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词语的新文化倾向

2006-11-24 13:34姚晓波
现代语文 2006年8期
关键词:新词词语词汇

李 枫 姚晓波

一、解题

(一)新词语的含义

语言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新词语。在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里,有过三个新词语大规模涌现的时期,分别在“五四”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的近二十年。

大量新词语出现后,对如何定义新词语,各家说法不一,王铁昆先生认为,“新词语指的是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它语言,从本族语言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语中新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1]英语对新词(neologism)的定义为“a newly coined word, or a phrase or familiar word used in a new sense(新造词、短语或熟词新义)”[2]其实“neologism”在刚出现时也是一个“新词”。该词的定义表明新词不只局限于一个词(a word),也包括短语(a phrase),例如data fast(数据绝食),还包括旧词新义,如background(使处于背景化的位置)。

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新词语是负载着新意义的词和语。它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旧瓶装新酒,即词形是人们熟悉的,意义却是人们不曾了解的,如“酷”和“蔻”等。

(二)新词语的成因

新词语的产生与语言的发展变化有关。在语言的三要素中,变化最快的是词汇。词汇发展变化的动因是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在社会生活的诸因素中,对新词语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两个:政治、经济。这两个因素一方面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否,另一方面也关系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幸福与否。安定与否、幸福与否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伊拉克战争促生了“地缘政治”“连线”“石油换食品”等一批新词新语;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蕴育出“绿色食品”“环保意识”“补钙”“充电”等一批新词新语。

当然,文化对新词语的产生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因为文化的含义太宽泛,而且我们要探讨的是新词语的文化倾向,所以对文化因素的作用就略而不论。

(三)新词语产生的速度

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大量新词语不断产生。根据《巴恩哈特词典伴侣》(The Barnhart Dictionary Companion)杂志的统计,每年进入他们的计算机数据库的新词和新义达1500~1600个。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报道,日本每年有6000个新的字和词出现,青少年更是带动流行,创造出许多古灵精怪的字词。不过大部分新字词的寿命极短,许多人还没等搞清这些字词的意思,它们就已经消失了。

汉语至今没有对新词有个精确的统计,国家语委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有一个统计,当代汉语新词语出现的速度很快,每年以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

汪榕培先生预测说,“21世纪的英语研究必然以广义的英语词汇学为新的增长点。”[3]以此类推,在汉语研究中,汉语词汇学的研究也将有望成为显学。

二、新词语的文化倾向

语言的变化以新词的产生最为敏感、最有特征。正如Brian Foster在《变化中的英语》一书中所说:“一个时代总是以该时代的词汇及形象化的比喻为特征。”[4]语言是时代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新词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折射出新的文化倾向。

(一)新词语反映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意识

文化全球化在当今世界表现得越发明显,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吃到美味的中式家肴,买到巴黎新款的时装和香水,看到好莱坞最新影片。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各个国家之间及各国人民之间能在瞬息间了解对方的一举一动,并进行沟通与交流,这种文化全球化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仍将继续下去。反映这些现象的新词语也应运而生。例如,“9.11”成为勿庸讳言的国际语言,“本·拉登”“恐怖主义”“反恐战争”等新词语已经成为全球化语言,而且已经在一般词汇中站稳脚跟。 “全球化”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也是新词,表明了世界范围内的趋同与整合。它带来的影响力,不仅使整个世界的正常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特征。如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口过剩、“黑客”犯罪、基因工程等,在十几年前叫人无法理解的概念,如今也进入了寻常百姓的词汇中。这些问题正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焦点,有关这些问题的新词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映当今世界显著的国际问题意识。

(二)新词语折射新的时代色彩

任何一个刚为本语言社会所造的新词语或刚由彼系统借入此系统的新词语,在一定时期内都会在人们心目中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而且具有崭新的时代色彩。

新词语的时代色彩,是新词语反映客观对象时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时代感和在词语上显映出来的意义特点。新词语的时代色彩需要凭借一定的语言形式来显映。

“卡拉ok”一词意思是由国外引入中国的一种演唱方式,它的时代色彩是由这个外来词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新颖性而产生的。像这样体现时代色彩的词语很多,如软件消费、奥申意识、青春合同、技术移民等等。

在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被人们称为新人类的一代年轻人崇尚一种“酷”和“蔻”的文化。“酷”源于对英语“cool”的音译,“cool”的本意是:“冷淡、冷漠”,后引申为“绝妙、好极了、绝了”的新意。后来在美国被称为“happies”(嬉皮士)的一代年轻人是这种文化的代表。在当今美国,“cool”不仅是青少年首选的口头赞扬和喝彩之词,而且越来频繁地出现在日常会话、歌坛影视、报刊杂志和商品广告中。爱看NBA的观众,在其宣传片中就时常可以听到“It's cool!”的煽词。有这样一幅橱窗广告:“HOT FOOD,COOL SERVICE”可谓绝妙。

“蔻”也源于美国英语“cute”,原意为:“漂亮的、聪明伶俐的、机敏的、娇小可爱的、精巧的、富有奇趣的、逗人喜爱的。”英语国家并没有使cute文化成为时尚,后经日本传入我国,中国自诩为新人类的一代年轻人喜欢把“cute”简称为“Q”,结合汉语成语“豆蔻年华”的意思,他们有时也把“Q”汉化为“蔻”。

根据陈耀明先生的观点,“‘酷和‘蔻在当代中国的渐渐流行,自然有一些汉文化的特征,而且两者也有些异样。”[5]

“酷”是20世纪末的时尚标签,这个新词高度浓缩了一种“世纪末情节”,包括冷漠、压抑、惆怅、颓废、迷乱、浮躁……而“蔻”则是伴随着新世纪快乐的情绪,包括漂亮、可爱、年轻、活力、清爽、时尚……“蔻”是在日趋宽容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娇纵、一种自由;在“蔻”的背后,其实蕴藏着新人类的文化倾向,即率性、随意、简单、轻松、快乐、时尚。

通观新词语,我们发现,在语素单音节化、词汇双音节化成为现代汉语一大特点的今天,新词语中竟然也有单音词的一席之地,的确不能不叫人为之深思。作为初步思考,我们的解释是:在信息社会中,高速度快节奏已成为当代社会的特点。单音节词的出现既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符合语言使用中的经济原则。这种现象说明语言作为记录和反映文化的工具,可以多层面多角度的实现它的功能。

(三)新词语展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语言记录并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负责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特别是实词词汇承担。我们说词汇对社会生活最为敏感,这也意味着许多文化凝聚于词汇之中。黄侃先生认为,一个字就等于一句话,意思是任何概念所包含的实际是一个定义、一个判断。而定义和判断则是文化意义的结晶。当前国际社会变化迅速,因此,在词汇上表现为新词新语的剧增。大量新词新语的产生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历为曾在《厦门广播电视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了“Yetties”一词。“Yetties”是给崛起的新一代美式成功年轻人创造的一个新名词。由于电脑科技和新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从事这些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甚至在互联网股坛上灵活投资致富。

“Yetties”的词源是“Yeti”,为西藏语的发音,英译为“Abominable Snowman”(耶提,雪人),本义指生存在喜马拉雅山高处的似人或似熊的巨大长毛动物。由于高新科技的发展,现在“Yetties”一词转而指称那些年轻的、实业家型的高科技杰出人士。这些“Yetties”一族除了年龄和财富不成正比外,他们在性格上有许多共同点:酷爱名牌、追捧高科技产品、喜欢居住宽大的公寓、穿着前卫有型、经济充裕且信心十足等等。像这样的词语还很多,例如“哭吧”“笑吧”“快乐吧”这些词如今都已成为时尚词语,表示人们宣泄情绪的场所,这些新词语充分展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取向。

三、结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新词语的产生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新词语在形成过程中与客观世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中国在每个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新词语的特点是不同的。如南北朝时期,南北交汇的情形比较多;唐代可以说是佛教盛世,佛教词语进入日常语汇的数量为历代之最;“五四”时期西方科技词语引入较多;解放初期则为政治词语;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科技方面的新词语尤为活跃,如知识经济、纳米、克隆、网络文学、审美疲劳、生态旅游等。可见,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新词语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主流,虽然有一些新词语是暂时的,只能构成对文化的一时冲击,但有些新词语深深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底层,经过历史的选择和淘汰,进入了基本词汇。这些进入基本词汇的语言事实,正是语言对时代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标志。

对于新词语及新词语表现出来的新文化倾向,当代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心态给予关注:从认识、理解、消化、认同到研究。

注释:

[1]王铁昆.一部颇具研究特色的新词词典[J].语文建设,1995.

[2]网络词典(word reference),(2004/12)http://www.wordreference.com/english/definition.asp

[3]汪榕培.英语词汇学:历史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

[4]Brian Foster,1968,The changing English Language, 变化中的英语[M].李荫华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5]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李 枫 姚晓波,辽宁省渤海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新词词语词汇
声音·数字·新词 等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学诗偶感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