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美的训练

2006-07-27 05:32吕连环
现代语文 2006年5期
关键词:文采意蕴语言

[摘 要] 新课程的实施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初中生语言学习的需要及阶段性特点,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文采、意蕴和语言的精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语言 文采 意蕴

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学改革,多媒体的引进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许多新理念在带给我们观念转换的同时,让人感到美中不足。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教学替代了对文本的阅读,热烈的课堂讨论替代了个性化的语言品味,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及用文字表达感受的方法。实际上,语言教学是语文课的灵魂,语言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里的“美”指的是语言有文采、语句精炼,富含意蕴。

重视语言美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一、语言教学在语文课中占主导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两性”,比原先仅仅定位为“工具性”显然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我们不能就此无限扩大语文的“人文性”而漠视其“工具性”,语文的“人文性”的体现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语文课要达到的最起码的教学目标是能做到语言表达文从字顺、清楚明白,语文课教学必须依仗语言文字教学进行文学教育,拓展人文性教育。

语言是思想的依托,“道”由文生、道在文中,离开文,“道”便无所凭借,思想便无从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某一篇文章的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提高由“文”悟道的能力,即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之形成和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说:“从前我看文学作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和感情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言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经完全改正,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是留心它的语言,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感情就冷淡了好多。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有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的字句排在最适当的位置。”王尚文先生把朱先生这种对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称为“语文意识”,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阶梯。”

二、重视语言美是初中生积累知识的需要

初中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由此可见,积累语言文字、发展思维在整个初中阶段是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汉语作为母语,它和人的心智的成长与发展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精彩的语言往往形式优美、意蕴深邃、含义丰富、哲理性强,较之朴实的语言,可以更好地起到启发心智的作用。初中生由于阅历、知识的局限,作文语言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但通过语言训练,可以提高兴趣、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如:“人生需要奋斗,人生有许多里程,有开始,有过程,有成果”这句话可以用这样的语句表达:“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郁郁葱葱,夏景给人的是火热的干劲,是拼搏,是奋斗,是征程中的跋涉;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同样的意思,后一句不但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让人心潮澎湃、激情涌动,达到了良好的激励、鞭策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另外,“芳草萋萋”“杨柳依依”“郁郁葱葱”等词汇,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丰富他们的语言仓库。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不仅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意义信息的获得,更强调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本应有的语言情感信息的获得,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所饱含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养成,讲究更好地把握语言的语境和美感。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借助语言媒介,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灵魂。学习语文的过程是汲取人类精神文化营养、培养人的创造素质的过程,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美的情愫、善的境界中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进入审美感知,进而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那淡淡的月色,柔柔的荷叶,袅娜的荷花,脉脉的流水,通过作者的语言表达,清幽美丽的荷塘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读者在阅读中仿佛跟随作者来到月光下的荷塘,沐浴着如水的月光,闻到了微风吹来的缕缕荷香……思绪随着作品细致入微的描写而起伏。

四、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优美、精炼的语言往往需要炼字、炼词、炼句,需要借助修辞手法来表达美的意境。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需要调动生活积累,找出相似或相关联事物的特征,加以描摹或锤炼。为此,作者应充分展开想象力,创设意境,给读者留下回味余地。许多脍灸人口的名家名篇都因其文采斐然而深受读者喜爱,像朱自清的《绿》运用博喻把梅雨潭的绿描绘得精美绝伦:“她松松的皱撷着,象少妇拖地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动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接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一色”。这段文字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形容梅雨潭“绿”的动态美,引领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无限的遐想。

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要求学生运用“美”的语言来表达所见、所闻,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这将有助于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形象而富有意蕴的语言来生动准确的表情达意。

语言美训练的教学实践

一、常规引导语言“美”的教学其实渗透在语文学习的每个环节中,因此,首先要求教学语言要力求千锤百炼,使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再者,对学生的指导要持之以恒,力求扩大阅读范围,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源头有活水”。

二、仿句训练仿句训练可以启发学生语言“美”的意识,使语言有文采、有底蕴,这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名言中寻找与内容贴切的警句,借助他们的智慧火花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当然,不少学生在初期模仿阶段可能略显笨拙,但长期的模仿肯定能见实效,只有让儿童像作家一样思考,他们才能写出最好的文章来。同样,只有让学生像名家一样思考,他们才能说出写出最好的句子来。

参考书目:

《语文教学》2004.12《这样教似乎也错了偏了》

《教育探索》2003.1《摭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学习》2004.1《渗透文化信息 提升作文境界》棗

(吕连环,浙江省磐安县安文镇中学)

猜你喜欢
文采意蕴语言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翻译家的文采观
翻译家的文采观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