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诗意的三大步骤

2006-07-06 08:41余红波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06年20期
关键词:蕴涵峨眉山情思

余红波

下面以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例,谈谈理解诗意、准确解读诗歌的三大步骤:

一、欣赏诗歌时,首先要做到“三注意”

在阅读诗歌时,要想准确理解诗意,首先要注意三点: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有提示性。在《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是一个地名,“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可见,题目中最重要的就是“月”了。从以前所学习的李白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月”在李白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因此,我们说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诗歌题目中的“月”给了我们一种提示。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辛弃疾和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王维诗中所体现的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是很有好处的。

《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李白,在读诗时,我们就要在大脑中对李白做一个梳理: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格飘逸豪放,语言极其流转自然等。这样,我们可以将其作为解读这首诗的必要铺垫。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然有时只有几个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是介绍写作背景,那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是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二、欣赏诗歌,最重要的一步是要解读诗本身的内容

诗歌篇幅的有限和语言精练的特点使得诗句成分的省略在古代诗词中普遍存在。这样,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就会感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同时,为了使诗歌对仗更加工整,语言更加精练,诗人在写诗时往往会使用倒装和词类活用等手法。这就造成了诗在语言上跳跃性很大,诗意更加难懂。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就应对诗歌进行“加工”——该“补”的“补”上。

《峨眉山月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的诗意是:“秋(高气爽的夜晚),峨眉山(的上空),(悬挂着)半轮(明)月。”这里既有省略,也有倒装。在理解它的意思时,我们就应该把省略的地方补上,把倒装的语序调整过来——这时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把诗句中的每一个词加在一起,进而把它联想成一幅画面,再根据这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意重新组合、表述出来就可以了。

三、在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寻找诗歌中蕴涵的情思

谢冕在他的《重新创作的艺术天地》中指出,诗歌的特征之一是“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涵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因此,在诗歌鉴赏时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涵的情思”“努力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诗言志”,诗就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体现。怎么找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第一,要抓住诗歌中的“诗眼”,即诗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诗歌中诗人情感的宣泄有时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个字上,这个“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的“诗眼”,它往往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的。

在《峨眉山月歌》中,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就是直接抒情的句子。通过句中的“思”,再联系到这是李白初离蜀地之作,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就很明显了。

第二,要感知诗歌中的意象,从诗歌的意象中寻求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是交融着诗人思想观念与感觉的知觉映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它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此,要想寻求诗歌的情思,必须深入地感知诗歌中的意象。

通过初步理解《峨眉山月歌》的诗意,我们了解到诗中有个主要的意象,那就是“月”。由诗中的“月”,再联系到李白的“明月情结”以及“月”的象征意义,我们就会明白这首诗中的“月”也寄托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因此,这是一首“情由景生”“借景抒情”,最后达到“情景交融”的完美诗作。

猜你喜欢
蕴涵峨眉山情思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飘落的情思(局部)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下
十月情思
我的超级老爸
归来
峨眉山游记
9月,秋高气爽
勾股定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