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虎》发表前后

2006-09-21 09:40张永和
厦门文学 2006年8期
关键词:文虎闽西责任编辑

张永和

1988年初,正是春寒料峭。由于对华侨巨子胡文虎的评价颇多争议,我花了多年创作的长篇传记小说《胡文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刊物发表。当时,正在华侨大学任职的谢春池先生热情支持,带着我直奔厦门,叩开了《厦门文学》陈元麟主编的门扉。陈主编独具慧眼,富有义气,决定在同年第3-6期《厦门文学》选载,并推荐鹭江出版社出版,隆重推出,在海内外产生很大回响。《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4月26日率先报道《胡文虎》问世的消息,8月22日刊出《胡文虎》传记梗概,并加编者按语指出“是国内第一部较全面反映这位爱国华侨生活历程的文艺作品。”尔后,新华社,中新社以及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北京《文艺报》、上海《文学报》、《福建日报》等数十家海内外报刊作了评论或转载。原省委书记项南同志特地从北京发来热情洋溢的信函,祝贺《胡文虎》问世。他在信上写道:“《厦门文学》有胆有识,精神可嘉!”香港著名老报人张问强先生把《厦门文学》这一重大举措概括为12个字:“各方反映良好,海外影响重大。”

难能可贵的是,《厦门文学》编辑部多次约我座谈,协助我认真修改、补充。还派出责任编辑王佳兆先生专程到闽西,核对有关史实,与闽西侨界领导和作者本人讨论,进一步提高了作品质量,令我深为感动。谢春池先生在同年《厦门文学》第6期上发表评论文章,以他的悉心研究,高屋建翎,对《胡文虎》作了实事求是的评论,香港《星岛日报》、马来西亚《星州日报》等作了转载,在国际文坛影响非浅。他指出:“胡文虎的命运是与时代的风云紧紧相关的,也正因此才更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侨领的爱国精神。”胡文虎的历史贡献“实属罕见,值得一颂。”

《厦门文学》以果敢的勇气、远大的目光、恢宏的气势,推出《胡文虎》,不仅在全球华人华侨界产生反响,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各界正确评价胡文虎的时代功绩,这一历史悬案很快得到澄清。尔后,胡文虎爱女胡仙博士访问北京,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海内外传为佳话。闽西汉剧团还将《厦门文学》发表的《胡文虎》改编成汉剧,在广州,厦门等地上演,在文艺界和社会各界产生轰动效应。“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香港《大公报》1988年8月12日发表文章指出,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胡文虎经由《厦门文学》这一时代载体的运作,也就成了20世纪的“蔡中郎”。该文写道:“如今,早不同于蔡中郎所处的时代,做了好事而遭贬抑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凡是对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人,人民最终是不会忘记他的。”

【责任编辑 苏惠真】

猜你喜欢
文虎闽西责任编辑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敢拍蒋介石肩膀的华侨领袖
English Abstracts
油菜花开的时候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遭遇“魔鬼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