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组亲属称谓的古今对比窥见古代文化一斑

2006-09-21 08:01刘蓓然甘小红
现代语文 2006年6期
关键词:尔雅

刘蓓然 甘小红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①中国古代社会亲属称谓之丰富完备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成书于秦末汉初的《尔雅》列专章“释亲”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大类来解释古代的亲属称谓。亲属称谓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婚姻关系,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在变化,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所传承的汉文化信息也不可避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选取几组亲属称谓古今对比来窥见古代文化一斑。

伯(孟)叔

伯叔,今天的含义不外乎两个方面:同一血缘关系之下,父之兄称伯,父之弟称叔;另一方面泛称与父同辈之男子,稍年长者称伯,稍少者称叔,其间并不具有鲜明的尊卑贵贱之分。而在古代,伯叔的含义很丰富。首先,伯叔表示排行,有长幼尊卑之分。《白虎通·姓名》论字章云:“伯者,长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又“嫡长称伯,庶长称孟。”且女性长者只称“孟”,同为长者,要分出嫡庶亲疏贵贱。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不一定是排行第三,但是小的。在讲究“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的儒风盛行时代,排行是受重视的,男子的字中常以伯叔标记其身份辈份,上古尤甚,如伯愈、伯夷、智伯、叔齐、叔向、褰叔等等举不胜举,再如许慎,字叔重;陈骙,字叔进;唐寅,字伯虎;李密,字令伯,等等。孟叔用于女性姓氏之前,表示排行,如孟姜、孟姬、叔姬。《释名》:“父之兄曰世父,言为嫡,统继世也,又曰伯父。伯,把也,把握家政也。”可见在古代伯于家庭中有较高的身份地位和权势。于是由“伯,长也。”(《说文》)引申出“古代统领一方的官长。”(《尔雅》)如《战国策·齐策四》:“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授籍,立为大伯。”《礼·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大伯、方伯便是一方诸侯之长。《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 九伯便是九州之长。其次,“伯”的尊贵及权势又体现在封建贵族等级上,春秋战国时,贵族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晋侯即晋文公,秦伯即秦穆公,《左传·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为郑伯。晋侯、秦伯、郑伯都是春秋时的霸主,因此地位上升为“公”。《说苑·君道》:“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宾也。”《尚书》:“中侯有霸。”郑玄注:“霸犹把也,把天子之事也。”“霸”通“伯”,《荀子·儒效》:“用万乘之国,则举措而定,一朝而伯。”杨倞注:“伯读为霸,言一朝而霸也。”伯,表示长者、尊者、权者、霸者,所以古代人们也称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为伯,如“韩退之(韩愈)为古文伯,于此法尤加意焉。”(陈骙《文则》庚一),“文伯”即文章宗伯;再如诗坛领袖称“诗伯”、手艺高超的人称“匠伯”。由伯的这种社会意义,人们又赋予大自然山水以人性特征,如称黄河水神为“河伯”,“四岳”为“四伯”,人们称山河为伯,缘于伯的高贵权势及不可抗拒的威力,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伯的畏惧和崇敬,相对来说,叔则没有伯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除此外,伯叔在上古还指女子丈夫或情人,如《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洵美且仁。”这里的叔伯,可以是女子的丈夫,也可是女子的意中情人,他们没有贵贱之分,这仅仅存在于民间。由于叔居伯后,春秋时人称衰世为“叔世”,称末世为“季世”,伯(孟)为长也,因此也用于季节的先后次序,如四孟,即称四季的第一个月为孟春、孟夏、孟秋、孟冬,这已是叔与孟的比喻意义了。然而古代或方言中还有女性称伯叔的现象,如伯母称“女伯”,婶婶称“女叔”,“问我诸姑,遂及伯姊。”(《诗·邶风·泉水》)“伯姊”即“大姐”,正如姐姐称“女兄”,妹妹称“女弟”,它是封建伦理制度下女性渴望平等的心态映射。伯(孟)叔反映了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及长幼先后次序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姑舅(嫜)

我们今天所称的姑舅,即如《尔雅·释亲》所释:“父之姊妹为姑”,“母之晜弟为舅”。但古代还有“姑舅”相当于今天的“公婆”一说,《说文》:“姑,夫母也。”“妻之父为外舅。”《尔雅·释亲》又云:“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为姑。”夫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释名》补充道:“妻之父曰外舅,母曰外姑,言妻从外来谓至已家为归,故反以此义称之。”古人为了和指公婆的舅姑有所区别,就在妻子父母的称谓前加上“外”。即男子称岳父为“外舅”,岳母为“外姑”,妇人称公公为“舅”,婆婆为“姑”。把公婆称舅姑、岳父岳母称为外舅外姑,据考证是源于人类母系氏族时期的族外群婚制,不同血缘的两个氏族之间的男子互相婚配到对方去延续生命,“出嫁”的男子还是自己氏族的成员,而所生子女却归属女方,这样当下一代的男子再互相“出嫁”到对方去的时候,就有了对上一代“舅姑”的称谓。只是当时的舅姑不只指公婆,还兼指岳父岳母,因为互配的男女双方是群体的兄妹关系。当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确立之后,民间婚姻习俗还崇尚亲上加亲的“姑舅交表婚”,如俗语“姑妈女,顺手娶”、“舅舅要,隔河叫”,即男子娶舅舅的女儿或姑母的女儿为妻,于是舅当然被称为岳父(外舅),姑母则是岳母(外姑);女子亦以舅舅的儿子或姑母的儿子为夫,于是舅当然被称为公公(舅),姑母则是婆婆(姑)了。这种交表婚制直到现在一些僻边农村还存在。姑舅(嫜)即“公婆”的亲属称谓在古代诗文中很常见,如唐朱庆馀《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杜甫《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姑嫜也即姑舅,三国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了解这种称谓对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题意有一定的帮助。如《礼记·檀弓下》记孔子过泰山下,闻一妇人悲哭,问之,则曰:“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死于焉,今吾子又死焉。”然不迁徙于异地缘于此地无苛赋,于是孔子喟然长叹:“苛政猛于虎矣。”“舅”便是妇人的公公,一家三代至亲皆死于虎口下,其悲之惨尤烈。“姑舅”相当于“公婆”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曾存在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随着这种婚姻制度的取消,这种文化现象也载入了历史史册。

姪(侄)娣

古有“姪娣从嫁”现象。“姪”现写作“侄”,男女称兄弟之子为侄子,称兄弟之女为侄女,侄加上了后缀成为复音词。《说文》释“姪,兄之女也。” 段玉裁认为此释不准确,《说文注》云:“姪,女子谓兄弟之子也。各本作兄之女也,不完,今依《尔雅·释亲》曰‘女子谓晜弟之子为姪。传曰:姪者,何也?谓吾姑者,吾谓之姪,经言丈夫妇人同谓之姪,则非专谓女也。”段注说明了姪包括兄弟之子与女,因为“子”在上古既可指男性,也可指女性,如《左传·襄二三年》:“继室以其姪”,此指女;又《左传·僖十五年》:“姪从其姑”,此指太子圉。但只限于女子称兄弟之子女,不包括男子称兄弟之子女。晋以后才与伯叔对称。《尔雅·释亲》:“男子谓妹之子为出,女子谓兄弟之子为姪。”《释名》:‘姊妹之子曰出,出嫁于异姓而生之也.”此处的“出”与“姪”都是指男性,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婚姻形式的遗迹,在母系氏族社会中,由于实行族外婚制,姐妹之子(男)成年后必须离开自己氏族而到外氏族去结婚,故称之为“出”,今称“外甥”即“外生”,缘于此。与此同时,兄弟出嫁到对方氏族结婚后,与对方氏族女子所生的儿子则一定要回嫁到自己的氏族中来,故称“姪”,姪是“至”的意思。②今天仍在延用“侄”“甥”的称谓,当然不再专指男性了,而用此称谓之初却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娣,《说文》释“娣,女弟也。”即女子妹妹。段《说文注》:“娣,同夫之女弟也。……同夫者,女子同事一夫也。《尔雅·释亲》曰:‘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孙、郭皆云:同出,谓俱嫁事一夫。《公羊传》《白虎通》皆曰:“‘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按女子谓女兄弟曰姊妹,与男子同,而惟媵已之妹则谓之娣,盖别于在母家之称,以明同心事一君之义也。” 娣与妹意同,但身份有区别。“以姪娣从嫁”即以侄子侄女随姑嫁,妹妹随姐嫁。《左传·隐公三年》:“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已子。”后世曾有妻死,由妻妹续弦的婚俗。后来同事一夫的不一定得是姐妹了,如刘向《列女传》:“婢女娣姒,不能相教。”《新唐书·窦皇后传》:“元贞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严,诸姒娣皆畏,莫敢侍。”娣是兄弟之妻中年幼者,姒则是兄弟之妻中年长者,“姪(侄)娣从嫁”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夫多妻制度,而且有很长的历史。《易·归妹》:“归妹以娣,以恒也。”孔颖达疏:妹而为娣,恒久之道也。“娣”这种称谓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消失了。

壻(婿)甥

甥,《说文》:“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即男子称姊妹之子为甥。但《尔雅·释亲》云:“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郭璞注:“四人体敌,故更相为甥,甥犹生也,今人相呼皆依此。”而我们今天只限于称夫妻双方姊妹之子女为甥,古代这种特别的称谓现象,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释祖妣》中认为也是亚血族群婚制的遗迹,即“异姓之兄弟群与姊妹群互为婚姻,即兄弟共多妻,姊妹共多夫”造成的,郭璞注:“四人体敌”在“亚血族群婚制下,实仅一人,盖姑舅乃互为夫妻者,姑舅之子,即妻之昆弟,妻之昆弟亦即姊妹之夫,故终于一名。”

壻,《说文》释:“夫也,从士,胥声,壻或从女。”婿是壻的俗体。古时女子称夫为婿,如《诗》:“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者,夫也。”(《说文》)《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夫婿为合成词了。后来称女儿、妹妹、或其他晚辈女子的丈夫都为婿,如《左传·文十二年》:“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壻也。”即晋君之女婿。《北史·高隆之传》:“或曰:‘父斡为姑婿高氏所养,因从其姓。”这种称谓一直延续至今。然而,上古却有把婿称为甥的,《孟子·万章》:“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汉赵岐注:“谓妻父曰外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尧以女妻舜,故谓舜甥。”尧与舜既是舅甥关系,同时又是岳父与女婿关系,因此,此处甥即是婿,甥婿为一人,而今天却是截然不同的称谓,这也古亚血族群婚制的遗迹。

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如此之丰富,虽然我们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但透过称谓语也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在教授古典文学的同时,适当地增加古代有关文化知识,既是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注释:

①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 1996.

②郭沫若《中国通史》第1册第2章第1节.

参考文献:

[1]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戴云《传统女性称谓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审视》[J]哈尔滨学报 第24卷 第9期

[3]郑伟 张晓勤 《汉语方言女性称谓词“伯”之来源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学版) 2004,3.

(刘蓓然,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甘小红,江西省吉安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尔雅
《尔雅·释水》语义场浅析
永远的毛豆
21世纪以来《尔雅》研究综述
群雅概述
古籍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论《尔雅》与《马氏文通》语法观的不同
读《经义述闻?尔雅》札记三则
好班差班
浅话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文字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