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化缘何兴起

2007-05-14 09:07
知识窗 2007年8期
关键词:人民公社共产主义食堂

程 芬

早在1955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加速合作化过程的思想指导下,萌生了农业社规模要扩大的想法。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浪潮席卷全国。而在广大农村,由合并生产合作社开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亿万农民从生产模式到生活方式来了个彻底改变。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农村9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

一个样板社的产生

1958年3月,中央在成都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农村合作社的基础上“小社合并为大社”的发展方针,并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文件下达后,首先是福建、河南、辽宁等省的农村迅速开展联并社的工作。同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各地加快了小社并大社的进程,并社活动实际上成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前奏。

在并社活动中,相继建立了一批规模很大的合作社,成为后来人民公社的雏形。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河南遂平县的嵖岈山地区和新乡县七里营,这两个公社的章程曾在各大媒体上刊载,成为各地办人民公社的重要参考。

嵖岈山地区在大兴水利的过程中,社与社之间围绕用地、劳动力使用等方面出现的矛盾,产生了小社并大社的想法。合并成大社好统一管理,统一调配。1958年4月15日,河南省遂平县农工部陈丙寅副部长向前来参加嵖岈山下宋水库竣工大会的地委专员提出并大社的建议,并很快得到上级领导的同意。16日,陈丙寅召集嵖岈山地区4个乡的党委书记、乡长讨论,大家一听是党中央的精神,自然一致同意并社。就这样,4个乡的27个高级社合并成一个大社。经过一番商议,命名为“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后改名“卫星公社”),并报信阳地委批准同意。

农庄管理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社员按团、营、连、排、班编排,以生产大队为一个团,生产队为一个营,营以下按村庄和作业组成立连、排、班。规定社员外出要报告,回家要请假,实行伙食供给制,建立公共食堂,全社建食堂198个。农庄机关设农业、技术、水利、工业等12个部,4个乡改为4个管理区。

8月6日晚上,毛泽东到了郑州市,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送来了《嵖岈山卫星公社试行简章》(草稿),毛泽东边看边说:“如获至宝,这东西好。”

8月下旬召开的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指示将这《简章》印发给与会人员。

8月29日,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央各报刊也连发社论,号召高举人民公社的红旗前进。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是全国第一个挂上“人民公社”牌子的地方。

1958年7月20日,七里营乡26个高级社并成七里营大社,在给大社取名字的时候,大家颇费了一番脑筋。有人建议叫公社,理由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讲到“巴黎公社”,大家觉得“公社”这名字不错,于是“七里营共产主义公社”的牌子挂到了乡政府门口。一位老汉看到后自言自语地说:“早也盼共产主义,晚也盼共产主义,可谁知道共产主义的牌子挂出去了,就是这样子,难道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就算共产主义社会?”这话传到乡里,大伙觉得这话有道理,我们现在还不是共产主义社会,大社称为“共产主义公社”确实不妥。这时有人刚读过7月1日《红旗》杂志发表的陈伯达的文章《新的社会,全新的人》,文中说:“把一个合作社变成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也是党的机关刊物第一次使用“人民公社”一词。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将大社称为“人民公社”。1958年8月1日,七里营大社在行文中首次启用了“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称呼。

8月6日下午4时,毛泽东到七里营视察,走过大院门口时,看到“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颇有兴趣地一字一顿地念起来,并用肯定的语气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

8月9日,毛泽东在与山东领导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8月13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好”的讲话。于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农村广泛展开。

吃饭不要钱

人民公社成立当初,普遍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不过许多公社仅发了一两次工资就没下文了,有的只仅仅停留在白纸上没有真正实行过。而供给制最典型的表现是,广泛建立的公社食堂“吃饭不要钱”。连来村做客走亲戚,也要强留下吃饭,反正吃饭不要钱,非吃不可。

徐水是中央的共产主义试点县,9月15日,成立了“徐水县人民总公社”(后改称徐水人民公社),实行县社合一,经济上由县一级统一核算。干部、工人、职工取消薪金,社员取消按劳取酬,干部改发津贴,对全县人员实行供给制“15包”,包吃饭、穿衣、住房、鞋袜等等。当年徐水的“共产主义试点”在国内外都有极大影响,曾吸引了40多个国家930多名外国来宾和3000多个国内单位的代表前去参观。全县建立公共食堂1777个,在食堂吃饭的有2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85%以上。毛泽东多次对公共食堂作了充分肯定,还特地提到过徐水办食堂的经验。

1958年12月底,全国农村共兴办公共食堂340多万个,在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

1958年9月1日,《红旗》杂志全文发表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稿),为各地建立人民公社提供了具体的样本。在未经试点的情况下,全国一哄而上,大办人民公社,仅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农村就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基本上是按照乡的范围建立,一乡一社,实行乡社结合,政社合一。到1958年11月21日,中央农工部向中共中央报告,全国农村共建立26576个人民公社,入社农户12692万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1%,我国农村已普遍实现人民公社化。由于办社活动中出现急匆匆共产主义过度的情况,不少地方刮起了“浮夸风”以及“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1958年11月,中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到1961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在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

(短信代码:070817)

猜你喜欢
人民公社共产主义食堂
城市人民公社解体特征研究
人民公社
肉,回锅里了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谁更恐怖等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毛泽东建立理想社会的努力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Food Fight
高校食堂的奇葩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