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乱弹”

2007-05-14 13:37
杂文选刊 2007年9期
关键词:杂文刊物栏目

卓 慧

“要生存还是要发展?”这个近似于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的恼人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对于一派兴盛繁荣的大多数文学期刊来说,可能就好似喜马拉雅的雪,由于太过遥远,根本不在考虑之列。然而当时,不知是嗅到了地底潜伏的暗流,还是窥见了灿烂背后的萧瑟,《四川文学》的主编和编辑们感到,不能一味地简单维持文学杂志登载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四大经典类型的古板格局,得谋虑发展,要把住时代的脉搏,增加刊物的特色,以适应读者的需要。于是,在国内文学刊物几乎不登杂文的1984年,《四川文学》特地为杂文开启了一扇窗口——开办了“杂文、随笔、小品”栏目。1985年,正式设置“乱弹”栏目,以便快节奏、大容量、多层次地推出质量高的杂文作品。

孰料,“乱弹”这一“弹”,就“弹”了二十多年,“弹”至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并且,开办迄今,从未间断(无论刊物版面怎样挤,也未停发过),每期都刊发四至七篇杂文。其中,从1993年至2004年,刊物还与相关单位合作,连续举办了五届“三峡风‘乱弹杂文征文”活动,评出过几十篇优秀杂文。

创办之初,“乱弹”就因其独有的姿态和切入点,独有的胆识、眼光和气度,被一些作者赞誉为“敢为天下先”,不仅得到了严秀、邵燕祥、牧惠、何满子、朱铁志、黄一龙、鄢烈山、张心阳、刘洪波、徐迅雷、符号、杨学武、阮直等国内杂文名家的关注和参与,团结了一大批杂文作者;刊发了《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三分之二”以外》、《官话赏析三则》、《崇尚愚昧》、《“要是国家背叛了她的人民呢”?》、《农民多老才能“卸套”》等一大批在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作品。当然,付出总会有回报,坚持终将迎来成功。如今,“乱弹”已经成为《四川文学》的一个品牌栏目,成为国内文学选刊关注的对象。

其实,《四川文学》“乱弹”的坚持,不仅仅是一种时间上的坚持;在选稿上,她多年来秉承的仍是同一种理念,即不论作者,不论派别,惟论作品。不管作者是本地的还是域外的,是诗人还是官员,是知名大家还是无名小卒,只要作品内容新、形式好,就喜欢,也不管它的语言是朴实自然还是绚烂多彩,是沉雄凝重还是轻灵活泼。因为,“乱弹”的编辑们认为,杂文的“杂文味”和文学性,两者应并重。即使在时评、政论甚为风行的时下,他们仍坚持认为,应把杂文当成一种文学作品来看待,既主张杂文要贴近现实生活,体现独到的人性深度,又期望作品能寓庄于谐,富有审美情趣。在内容上,既可关注时代社会的焦点热点,又可涉足于乡风民俗、花鸟虫鱼等百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形式上既不排斥对传统创作手法的承袭,又提倡创新,什么语录式、寓言式、生活速写式、抒情散文式等等,“乱弹”都接受。在其看来,一篇有新颖想法、独特视角、巧妙构思且表达流畅的杂文作品,若能让读者内心不仅因其锐利的思想而触动、而震颤,又能因其文字的美感而得到一种如饮甘露如沐清风的愉悦享受,就是杂文的一种至境,也就是他们之所追求。

所以,乍一看《四川文学》天南海北东拉西扯的“乱弹”,实际上追求的是“杂而有序,乱而有章”。

而继续将“乱弹”一《四川文学》的品牌栏目进一步办好、办活,团结更多的杂文作者,发表更多思想精深、形式新颖、选材自由、不拘一格的杂文作品,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即是“乱弹”的发展方向。

插图/Thomdean(印度尼西亚)

猜你喜欢
杂文刊物栏目
刊物贺词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画与理
Baa, Baa, Black Sheep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征 稿
品牌栏目策划新方法——栏目品牌度
读者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