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思寻根 前卫找路

2006-07-17 07:34周凡夫
人民音乐 2006年6期
关键词:古曲乐团音乐会

当乐团奏出《生日快乐》的旋律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会响起,从后台推出生日蛋糕,但见仍然是“带着谦虚却又自然流露着理所当然的自豪”*的银髯寿星公林乐培在热烈的掌声下主持了切蛋糕的仪式,台下的新知旧友便蜂涌上台向他道贺,拍照留念......为2006年香港艺术节中最具香港色彩和最有香港意义的一场音乐会写下完满的记号!亦成就了2006年香港乐坛的一项大事!(*香港艺坛著名编剧家陈钧润形容林乐培丰采语)

名登新格罗夫音乐辞典

笔者在给香港中乐团撰写介绍这场音乐会的文字章中,有这样的几段文字:

“被行内人尊称为‘香港新音乐之父的大师林乐培,对香港音乐发展的影响遍及传播、推广、交流、教育、版权、创作各方面,数十年来对香港音乐文化的建立贡献良多,在音乐创作方面更多开先河之举,他的作品已在全球49个城市230个电视台和电台播放过。其中多首于八十年代特别为香港中乐团度身创作,具有突破性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不仅已成为乐团的‘招牌名曲,被各大民族乐团演遍,更重要的是对民族乐团交响化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大大启发了作曲同行。他在音乐上的成就更已被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 Musicians)肯定,成为首位获选入该辞典而在澳门出生的音乐家。

林大师自五十年代初开始从事作曲以来,便矢志以‘寻找中国新音乐为人生目标,早期较多采用室内乐、声乐、管弦乐的形式,七十年代末期香港中乐团职业化后,更着力从民族乐团方面,以‘从古思中寻根,在前卫中找路的手法,去为中国新音乐发展寻求突破。

林乐培八十大寿志庆音乐会是香港中乐团为今年香港艺术节设计的节目,展现了林乐培为建设香港当代音乐文化所取得的成果和走过的岁月。”

林乐培走向“香港现代音乐之父”的道路,始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留学多伦多时,因在大学音乐图书馆中找不到一本中国人的作品乐谱,便决心要自强不息,为中国人写出属于当代的经典音乐。此后,数十年来他便朝着为中国现代音乐寻找路向的目标,通过创作的实践去寻找答案!

每曲都有新发明新创意

回顾林乐培这条寻索之路,确是并不好走,他在1964年学成后返港发展,先后多次发表他的作品,都引起很大争议,虽有个别乐评人肯定他在创作上的创新实验,但更多的是冷嘲热讽,指为“无聊,不知所谓”,甚至音乐界同行前辈、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亦无法接受而本能地作出排斥。然而,林乐培却锲而不舍,通过不断创作以证明他的理念外,更通过电台、电视节目的制作,发表文章来推广他的音乐理念,呼吁更多同行投身创作属于我们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音乐,为香港现代音乐发展呐喊!同时,又为音乐版权观念和制度的建立奔走,藉以保障作曲家应得的权益,和提升作曲家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还通过海外音乐交流活动,并将国际性音乐创作活动(如ACL大会、ISCM大会)带到香港来,将香港的现代音乐创作成果带入国际乐坛。这都是他能赢得“香港现代音乐之父”的名声背后所做的贡献。不过,最重要的仍是他的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后来者发挥的重大影响。

论作品数量,林乐培算不上多产,但他却不断从不同的音乐种类去尝试、实验,为此,列于他的作品表中,既有大型的中、西管弦乐曲及合唱曲,又有钢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作品,室内乐、艺术歌曲,甚至天主教的宗教音乐都有涉及。这些作品,共通的特点是每一首都有新的发明,新的创意,是他在音乐创作道路上不断创新实验,不断为寻找中国现代新音乐的努力过程中结出的成果,然而却绝不重复自己,而这亦正是他同一体裁形式的作品数量不多的其中一个原因。

《秋决》描情写景强烈深刻

林乐培为大型民族乐团创作的作品不超过十首,今次八十大寿音乐会安排的六首,全部都是经过他重新校订的2006新版本,可以说是他作品中的重要部分,这些作品贯穿了他在寻找现代中国音乐过程中的信念:“从古思中寻根,在前卫中找路”,前者是精神之所系,后者是技法之所本。

1978年11月林乐培首次被邀为香港中乐团担任客席指挥发表的《秋决》,正是他采用大型民族乐团来实现他的创作理念的一个里程碑。这部作品的“根”源自关汉卿的《窦娥冤》,源自中国传统戏曲。一气呵成的五个乐章,有如五段章回小说,每回采用的三字加五字标题,已概括了《窦娥冤》的故事情节,第一回《贪官到,强权呈霸道》,以大量敲击乐器营造出贪官出场的场面气氛,弹簧匣和独特的七拍子节奏,鲜明地描画了贪官小人丑恶的嘴脸。当晚乐曲一开始便能将听众带回倒流的历史时。在梆子板、单皮鼓、鸠锣、京锣、罄、武锣等敲击乐器的交响化声音下,为第二回《孝媳妇,公堂判极刑》呈现出戏曲舞台上常见的升堂会审场面;高胡、二胡乐组的惨慽旋律描写了惨被冤枉,俯伏地上的窦娥,在此作曲家采用一把擂琴单独奏出一段喊枉呼冤的窦娥道白,脱胎自京剧唱腔:“大人啊,小女子姓窦名瑞云,是蔡家的媳妇,无辜被告,药死公公,实在冤枉。”接着加入定音鼓及由弹拨乐组的“乱音”手法演奏,强大的音量及张力,迅即以三个“f”的力度推上高潮,高音唢吶的强音,正是主审贪官声色俱厉用刑屈打的呼喝﹕“胡说八道,给我打!”形成强烈对照的是洞箫奏出了无助的窦娥,在屈打成招下的绝望。

第三回全段采用“冤枉啊”三个音调作为动机来发展,开始时由擂琴以弱音单独奏出无比柔弱的喊怨声,第三声后,在胡琴组如泣如诉的低音拱托下,海笛首先和应叫冤,各声部乐器亦仿“冤呀”之音,以“定形”即兴演奏方式喊出澎湃的叫冤声,记忆中,这段音乐虽只有20小节,过往确实能有该回标题所示﹕《叫冤声,动地又惊天》的效果,但今次演出的最新定稿版本,却失去了这种感人心弦的效果,该段以“mp”渐弱至“pp”的方式处理,亦不够动人。接下去的第四回,虽然亦只有33小节,但作曲家却能巧妙地将乐团化为多个小组演奏,弥漫着一片沉郁,刻画了标题所示《痛别离,记前尘旧梦》,正是窦娥在行刑前夕于狱中绝望下的心境。

第五回《赴法场,六月飘霜雪》是全曲高潮所在。定音鼓、莲花板、串铃、木筒等敲击乐器次第加入,从轻音开始,逐渐加强,古筝亦以上行音阶奏出窦娥被押赴法场的情景,敲击乐与弹拨乐营造出法场的萧杀气氛,穿插几声笙管凄声,经过一番铺陈后,六月飘霜的场面由琵琶及扬琴乐组,以大幅度变化的力度及音量带来富有震撼感的张力,扬琴组高速重复演奏指定设计的音型,而琵琶则以绞弦技法,多次推进后滑至最高音域,各自以即兴乱奏方式的特别效果,配合洞箫、古筝、中胡的简短旋律穿插其中,擂琴一再奏出窦娥“冤枉啊”的喊冤声,但强大的乐队全奏和弦,宣示行刑时间已到,在擂琴奏出仿照“可怜啊,我有口难言”的微弱呼声后,“引刀成一快”,古筝、扬琴乱声再起,飘霜不绝,惨绝人寰,最后三小节洞箫奏出呜呜之声,有如冤魂不息的叹息,整部作品不仅充满了描写性和戏剧性色彩,情感之强烈和深刻,确立了该部作品在中乐交响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昆虫世界》仿声效果突出

另一首重要代表作《昆虫世界》则是林乐培于1979年8月第二次获邀担任香港中乐团客席指挥时,接受委约创作首演的作品。这部作品主要实验在于将中国音乐的调性、和声及音色的表达力加以更大的扩充,作曲家为全曲五段均写有标题及解释的短诗,每段音乐则以不同乐器组的音响来描写。各段均充满了烂漫的童真,轻巧有如一幅色彩缤纷的水彩画,仿声效果较预期中有很大进步,轻盈愉快地将自然中的昆虫形态,极为具像地呈现到听众的眼前。

该曲创作的背景是呼应1979年国际儿童年创作的作品。为此,除了以儿童喜爱的昆虫为题材,音乐富有天真烂漫的童真趣味外,手法上亦在各个乐章中刻意采用吹、弹、拉、打等不同组合的乐器作为主体,借此介绍各种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及特征。

第一乐章《勤蜂嗡嗡》:“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采花粉儿做蜜糖,一生一世勤做工。”以拉弦乐器为主,以胡琴组各个声部酌情自由地运用渐强渐弱,突强突弱、滑高滑低的低颤抖技法去模仿小蜜蜂群飞时的形态声响,极为神似。

第二乐章《蜻蜓点水》:“小蜻蜓,像飞机,飞来飞去真顽皮;点着花儿花含笑,点着塘儿水花起。”音乐变得平静,胡琴组缓慢起伏和扬琴反复滑奏的流水声响,供托着有如鸟鸣的巴乌和笛子的旋律,迅即将听众带入一个清溪流水,鸟语花香的美景,弹拨乐器成为描写短诗内容的主角,钟琴、弹簧匣、响板、梆子板、三角铁、小鼓、木鱼,加上鸟鸣器,增添了动感气息。最后一小节弹拨乐组的和弦及结束一下革胡的拨弦,发挥了神之笔的效果。

第三乐章《春蚕吐丝》:“蚕吐丝,造新衣,一团一团结茧儿;慢条斯理有分寸,不慌不忙到死时。”以吹管乐器为主体,洞箫、笙、巴乌刻画蚕吐丝的形态,弦乐的泛音效果,由最弱至最强,如丝般悠长的声音,更将吐丝结茧的变化,很有层次、很精细地表达出来。

第四乐章《穿花蝴蝶》:“蝴蝶飞,多优美,百花丛中来游戏;无忧无虑无牵挂,一双一对多欢喜”。笙管乐器成为主角,快速的声奏带来一片欢乐的气氛,铃鼓、碰铃、钟琴、木鱼、木琴、沙槌、三角铁等敲击乐器,增添了欢乐色彩,此一乐章不间断直接进入第五乐章《昆虫世界》:“小昆虫,多品种,你你我我忙做工;大自然……齐享受,互不侵犯乐融融,乐融融。”整个乐队将前四乐章不少素材简短地重现,有如昆虫大会,在一片乐融融的景貌下结束全曲。

这首作品很多指挥都演出过,阎惠昌的指挥尤为生动,富于趣味性和形象化的指挥手形,将蜜蜂、蜻蜓、蝴蝶都带到观众席中去,印象最深刻而观众反应亦最强烈的是2002年香港中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那次演出,乐手与指挥均情绪兴奋,奏来投入充满生气,这次演出却有点拘束。

今次音乐会和香港中乐团其它演出不同的是,由于是庆典式节目,音乐会便邀来林乐培的女儿林家琦担任司仪,在音乐会中邀请了费明仪、陈永华、罗永晖和曾叶发等林大师的老朋友上台,分享对林大师的祝福;同时,《昆虫世界》的短诗亦得以由林家琦以旁白方式在演出过程中念诵出来,感觉似较完整,但却欠缺了没有旁白的版本那种一气呵成的效果。

古曲新译仿国乐器演奏

在今次音乐会登台的另一位女士是香港资深钢琴家罗乃新,她和乐团演出了林乐培两首由钢琴与乐队演奏的古曲新译作品,首先演奏的《春江花月夜》,是林乐培1978年首次指挥香港中乐团时另一部首演作品。该曲是“模仿国乐器演奏效果”的作品,原来之古曲《春江花月夜》共有十段,但林乐培只选了其中六段,以西方的变奏曲形式来发挥,以“江楼钟鼓”开始,在笙管、吊钹及弹拨乐的强音伴随下,钢琴以强奏琶音带入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花影层台》;简短的钢琴华彩安排在第四段《桡鸣远濑》出现,第五段《回澜拍岸》,以弹拨乐模仿拍岸涛声,将乐曲推上“fff”的强音高潮,在短笛伴随下钢琴将乐曲带入最后的《款乃归舟》,优美迷人的宁静境界。钢琴在全曲中的演奏,模仿琵琶的效果较模仿古琴来得神似和突出,当年由于乐谱难找,作曲家便根据吕振原的琵琶演奏录音,和梁在平的古筝演奏录音,将古曲音调默写出来作为“新译”所本。

林乐培虽然祇指挥了两次香港中乐团,但随后乐团则委约发表了他多首新曲,1980年2月便首演了乐团委约编的古曲新译《昭君怨》。该曲可追溯到1961年,当年他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三届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罗沙博士(DR. IKLOS ROZSA)习电影配乐,期间出席洛杉矶留美学人周年聚会,会中除有华裔小提琴家王子工首演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东方之珠》,同场还有旅美琵琶演奏家吕振原演奏《春江花月夜》,和荷里活华裔影星卢燕,在吕振原的琵琶伴奏下唱出古曲《昭君怨》,当晚的聚会触发了林乐培从移殖古曲去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想法,继后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去推敲和声、伴奏织体及乐器等问题,终寻得“模仿国乐器演奏效果”的创作意念,再经整个月实验,终写成他第一首新译古曲的作品,钢琴独奏的《昭君怨》。七十年代末,林乐培便以此独奏曲为蓝本,扩编为钢琴与乐队的大型作品,钢琴仍以模仿琵琶的演奏效果为主,中段效果尤为突出,在该曲中林乐培更吸收了在《秋诀》中运用锣鼓音响的经验,将锣鼓声音穿插其间有很不错的戏剧性效果。

林乐培该两首古曲新译,分别由香港钢琴家蔡崇力和金天德首演,后来罗乃新亦曾多次演奏,今次罗乃新再次上场,对曲中“模仿国乐器演奏效果”的方式奏来已无丝毫刻意,台风仍然挥洒自如,和乐团的配合亦佳。

《问苍天》仍是童声版感人

在发表了古曲新译《昭君怨》后,翌年10月,香港中乐团再首演了委约林乐培创作的《问苍天》。这是1981年“国际伤残年”引发林乐培灵感以“无语问苍天”作为主题创作的作品,1981年10月首演时的无言童声合唱部份,于重演时已改用大木琴颤音替代,以方便演出;到2002年重订更加入编钟,以加强问天的祷告心声。这首作品虽然采用仿西方“圣咏序曲”体来创作,但其“根”则源自中国古代祭祀礼乐的随想,礼祭中段例有舞乐,该部分林乐培特意选用了高丽音调,以仿高丽乐的方式来捕捉中国古乐中的远祖风采,该段舞乐两度使用了韩国的仗鼓来增添高丽乐的色彩,但篇幅不长,色彩亦不浓厚,但末段两次用上吹管“自发乱音独吹”的前卫手法,由各乐师延长、个别自由吹奏加花、重复音符等手法,来描写墟集酬神,群众互相呼应的热闹景象,效果却很突出。这次演出采用2003年修订版,再于今年加以重订的最新版本来演出,但当晚的演出却未能发挥动人的效果,印象最深刻的仍是当年由石信之指挥首演,采用无言童声合唱的版本,后来改用了大木琴的颤音便欠缺了童声的感情,较难点出“无语问苍天”的主题。林大师应考虑保留童声合唱的版本存世。

在香港中乐团行将出版的《林乐培作品专辑》中,还辑录有女高音与民乐小组的《两相欢》(1980年)和清唱剧《梦审窦娥》(1989年),这次音乐会中并未有演出,看来是因为音乐会的时间限制所致。今次选演的作品集中在1978至1981年这三年间,林乐培和香港中乐团合作的创作,遗憾的是随后几年双方便未有再合作,到八十年代中期中风后,创作力下降,便只写有《梦审窦娥》(1989年由陈燮阳指挥,由其夫人王健英独唱,长达30多分钟),和琵琶与中乐团对话的《功夫》(1987年、89年修订),构思了好一段时日的《花卉》一直未能动笔,不然,林乐培当能为民族乐团的现代交响化进行更多的探索,留下更多好作品。

最新作品《祝贺吹打序乐》

至于这场音乐会中还有一首长约三分钟的短曲《祝贺吹打序乐》,这是林乐培于2004年7月7日在多伦多完成的最新作品,是为香港电台第四台成立三十周年特别委约的作品,同年9月由阎惠昌指挥首演,乐曲采用“香港电台第四台”和“我哋恭喜你”两句吉祥语的粤语语韵为主题,但如非特别留神,并不易听得出来。至于乐曲的“根”则来自传统的“锣鼓经”和“套头场”的喜庆吹打乐,采用了大量敲击乐,吹管乐则只用了高中低音唢吶和高中低音笙等管乐器,乐曲兴高采烈开始,全曲热闹,富有节庆色彩,用作音乐会开场曲,很有“热身”效果,但论创意已不及他在八十年代前后的几首经典作品了。

这六首在今次音乐会中演奏的香港中乐团“度身”作品,最早期的是可追溯到1961年的古曲新译《昭君怨》,最近的则是2004年的《祝贺吹打序乐》,跨越年期刚好四十年。但这六首乐曲在音乐会中编排的演奏次序,却无意地铺开了林乐培的人生历程。

开场曲《祝贺吹打序乐》的热闹,可以说是新生命诞生的祝愿,《问苍天》则是远走异乡,七年艰苦半攻半读,为中国现代音乐寻找路向的创作陷于迷惘时的心路写照,古曲新译《春江花月夜》是人生快事小登科的美景良辰,但接着的《昭君怨》却是数年短暂婚姻生活写上休止符的无奈。下半场先奏满有悲情郁结,最终面对死亡的《秋决》,再奏《昆虫世界》,则是林乐培不顾传统压力,不管谩骂、批评、痛斥,坚持为现代中国、现代香港留下时代印记的音乐,尽管有好长一段日子,不为大众理解,不为音乐同行接受,甚至被排斥,他仍然大声吶喊争辩,然而岁月不饶人,高血压导致多次发作,在鬼门关前多番徘徊,幸好六月亦可飘霜,吉人自有天相,晚年远遁多伦多悠游世外,重拾童趣,大有返老还童之妙,音乐会大轴曲目《昆虫世界》,岂非正是林大师目下的写照?

周凡夫 国际艺评家协会香港分会会员、香港乐评人

(责任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古曲乐团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宫商角徵羽,古曲动心魄
经典改编古曲的成功及其启示
滚烫的交响灵魂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浅谈古曲的演唱风格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古曲与古诗词的关系及演唱处理的研究——以古曲《枫桥夜泊》为例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