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纯科技创新铸辉煌

2007-08-09 09:44史湘云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7年7期
关键词:电缆

史湘云

他在多年的创业历程中,有近150项发明创造被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中,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88项,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率达到了90%,有2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的各类科技成果奖,仅2006年就实现销售额3.2亿元。他就是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的掌门人王子纯。

他靠科技创新起家。他所领导的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他也先后被授予“中国发明协会第二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当代发明家”,“全国兴村富民百佳领军人物”、“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王子纯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他领导的公司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带着几许疑惑,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国电缆行业的知名企业家王子纯。

“电缆厂,牌子响,生产的电缆晒衣裳,干部职工晒太阳。”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头灶土地上流传甚广的一段顺口溜,从中可以折射出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强)的前身东台通信器材厂当时的困境。1988年10月,江苏省头灶镇党委、镇政府一纸任命,让王子纯挑起了东台通信器材厂厂长的重担。

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四无市场的难题,他没有退却,而是想尽办法知难而进。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位同行口中获知江苏省邮电管理局的资深电缆专家孟鑫华刚刚办完退休手续,准备回家颐养天年。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眼前一亮,何不把孟老请到厂里来,走一条借智发展的路呢?于是他三次亲赴南京诚邀孟老却都被婉言谢绝了。然而他并没有灰心,第四次率人赶往南京。当孟老的老伴打开门,见到这个浑身落满雪花的苏北汉子时,孟老被他的执着精神深深感动,当即收拾好简单的行李,成为东强发展史上的第一位技术顾问。

在孟鑫华等数名专家的指导下,濒临倒闭的企业成功地开发出HYA600对市话通信电缆,凭着过硬的质量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从此,企业甩掉了亏损的帽子,稳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多年市场的摸爬滚打,使他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电信事业掀起了大投入、大发展的热潮。这让王子纯激情澎湃,于是,他果敢决策,跳出老厂区,建立新园区,扩大持续发展的空间。1994年初春,东强投入702万元新上了HYA2400市话通信电缆技改扩能工程项目,并且以120天的惊人速度建成,一次性试产成功,取得了当年投产、当年通过鉴定、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可喜佳绩。

1 997年,王子纯了解到“国家计划在5年内分期投入2450亿元,加快铁路建设步伐,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信息后,组织专家反复调研论证,拍板投入1200万元,成功开发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的铁路信号电缆。生产中一个“电缆屏蔽系数过高”的技术难题,一直困扰着他们。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只有把目光瞄向世界。恰在此时,德国的科特博士——国际公认的电缆生产技术权威退休了,为了体现人生价值,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把无偿提供技术援助的目光瞄向了发展中国家。于是,在德国退休专家组织(SES)的牵线搭桥下,德国的科特博士与他们牵手了。这一牵,掀开了东强发展史册上崭新的一页。

6年中,这位德国老人曾四度飞赴东强真情送技,解决了信号电缆屏蔽系数不稳定的难题,重新改造了线缆绝缘层的生产流程,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开发数据安全电缆的建议。1999年至2004年期间,经科特博士牵线搭桥,王子纯3次组团赴德国考察。正是由于对德国、法国、瑞士等国家的参观学习和考察,王子纯又捕捉到了数据安全电缆广阔的市场前景。2001年夏天,王子纯又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投人4200万元,引进国外一流的生产检测设备,新上“5类、6类和7类数据安全电缆项目”。经过一年的紧张开发和生产,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5类”、“超5类”和“6类”数据安全电缆大批量进入国内市场,并与欧美有关公司签署了出口协议,实现了东强外贸出口零的突破,而“7类”数据安全电缆则获得多项国家授予的专利证书,使东强产品的技术含量跃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在江苏省东台县头灶镇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创建出一个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源于王子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理解和倾心实践。王子纯始终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地位,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东强现有员工39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6名,占员工比例的31.7%。另外,外聘国内外著名专家、高工46名,其中,德国电缆专家4名。为了给专业人才最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公司还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人才公寓。

2002年4月,东强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换版认证,2003年3月,通过了美国uL电子产品安全论证,取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2005年4月7日,东强的铁路数字信号电缆又顺利通过铁道部CRCC产品认证,是迄今为止国内同行中第三家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为东强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保证产品信誉、扩大产品市场的占有份额奠定了基础。

从2002年起,东强进八高质量跨越发展新阶段,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机遇,进行第三次技改开发。总投入4200万元。新上的数据安全电缆项目,引进了国外一流生产设备和检测系统,整个工程分三期实施,目前已全部达产达效,2006年,企业实现销售额3.2亿元、利税3780万元、利润2420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5.1%、26.2%和23%。销售利润率和资本金利润率也比2005年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入库税金达2960万元,比2005年增长68%。

目前,东强的创牌创优工作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铁路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企业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并已连续多年被江苏东宇资信评估公司评定为AAA级资信企业,被农业部授予“全国诚信守法企业”,东强连续8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东强”商标连续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著名商标”,“东强”牌电缆连续8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东强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些无形资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为企业参与市场投标,抢占市场制高点提供了基础保证。

东强现生产3大类近500个品种的电缆产品,均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严格检测。其中,铁路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综合屏蔽信号电缆为国家铁道部推荐的

专利产品。东强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系统,其中有瑞士麦拉菲尔公司制造的物理发泡皮串联生产线2条、法国制造的高速星绞机3台套、高速绞对机4台套,德国MEA公司制造的电缆全自动检测系统一套和电缆偏心测量仪一台,进口设备价值占全部设备总价值的75%以上。

20年风雨历练,20载奋力拼搏,王子纯领导下的东强所生产的三大类产品已覆盖我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市场,产品大批量进入国内6大电信营运公司、18个铁路局(公司)以及中石化、联想、同方等大公司。特别是铁路信号电缆广泛应用于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京哈线、武广线、株六线、哈大线、哈齐线、西合线、荷日线、朔黄线、浙赣线、大秦线、陇海线、赣龙线等铁路工程项目。数字电缆也从2003年12月起,大批量远销德国和东南亚市场。面对喜人的发展业绩,他们并不满足,而是感到更大的压力和动力,他们已瞄准更高、更远的目标。

自主创新难苦战能过关

回顾多年来在市场上的摸爬滚打,王子纯深切地感受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可以说,这20多年的创业历程,更是20多年的发明创新历程。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始终保持着火一般的热情,在技术创新上他敢为人先,始终把精力倾注在技术创新、发明创造上。不管工作多繁忙,他都要挤出时间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现代科技。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他的知识面也不断变宽,发明创造的热情不仅涉及电缆技术领域而且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

铁路数字信号电缆是我国铁路实行高速化的关键技术设施。2002年1月,铁道部决定自行研发该技术产品,实现这一产品的国产化。知道这个信息后,他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当时是刚过春节,他就开始四处奔波,查阅和收集了大量国内外资料,着手设计,制定方案,初步编制工艺流程并选择配料,组织试制。这项技术创新的难点在于解决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不能兼容传输的问题。为了彻底改变以往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不能兼容传输的弊端,他带领科研人员一起反复试制,苦苦探究。往往夜已经很深了,他还呆在测试中心,一边测量、计算,一边查找资料。通过反复比较后,他初步摸索出了破解难题的两条途径:一是改革芯线结构,导体外层采用物理发泡绝缘,以大幅度降低芯线问的电容和传输衰减常数:二是对部分四线组包覆屏蔽层,以解决传输干扰的问题。艰苦地摸索,反复地试制,多次的失败,不断地修正完善生产工艺,终于实现了铁路人梦寐以求的“一缆多用”——只用一条电缆就担负起以前需要两条甚至几条电缆才能完成的信号传输任务。这项成果就成为他后来获得的第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当年7月,他研制的铁路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因其优良的抗衰减、抗干扰性能,并兼容高低频信号传输而受到铁道部专家的一致好评。该产品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大专利金奖项目”。

铁路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开发成功后,他又把目光放在追赶国际数字电缆技术发展的最新目标上。他多次到欧洲电缆制造强国考察学习,毅然决定,向新技术的高峰继续攀登。

在攀登新技术高峰的过程中他克服一项一项难题,突破一个一个关卡,但新产品刚出来时,还是达不到技术要求——电缆性能不稳、传输频率上不去。问题出在哪里?从上海请来的专家也未能找出症结。那段时间,他食之无味、睡眠不香,每天眼睛一睁开,就考虑如何攻克技术难关问题。又经过60多个昼夜、100多次对比试验,最终调整了两组线对绞合节距0.2毫米误差,问题迎刃而解。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后,材料消耗成本并没有增加,凭借工艺创新,东强实现了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跨越的目标,经济效益提升了近4倍。

目前,他们已先后开发出150兆赫、300兆赫和350兆赫的超5类、6类、超6类宽带高频数字电缆,使我国高性能电缆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此,他们还参与了超5类、超6类数字电缆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2002年以来,上海金山石化、广州石化以及云南、四川等地的石油化工企业相继发生料仓爆炸,其原因是工业粉尘静电所引起的。他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决定跨行业开发石化防静电(器材)产品。自此,他认真钻研石化行业的相关知识,请教石化行业的专家。可当他向那些专家说出他的想法时,却被泼了一头冷水。专家们说:“石化料仓爆炸的事故年年都有发生,国内外本行业专家在这方面已经花了很多力量,但到目前为止都只能是有所控制,像你这样的外行来做这件事就更困难了。”专家的一席话,反而更加激发了王子纯攻克这项技术难关的热情,他的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又上来了,一旦思路确定后决不轻言放弃。他马上成立专项攻关小组,并聘请中石化的防静电专家担任公司技术顾问。在他的带领下,攻关小组南下北上几十趟。在上海一家石化公司现场他主动与操作人员交流,认真观察分析粉尘形成的规律和过程要点,与小组成员讨论时间最长的一次达6个小时。

经过半年多的试制,他们终于成功地研发出了防静电监测器、料位报警器和静电消除器等十多个系列的防静电产品。这些产品在广州石化、齐鲁石化使用后,有效地控制了工业粉尘的燃烧爆炸,受到了用户的好评,并及时地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22项专利,其中7个专利新产品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产品已销售到齐鲁石化、广州石化、上海金山石化、金陵石化等国家重点石化企业,为我国的石化安全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奋进不停息再创星辉煌

走进东强的厂区,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亲笔题词的“开拓进取、更上一层”牌匾矗立在厂区的大道中央。这是费老对王子纯创业的肯定,也是对东强寄予的更高期望。

扎根于泥土的东强人,有着浓郁的东方情怀,更有誓夺一流的强者之志。“东强”的内涵,就是要努力做江苏东台的最强,中国东部的最强,世界东方的最强。他们正是带着这样的东方情怀和强者之志,历经20多年风风雨雨,实现了东强品牌植根东台、走向世界的宏伟愿望。“东强之志”带着泥土的芳香、充满了民族之气,成就了国内电缆行业的知名公司和国家信息产业系统的先进企业。

伴随着技术创新的坚实步伐,他们不断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平台。铁路数字信号电缆产品,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并累计实现销售额7.65亿元,新增利税2亿多元。高频数字电缆产品获得信息产业部泰尔认证中心质量认证和美国uL认证,销售收入已超2亿元,并打八美国及德国等欧洲国际市场,出口创汇880万美元。

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给东强赢得了市场发展的机遇,短短几年,销售额从几十万、上百万上升到现在的三亿多元,产品供不应求。为此,王子纯又决定进一步扩大产能,2006年11月1日,东强投资1.16亿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奠基开工,经过8个多月的紧张苦干,2007年6月已建成投产,预计每年新增销售额5亿元、利税6000万元。东强的目标是把东强培育成中国著名的“高速轨道交通数字信号电缆”和“数字电缆”制造商。

当王子纯和他的团队逐步实现东强品牌走出东台、融人东部、进军世界的时候,办成国内一流、世界著名企业的宏图大志,早已写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百年东强”的发展大计中。他们要用“奋进不止”的创新精神铸造东强永葆青春的灵魂。

靠奋进不止,创新不息,东强20多年问从弱到强,实现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产品,东强在为国家、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仍然保持着艰苦创业的精神。陈旧的平房,简陋而朴实,干净而整洁让每一位来访者都为其保持艰苦创业的精神所感染。正是这些朴素的办公条件,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众多的海内外专家和投资者。他们正是从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新东强精神”中,看到了东强的发展和希望,并与之结下了情缘。王子纯也正是借助了这样的优势,整合资源,靠着众志成城、奋进不止,创造出东强的新辉煌。

有人说,王子纯是东强人的“魂”,他说他为自己是东强人而自豪。如今的东强人,正在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强力推进“二次创业”,向着“百年东强的宏伟目标奋进。

猜你喜欢
电缆
10kV配电工程的电缆敷设施工探讨
电缆巴士
延长有线随钻电缆使用寿命的探究
一类无限可能问题的解法
浅谈电缆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浅谈电缆工程施工注意事项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拖令电缆断点检测法
小猫被困电缆井阿姨喂它一年多
半山电厂220 kV高压电缆敷设简述
阻燃和耐火电缆在电气安装施工中的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