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涌金的“火世界”

2007-02-11 11:05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44期
关键词:火花火柴藏品

杨 时

从火镰、阳燧到后来的西洋火柴,他的收藏已经可以完整地串起人类取火的历史

收藏界中,收藏火花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收藏火柴而且用藏品勾勒出人类取火历史的藏家并不多见。上海的藏家李涌金从1975年开始收藏之路,从最初单纯的火花收集到现今收藏的火镰、阳燧等等取火古物,历时三十多年,已经建成了一座“火柴博物馆”。

1975年,因为喜爱美术,李涌金开始对邮票、火花这样拥有精美图案的藏品产生兴趣,并始收藏。他的工作单位是上海船务公司,专门负责接受国外的造船定单,因为工作关系,很多同事有出国的机会,知道他的爱好,同事们总会给他带回一些国外出产的火柴。一次,一位同事为他从美国带回一盒长达28厘米的专门点壁炉用的巨型火柴,引起了李涌金的兴趣,从那时开始,他渐渐转向了收藏火柴本身。

每次出差,李涌金最重要的事就是寻找当地出产的有特色的火柴。1984年,火柴在国内还属于紧俏商品,一度供应紧张。李涌金到九江出差,当地商店出售一种火柴,盒子上印刷着不同的动物图案,一共十几种。当时国内生产的无论是火柴本身还是火柴盒的图案设计都十分粗糙,遇到这样一款火柴实属不易。为了凑齐那一系列的火柴,李涌金跑了当地十几家商店,最后满意而归。就在李涌金准备乘火车回上海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车站的进站口,巡警发现了李涌金用篮子装着大量火柴,便拦住他盘问。因为那时火柴紧俏,有人做“投机倒把”的生意,最后,李涌金三番五次地向警察解释自己属于收藏爱好并没有做生意的目的,才暂且放行,但还是错过了当天的火车。

渐渐的,李涌金不再满足这种“误打误撞”的收藏方式,他开始寻找别的收藏途径。李涌金发现,在80年代中期,中国一共有145家火柴厂。他开始搜集这些火柴厂的联系方式,并利用假期,到各地的火柴厂购买特殊的火柴品种。他记忆最深的是1994年到西安火柴厂的经历。

那一年,他特意从上海到西安,直接找到西安火柴厂的厂部机关。一位女士接待了他。李涌金要求直接见厂领导,对方问他有什么事,他解释说自己喜欢收藏火柴,特意到西安火柴厂,看有哪些特殊的火柴。那位女士对李涌金说,“你到我们的样品陈列室去看看,有哪些需要,记录下来,明天我让职工每一种给你配一些。”李涌金高兴得“那天晚上都没睡好觉”,最后,他才知道,接待他的那位女士是火柴厂的副厂长。因为那一次收藏之旅,他们成为了朋友,直到现在还有联系。

随着经济发展,火柴渐渐地被打火机取代,那些火柴厂也纷纷倒闭,现只剩下20余家苦苦支撑。李涌金感觉到收藏稀有火柴不再容易。于是,他又一次转向,“向前追溯人类取火的历史”。

李涌金了解到,人类更早于火柴的取火方式是用火镰、阳燧和取灯。北京有一条胡同就叫取灯胡同,但是今天的人们早已不知道取灯是个什么样子。这次,李涌金把目光聚集在各地古玩市场上,搜集古老取火用具。

在李涌金拥有的8000件取火用品中,自己最珍惜的是从上海旧货市场淘来的两把清朝早期的取灯,他花了三千元。“那些古玩商人都知道你要什么,有了东西会和你联系。如果第一次你就和他还价,以后就不会第一个通知你了。李涌金说,自己就是用不还价的方式逐渐和古玩商人熟识,有了这方面的藏品他都会第一时间知道。

现在,李涌金的收藏从火镰、阳燧到后来的西洋火柴,已經可以完整地串起人类取火的历史,他也花费了十几万的积蓄。直到现在他对于藏品还是“只进不出”。前几年,中国烟草博物馆向他有偿征集了几件藏品,付给他三万元。他说,是看在国家博物馆的名头上才愿意捐出藏品,对于其他想购买的人,一律不卖。

他的火柴博物馆就设在家里,时常有藏友到他家中参观。他说,他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把这些藏品真正向公众开放,建成一个真正的“火柴博物馆”。

猜你喜欢
火花火柴藏品
点燃自主探究的火花
持久的火花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事业火花事这样被闲聊出未来的
火柴变变变
再见了,我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