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相对论

2006-11-08 00:39
数码影像时代 2006年9期
关键词:牛仔裤纪录片机器

戴睿各位新浪网友以及《DV@时代》的读者大家好,欢迎大家今天收看新浪DV“看片说话”,我是嘉宾主持戴睿,今天来这里聊天的嘉宾是我的老朋友汪士卿。大家了解汪士卿是因为他的一部作品叫做《西站非典》,04年在韩国的韩亚国际电影节得到最佳纪录片奖。

汪士卿是的。我是三年前,也就是2003年的5月8日拍的这部片子,时隔三年再来谈这个片子,历历在目,这部片子是在非典发展中期时,我带着三层的口罩到西客站游荡了一天,拍摄了一天,剪辑一天,最后完成是15分钟,各方面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我对西客站的各个通道,以及厕所,地下停车场、站台是非常熟悉的,我在2002年曾经就想拍摄一个关于西客站公共空间的运输,中枢的纪录片。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实现。刚好在2003年非典的时期,非典时大家都很恐慌,大家不愿意去公共场所,因为害怕空气,对话、咳嗽会感染这种病毒。在4月份的时候,我心里也是很恐慌的,到了5月8日的时候我实在憋不住了,出去看看,外面除了汽车站、火车站有人之外,一个公共汽车站只有几个人,我走过去只需要几分钟。我不是去坐火车,但是那天我伪装了,带着大包,带着帽子,带着三个口罩。

戴睿很多人拍摄纪录片都用小DV来拍,纪录片是要求有真实感的,大的机器会产生恐慌,用小的DV来拍可能更能被人接受,你当时对于这个感触深吗?

汪士卿感触很深,如果背着大机器,中国人面对镜头的时候,包括今天我在这里,都有紧张的感觉,因为拍摄纪录片一定要拉近与被拍摄人的亲近感,不要是居高临下的感觉。小机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很轻松,150是准专业级的,像家用机,看到小机器,没有心里的压迫感,如果真是一个大的机器,看到CCTV,说话就会很紧张,就觉得涉及到政策性的话语。

戴睿我也想到一些朋友,甘露他拍中央芭蕾舞团拍了五年,还有很多拍了一年两年,拍纪录片,我觉得得分开来看,像《西站非典》这种片子,我觉得就是特殊的时期,正好有特殊的机会,因为有了两个人物的出现,给这个片子画龙点睛了。刚才有网友觉得你这部片子和贾樟柯的《公共场所》有些相似。

汪士卿我在拍的时候,没有看过这部《公共场所》,他也是用DV拍的,也是在前后。去年的时候,他才出来这个光盘,一套,那个时候我才看过这个。他也拍了上下车的BUS,也拍了相关的场所。

戴睿纪录片最吸引人的应该是题材。最近几年来说,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一些特殊题材的,包括你的《西站非典》,包括海滨的《人面桃花》,还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等等,是不是纪录片就更加容易成功?更加受人关注呢?

汪士卿在纪录片拍摄策划的时候,选题是最重要的,不是拿着机器拍一天两天,纪录片是需要很多前期的策划,是有针对性的。像国际流行的纪录片,它有一个开始的报批、选题,经过一个长期,半年、一年,甚至三年五年的准备期。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因为相册记录了家庭历史的变迁,它是把过去的记忆把沉淀的东西封存打包,放在相框里,放到资料库里,为什么我们长到这么大,看到十几岁或者儿时的照片,会有很多的记忆,它可以激发很多人思考的东西。

网友你最近在忙些什么?有没有新片子要拍?我想自荐来当演员。

汪士卿非常感谢网友的关心与支持。在去年一年做了很多的电视剧或者商业上的一些东西,包括今年也在做央视的大型纪录片《澜沧江湄公河》。

戴睿这个片子我知道,是一个跨国的合作。

汪士卿是《澜沧江湄公河》次流域地区和央视共同合作的一个片子。还有就是加拿大国家电视台和加拿大电影委员会合作的一个关于三峡现在状况的一个纪录片。第一个是用索尼高清750,第二个片子是用松下HV×200 P2的机器,今年可能很多的时间在做这两个。做纪录片要非常有耐心,要花时间。

戴睿央视完成的纪录片《故宫》很受欢迎。你刚才说到的《澜沧江湄公河》一定也会受到关注。

汪士卿去年的《故宫》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央视现在又要推出一个《郑和下西洋》,央视投入非常大,都是高清的,非常国际化。把中国古代的东西重新挖掘,作为一个专题做出来。《澜沧江湄公河》,我为什么喜欢这个题材,因为它更加关注的是现实社会,这个地区曾经有很多的战乱,是一个佛教的地方,跟历史上接触比较多,是有很多故事的国家,并且关注的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现状。

戴睿刚才有很多朋友在说纪录片,我们接触比较多的一类是纪实类的,刚才说的《西站非典》还有《人面桃花》,还有就是纪实的纪录片,比如说《故宫》,还有《澜沧江》都是属于人文类的纪录片,这两类你都拍过,你觉得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汪士卿我觉得还是属于一类的,属于纪录片。打个比方,比如衣服,像我们自己拍摄自己想法的,在服装上就属于是另类的,属于服装,现在做的主流的这种就属于西装、夹克,因为它是要被主流媒体播出的,需要更多的人关注、欣赏,我们自己做的没有关系,它更加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想法,它可能领子歪一点,色彩怪一点,裤子破一点,但是它属于牛仔裤,制作的过程都一样,都是为了穿,它都是服装的范畴。

戴睿破牛仔裤能不能登大雅之堂呢?

汪士卿我第一次穿牛仔裤是八几年,我妈妈觉得这个东西很烂,不是什么高档的东西,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跟社会的变化、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媒体及社会对这个东西的承认。现在大家对于牛仔裤,破了洞的都在穿,甚至年龄大的一些人也穿牛仔裤,并且有各种造型的牛仔裤,但是第一个穿牛仔裤的人是非常有勇气的。社会的发展就伴随着敢于创新,表现自己的人和一些很规律,在一个大的系统里运行的人,两者之间会有碰撞。

戴睿很多好的纪录片还是被我们大家熟知的,不管才能什么方式观看,刚才你提到的王兵的、吴文光的等等早期的纪录片,网友从网上下载、淘碟啊,都会看到。等我们国家以后有了完善的播出系统之后,可能会对纪录片的播出有一个好的促进作用。

汪士卿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很高兴的,就是主流的电视台也好,还是民间的也好,网络的也好。他们对纪录片现在的态度是接纳、宽容,并且是逐渐地在喜爱,包括中央教育3《我的太阳》,我也看,中间有几部故事选得相当好,它也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深刻的思想,但是那个东西我能看进去,我比电视剧看得还有耐心。

戴睿一些小规模的地区性的纪录片的活动,包括广州有纪录片的交流大会。

汪士卿这一点比如广州的国际纪录片大会,现在是很有影响力的。刚才说的加拿大的,那家公司每年都参加这个展会,加拿大是有非常好的纪录片传统的国家,它的电影文化是非常深厚的,国家电影委员会每年要支持年轻的导演进行拍摄,全世界巡游,现在的发展趋势还是应该感谢数码影像,这个东西的力量非常大。如果拿着大的机器去拍,发展不会有这么快。

戴睿我看国内有很多的电视台还在用150、190,或者松下180等,当时同一时代的DV机在拍摄新闻。

汪士卿 这个机器出来以后,带来一些革命性的改变,它拍新闻、纪录片都是非常好的工具,甚至在欧洲拿这个东西拍电影。电影一定要用35mm的拍出来才是电影,这

是违技术论或者是违器材论,我觉得还是一个门外汉,对电影的理解比较片面。比如说《破浪》是用很多台PD100,多机拍摄,这是一种实验性的,拍完之后,拿DV带转成胶片。还有一个英国导演拍的《城市之间》,拿了柏林电影节金奖,是伊拉克的一个孩子想逃到英国去,就是拿150拍的,我看了后面的花絮,那个DVD做出来,影像相当好。

戴睿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网友拿着DV拍片子。他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DV到底能不能拍出让人赏心悦目或者称之为真正的电影的东西来。那么什么叫做真正的电影?

汪士卿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HDV更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东西,像松下P2已经达到了非常专业化的程度,已经不是普通的迷你DV的概念。

戴睿是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级的了。很多网友不知道,最近比较热门的徐静蕾,拍的新片就是拿这个松下HV×200拍摄的。还有很多的片子都会选用这个HV×200拍摄。我们私下交流时,觉得高清完全可以拍摄电影,不能用取代这个词。

汪士卿拍电影不是违胶片论,违35mm论,1月份我们道光小组的几个人又合在一起,毕业六年后拍了一个朱传明导演的电影,现在正在做后期.质感等等都非常好。

戴睿正好为朱传明做一个广告,朱传明最近拍了一个剧情片《阿英》,是杜海滨和朱传明,汪士卿共同拍摄完成的,我就看到朱传明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拿DV自由地运转。DV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拍摄手法,更加轻盈地反映一个思想。

汪士卿拍片不再那么神秘,让演员更加投入到创作的环境中去。拍片子不是儿戏,打闹,要用激情去创作,拿着DV更容易与人沟通,现实和梦想,把拍摄和生活的距离压缩得更紧密。

戴睿以前有一个导演打过一个比方,DV是一面镜子,能够同时让你看到两面的自己。今天的时间在我们的聊天中匆匆而过,很多网友也表达了一些问题,刚才我们的聊天中也透露了一些信息,也有一些网友表达了对汪导的夸赞之词,我们也会在新浪DV上能够看到汪士卿的一些片子,包括没有公布的一些片子和以前的一些,我们都能看到,汪导向各位网友表示一下。

汪士卿感谢各位网友对我的关心,我今天也拿来了封存已久,上大学时在数码影像方面的实践,包括短片《再见蓝天》,是一种很忧伤的对环境的思考,当时用的是流畅的EA1拍了一些,现在看还有点意思。

戴睿汪导昨天跟我说,拿出这些片子还是很有感觉的。今天的新浪DV“看片说话”就到此,谢谢汪导,谢谢各位网友,希望大家今后多关注新浪DV,也关注《DV@时代》。

猜你喜欢
牛仔裤纪录片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未来机器城
与众不同的牛仔裤
牛仔裤 玩的就是移花接木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