥列车一律不准在过桥时加煤添火,以防散落明火导致不测,并严加保密,避免引起过桥群众的惊恐。

12月23日下午5时许,尘烟腾起,日军骑兵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北岸桥头,一声轰然巨响,浓烟冲天,大桥被炸断了。

如果把茅以升一生不平凡的经历比作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那么这炸桥的巨响当是催人泪下的绝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茅以升在与全国人民共同欢庆之时,首先想到的是,尽快修复钱塘江大桥!当时从重庆飞回南京、上海的机票极为紧张,茅以升搞到一张机票后,登机起飞。他在南京、上海、杭州3个城市奔波往返,筹划班子,筹组经费,短时期内修复了因抗战而被炸毁的钱塘江大桥。

1975年,茅以升在多次指导对屡经战争创伤的钱塘江大桥进行维修保护的同时,把精心保存了40个寒暑的钱塘江大桥的全部资料献给国家,使之能更好地继续为“四化”建设发挥作用。

此后,他考虑到进入老年期的大桥已无法承受日益繁重的运输,多次向国务院提出尽快修建第二座钱塘江大桥的建议,并尽心竭力,提出详尽的建桥计划,促成钱塘江二桥的建成。可以说,一部钱塘江大桥的历史,也正是茅以升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写照。

(三)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我国大型桥梁的建设,都留下了茅以升的智慧和汗水,而他考虑最多的是,培育更多的高素质的建桥人才,带出一支我国自己的建桥人才队伍。

1933至1937年,在主持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期间,茅以升深入现场,言传身教,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体贴入微,在实战中带出了一支成熟的建桥队伍。

抗战初期,唐山交通大学因校园被日军侵占,师生被迫流亡各地,老校长茅以升刚刚挥泪炸断钱桥,闻知此情,把悲痛压在心底,为了给中华民族培养人才,他在尚无任命的情况下,振臂一呼,在各大城市报纸上刊登《茅以升博士招生启事》,流亡各地的师生见报后奔走相告,迅速聚拢在他的身边,唐山交大在战火中新生了!复课了!

因日军步步入侵,茅以升不得不率领全校师生一次次内迁,由武汉至湘潭、湘乡,越过风雪漫天、泥泞不堪的云贵群岭,抵达山区小县平越。每到一处,立即借房补课。

经桂林时,正赶上敌机轰炸,不少学生的行李付之一炬,茅以升让家属挤在一起,抽出离杭州前已受损失的自家行李,送给学生以避风寒。在平越建校时,他把借到的好房子先给教授和学生住,自己一家三代蜗居旧屋;反动军警要来抓进步学生,他以在铁道部门的威望,调来铁路警察,日夜守在校门,不准外人入校。

抗战时期,很多有志报国的桥梁工程技术人员报国无门、谋生乏路,茅以升为此心忧如焚,经多方努力,于1943年创建中国桥梁公司。他亲任总经理,一方面主持工程设计,在实践中把这批骨干培训成高级人才;一方面顶住责难,派人经商,收入用于贴补骨干们的生活费,聊解无米之炊,为祖国保存和培养了一大批桥梁工程精英。

解放战争时期,金融混乱,民不聊生。茅以升任劳任怨,想方设法带领全体造桥人员坚持对造桥技术的研究。当时,门外是买卖“袁大头”的喧嚣,而室内却在专心研讨桥梁技术,有人冷嘲这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可他矢志不移。

新中国建立后,茅以升培育和维持的这批科技骨干成为祖国建设大型桥梁的前驱和中坚。仅国内而言,在他直接或间接培养教育下脱颖而出的栋梁之才就有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汪菊潜,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梅风春、副总工程师刘曾达,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越燧章,铁道部大桥局总工程师王序森,世界跨度最长的云南长虹百拱桥总工程师赵守恒,南昌赣江大桥总工程师戴尔滨等。

茅以升还有许多学生在海外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他任唐山交大校长时的高足林同炎出国后屡建奇勋,英国土木工程学会“预应力奖”因他而改名为“林同炎奖”,这是当时国外惟一的一项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科技大奖。

在茅以升九十寿筵上友人的贺诗中,有“雄跨长江与大川,半出公门桃李间”之句,当为如实评价。

(四)

茅以升的功绩决不仅仅是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上架起了座座钢铁桥梁。

他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先后出访14国,在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架起了和平、友谊的金桥;

他是著名的教育家,做过6所高等院校的教授、校(院)长,为神州大地的莘莘学子架起了奔向知识宝库的桥梁;

他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委、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为密切党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架起了水晶般的理解信任之桥;

他高举科学普及的大旗,不遗余力地从事科普工作的领导和实践,以大量通俗易懂的著作,在科学技术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架设了桥梁;

他披肝沥胆,四处奔走,广泛沟通,以耄耋之躯,为海外的炎黄子孙架起了报国之桥;

他情系中华,督率海峡两岸的科技工作者修建祖国统一大桥。

1981年国庆前夕,中国共产党向台湾当局发出和平统一的号召,茅以升闻之,号召并相信他在台湾的众多学生、部下、同事定会心同此感,他认为在祖国统一“大桥”正式动工之前,海峡两岸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各修一座“引桥”,为此,他提出了两岸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的一系列建议。《人民日报》即以《茅以升在设计引桥》为题进行报道,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茅以升的一生,为祖国建造了许许多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大桥,他虽已溘然长逝,但他建造的座座桥梁,犹如道道彩虹,永留人间。

(责编 卢成)

猜你喜欢
茅以升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的不担心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茅以升和他的理想
相关论
逃跑的大桥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数鸭子
茅以升设奖敬母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钱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