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峰:我是比较特殊的

2007-05-14 15:05陈园园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1期
关键词:首金射击教练

陈园园 唐 磊

中国人对奥运会所有的梦想、光荣与寄托,都从1984年许海峰的枪声中开始了。

从此,这个人,与奥运会,与奥运金牌就有了无法摆脱的联系。

20年后,他却要再一次开始他的夺取“首金”之路了

1984年8月3日,洛杉矶奥运会还未结束,许海峰只身回到国内,一下飞机便陷入了被媒体重围的生活,沉默寡语的许海峰一下子“红”起来。“每次出去都有十几个记者跟着,整天都处在记者的监视之下,感觉不自在,累得不行”,在22年前,那个媒体相对沉寂的年代里,这绝不是一般明星能想象的礼遇。

凭借着在奥运会上意外夺得首金,许海峰的人生产生了戏剧性急转。

第二天,许海峰回到老家安徽,家乡父老早已在合肥车站准备好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各家媒体的记者也都尾随而至,在家的每一天,他都处在如此的围追堵截中。如今,在许海峰老家的墙上还挂着一张当年安徽省政府颁发的嘉奖令,嘉奖“许海峰夺得奥运冠军,为国争光”。并把他的工资连提了4级。“从原来的51块5,一直升到了后来的98块钱,这在当时相当高了”,许海峰对记者说。

七八天后,他回到北京与队友会合,并在人民大会堂、奥运总结会上代表运动员作了报告。

回忆当时处在风暴中心的自己,许海峰记得已27岁的他心态还比较冷静,“我的人生经验比较多,在从事射击之前,我上过山下过乡,在供销社当过营业员,经历得多了,做事情就会想的比较周到,能够把握住自己。”

命运在“首金”之后改变

在那个年代,许多运动员和许海峰的经历相似,因为某些机缘,他们从一个普通的职业转成运动员,几乎没有人奢望过夺取冠军,运动员对他们而言只是另一个工作罢了,更没有背后指望他们改变命运的家长。这些命运被组织安排的人中间,只有许海峰,像被点中了似的,成为那个摘下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的人,并且一生从此变化。

新华社记者官天一是1984年许海峰夺冠时,惟一在场的摄影记者,仅有的几张记录这一历史瞬间的照片就是他抢拍的。事后,他和许海峰多次共同回忆起那个历史时刻,“夺冠之前,我们也聊过天,当时觉得他不爱说话,还有点腼腆,但是很聪明,对事物的看法也比较有特色”。

官天一觉得成功给许海峰的性格带来一些变化:现在的许海峰更有自信了,原来不怎么会讲话,现在却更会表达了。

自信的许海峰现在仍坦言,“很少有射击运动员像我那样有天赋,从正规训练到拿奥运会冠军,就两年零一个月,中间还回供销社呆了3个月。我是比较特殊。”

不过,许海峰却把自己的自信归结为与生俱来:“我一直都非常自信,坚信做一切事情都能成功,剩下那些都是技术上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只要是我想做的事情,经过努力都成功了,只是经过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但在接下来的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许海峰却错失金牌,虽然在随后的1990年北京亚运会,许海峰在家门口再一次获得了男子个人自选手枪慢射60发比赛的冠军。又拿到了1994年广岛亚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的冠军,但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他同样与金牌擦肩。

1993年底,“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使许海峰视野中心出现大黑斑,许海峰又坚持打了一年的比赛,但明显感觉吃力,“正好当时国家队缺教练,我就当教练了。”

做教练:他们和我们不同了

1994年底,“老枪”许海峰正式退役,担任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班的“班主”。当时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一定是优秀的教练员,许海峰听了有点“受刺激”。生性内向的他不得不打破沉默,主动和女孩们沟通:“我当运动员的时候,基本上不跟女孩说话,埋头做我的事。做了教练,就逼着我自己必须得说话,主动找运动员聊天,了解她们的特点。这个工作大概花了半年。”

当了教练,和运动员时相比,许海峰觉得压力不减反升。赛场上,许海峰要以自己夺奥运冠军的经验现身说法,对于他调教运动员却没什么帮助。因为他那个奥运冠军似乎来得如此轻松。

幸运的是,做教练第二年,弟子李对红就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继续着拿“首金”的光荣。许海峰承认,李对红原先基础比较好,是一块现成的材料,“我是稍微加工了一下。”“李对红最大的问题就是比赛发挥问题,心理不行。我采取我的方式来引导她,最后就成功了。”

当时许海峰在心里暗暗发誓,“我要再培养一个(奥运冠军),并且一定是我一手培养起来的。”

接着,许海峰一手带起了陶璐娜。2000年悉尼奥运会,陶璐娜拿下了女子气手枪的金牌,又是首金,算是圆了许海峰的心愿。

2001年,许海峰决定再培养一个,眼看已开始出成绩,2003年,新弟子却因为谈恋爱受阻与他闹翻,训练基本不合作。面对年轻运动员,许海峰又一次面临全新挑战。不过这一次,他输了。弟子因为与教练不配合,在雅典奥运会只拿了第4。许海峰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很遗憾,“我现在回忆起来,(就是)当时心太软,已经花了3年功夫舍不得废了她,所以我现在做事就非常果断——必须得听话,不听话就彻底废了。”

许海峰感叹不同时代下,运动员的价值观和心态已和他们当年完全不同了,“我们那代和现在的运动员,接受的社会教育、生活的社会环境、思想上差距都很大,现在运动员在思想工作方面非常薄弱,越往后(训练)难度越大。”

射击:小众项目变成夺金大户

曾经有人评价,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在中国体育项目的发展中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那届奥运会上表现抢眼的跳水、体操、射击等项目,二十年后都发展成了中国在奥运会上的夺金大户。

许海峰却认为,像羽毛球、体操、射击等这些技术型的项目,恰恰是最合适中国人的,本来在这些项目上的发展就比较好,而1984年是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一举成功是很自然的事。比如射击,它是军事体育项目,在中国很早以前就一直是强项。只是过去由于政治或经济的原因,运动员很少有机会参加重大国际比赛,但从资料上看,国内的很多比赛,都已超世界纪录。

不过他承认,1984年奥运会之后,射击从神秘变得广为人知了,“取得了好成绩之后,国家重视程度、项目普及等各方面都会比较好,社会上对项目的关注程度也更高。”

许海峰说,刚开始搞射击的时候,想进入省队都很困难,一年就招几个人,国家队集训也只有十几个人。“我们这个项目,当年集训的时候是6个人,后来选2个人参加奥运会。”而现在,“集训人数至少上百人。”

那时奥运会射击只有13个项目,现在已经增加到16个。在中国注册的射击运动员已达8000多人。除了海南之外,其余的30多个省,都拥有自己的射击队。说起射击运动员队伍的壮大,许海峰连连惊叹,“这还是受了限制的,不受限制的话更多。”

装备方面也有极大的改善。24年前,许海峰刚进入安徽省队的时候,整个省队只有两支枪,夺冠后,安徽省拨了7万元,给队里添置了10支国产枪。而现在,运动员用的枪支所有都是进口的。队员们也有了更多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原来一年就两三次机会,现在每年有几十次大赛。”许海峰对记者慨叹道。

当然,在射击项目一路春风的同时,承受的压力和期待也日趋沉重。自从1984年许海峰“零的突破”后,夺“首金”就成了射击队在奥运、亚运等重大运动会上当仁不让的重任,因为开局的好坏,对整个中国代表团的影响都较大。对于射击队而言,这个压力就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规定的项目,拿下冠军。

“平时的媒体报道中很少涉及到射击,只有到了重大比赛前,才想起来射击要打头阵了。”许海峰陪伴中国射击队走过20年的荣耀与发展,他对射击总是遭受着“间歇性聚焦”的待遇颇有些不平。

2008,新的“首金”梦

2004年雅典奥运会,许海峰任总教练的射击队历史性拿到4枚金牌。赛后,许海峰被调离国家射击队和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任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中心副主任,主管现代五项。2006年的多哈亚运会,因为没有现代五项,于是,许海峰从事体育20多年来,第一次缺席了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他告诉记者,“感觉挺好、轻松。”

现代五项一直是一项欧洲人的运动,自从1912年进入奥运会以来,包括世界锦标赛在内的所有冠军都由欧洲选手垄断。中国1984年才建队,全国至今只有8个省开展现代五项,注册运动员仅为95个人。直到2004年,中国在世界比赛的最好成绩是团体第四名。

2005年8月,钱震华在波兰世锦赛上,成为了欧洲运动员之外的第一个现代五项冠军——又是一个“零的突破”,这也成为许海峰近期最引以自豪的事。“这个冠军拿得非常难,真正有能力的人就得搞这些弱项,把这些弱项搞上去,那才是本事。我现在搞五项,每年都有突破。”

在2008年的夺金指标中,总局并没有给许海峰主管的现代五项下达具体任务。但在这位伴随着中国奥运一路走来,与它共享所有光荣与梦想的老运动员的信条里,追求奥运金牌,也许成了他无法改变的宿命。

猜你喜欢
首金射击教练
画与理
打靶训练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赞武大靖获平昌冬奥会首金
睡着了
加油
30年8000件
Just for Fun
测测你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