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询疯狂神风背后的必然

2007-09-03 03:53离子鱼
现代兵器 2007年9期
关键词:航空兵飞行员战争

离子鱼

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灾难,其侵略带来的惨痛记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被受害者所忘记。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出的空前的野蛮和残暴,不仅在每个占领区留下罄竹难书的罪行,同时也展现出了其愚昧和野蛮的本质。自杀攻击这种以航空兵为主力进行的疯狂战斗,在带给与其战斗的盟军以牺牲之外,也预示着日本军队最后的失败。

日本航空兵部队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是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攻击力量,日本海军在战争初期正是凭借着航空兵的高素质人员和先进装备,将缺乏准备的美国军队几乎压制到了珍珠港和澳大利亚一线。美国海军和陆军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优势装备,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逐步将日本军队在半年时间里占领的地区夺回。太平洋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海军和航空兵作战的结果,日本在1944年底就失去了与美国对抗的能力,而其面对战局变化所采用的手段可以称得上前所未有的疯狂。日本士兵盲目忠诚所产生的勇气和信念被绑上了奔向死亡的末日战车,“神风特攻”这种自杀性的战斗方式成为1945年日本航空兵作战的重要作战手段。

日本航空兵所谓的“神风特攻”是由飞行员驾驶飞机撞击美国军舰的疯狂作战方式,这对于对手和自己同样残酷。任何一个具备最起码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飞机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能够随着情况变化和技术发展而灵活反应的现代化作战兵器,其作战效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超过一次性使用的航空炸弹。日本航空兵指挥机关将飞机和飞行员组合成一个可以人工修正的航空炸弹,其根本原因并不只是日本军国主要分子在失败之前的疯狂,而是采用自杀攻击手段在作战中已经超越了常规航空作战可能达到的效果。当然,日本航空兵进行自杀攻击战术在疯狂的背后还有着面对战争局势发展的无奈。

人员救生的困难

飞行员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空军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将其作为一次性消耗品用来进行自杀攻击是巨大的浪费,正常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会如此利用和消耗飞行员。日本航空兵开始采用自杀攻击方式来消耗宝贵的飞行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其在太平洋战争中始终无法有效解决飞行员救生问题。日本航空兵飞行员在战争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几乎都是不可弥补的单向消耗,执行海上攻击任务的日本飞机一旦损失几乎不可能挽救飞行员。瓜岛(以及之后的岛屿争夺战)争夺战中,远程奔袭的日本飞行员被击落就等于战死。日本海军有限的救援能力和航空兵主要进行外线作战的现实情况,导致日本飞行员以远远超过补充的速度大量损失。战争前期,日本航空兵大都在进攻中远离基地进行外线作战,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的攻势作战又可以控制战场,所以日本飞行员跳伞、迫降后获救的比例非常低。美国海军和陆军航空兵依靠潜艇、水上飞机和快艇构成的救援系统,在战争期间挽救了大量跳伞逃生的飞行员,战争后期甚至是落在日本控制岛屿附近的飞行员都可以被成功救援(如老布什)。因此,美国海军在飞行员救生问题上比日本航空兵所遇到的困难要小得多。

纳粹德国空军在大战后期同样采用过类似的撞击行动,但是他们和日本航空兵在作战形式的选择上却存在本质差异。德国空军在无法阻止美国轰炸机大编队战略轰炸时,也采取过由飞行员驾机冲撞的方式。德国空军的自杀攻击虽然同样漠视飞行员的基本生存权利,但是却远没有日本航空兵“神风特攻”那样疯狂和泯没人性。德国空军进行撞击作战的战斗机在战斗中是先利用机载武器攻击轰炸机,然后依靠机头螺旋桨撞击美国轰炸机的机翼和控制面,企图使其因为机体破损失去操纵而坠毁。德国战斗机飞行员在撞击后会尽可能的跳伞逃生。虽然撞击作战给飞行员带来了巨大的危险,但是却并不像日本神风队员作战时一样毫无生还的希望。德国空军因为冲撞作战效果并没有预想中的有效,在试验性使用后就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而结束了这种作战方式。而日本航空兵在战争后期将自杀性撞击作战作为本土决战的主要手段,甚至整个日本军队都开始在陆、海、空各兵种全面推行“神风特攻”。很多日本军人的观点是既然飞行员在作战中几乎无法获得救援,那么就让这些飞行员在战死的时候能够死得更加有价值一些。

兵员素质降低导致疯狂

“神风特攻”得以出现的最大因素是日本航空兵在战争后期人力资源的枯竭,但是在其疯狂表现之下却可以看到战术和技术上的决定因素。

日本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舰载航空兵在战争开始时拥有高素质的空勤人员,日本海军凭借一千多名飞行员的舰载航空兵几乎统治了整个东南亚和中太平洋的天空。日本海军航空兵在偷袭珍珠港的空袭行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技术水平,俯冲轰炸机投弹攻击水面舰艇的命中率达到了80%(静止目标),挂载大直径穿甲炸弹的水平轰炸机在中空可以命中停泊的战列舰,而鱼雷轰炸机在珍珠港内水深不足的条件下仍然可以进行超低空鱼雷攻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的“战列舰大街”,仅仅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就被日本海军航空兵给彻底打残。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海军在被美国摧毁三艘航空母舰后,仅剩的“飞龙”号在面对三艘美国航空母舰的情况下,舰载机只进行了两个波次攻击就打瘫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使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没有达成一个完美的胜利。战争初期的作战行动完全展示了日本航空兵在综合战斗力上的优势。

日本航空兵的技术水平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明显要超过他们的美国对手,但是战前培养的这些飞行员在数量上却难以应付大规模的战争消耗。日本海军高素质飞行员在以瓜岛为中心的一系列海、空战中大量损失,而后方所能够提供的后备飞行员在素质和数量上都远远无法弥补前线的巨大损失。日本海军飞行员素质降低问题在作战后期已经清楚地表现了出来:圣克鲁斯海战中,日本“隼鹰”号航空母舰的舰载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面对瘫痪在海上、形同固定目标的“大黄蜂”号时,投弹命中率却低得可怜。

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以瓜岛争夺战为标志的转折点,其最大变数就是日本航空兵整体战斗力在战役过程中的衰弱。日本航空兵在瓜岛争夺战之后再也无法对美国舰队构成实质性威胁,而美国海军则依靠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展开了大规模攻势。战争的延续使日本航空兵飞行员技术退步问题日趋严重,日本陆基和舰载航空兵最后的力量在马里亚纳大海战中像“火鸡”一样被消灭。这次损失使日本航空兵仅存的战斗力被完全消耗掉,待到美军进攻菲律宾时几乎只发挥了象征性的作用。

通过日本航空兵进行“神风特攻”所看到的并不仅仅是思想上的疯狂,其中也深切体现出了日本军队在战场上所面对的无奈。日本海军和陆军的航空兵在战争开始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飞行员队伍,但是有限的人力资源和整体国民素质难以满足发展大空军时大规模培养高素质飞行员的需要。日本军队在整个战争期间真正称得上是熟练的飞行员不超过5000人,而这样规模的飞行员队伍根本不可能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要。日本航空兵的精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消耗殆尽,落后、僵化的训练与指挥体制又使人力资源上本来就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放大和加剧。日本航空工业在战争后期因为材料和工艺上的问题,所生产的作战飞机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都无法与美国飞机抗衡,燃料的低品质在增加飞机故障率的同时又进一步恶化了飞机性能。技术生疏的日本飞行员与性能恶劣的飞机所构成的组合,在战争后期基本上只是为美国飞行员带来荣誉的靶子。日本航空兵在飞机产量达到高点时却无法找到足够的合格驾驶员,这种情况下与其培训出大量只能作为美国战斗机靶子的飞行员,还不如尽最大可能发挥飞机生产能力扩张后的装备价值,飞行员的生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被完全忽略了。

日本航空兵到1944年底已经没有突破美国海军舰队防空体系的能力,面对由战斗机和防空火炮组成的密集防御火力,日本攻击机几乎无法获得准确瞄准和建立有效攻击航线的条件。日本绝大部分攻击机都难以突破美国海军防空掩护到达攻击位置,即使少数能够突破,其投出鱼雷和炸弹的命中率也低得可怜。日本飞行员和飞行部队指挥官在出击几乎就等同于战死的情况下,有很多日本军人存在“既然终归是要死,那么与其毫无意义的战死在驾驶舱里,还不如用生命获得最大战果”的观点。莱特湾海战后期,日本第一航空队开始集中少数飞行员进行自杀攻击。日本航空兵在这次战役中第一次进行有组织的自杀攻击,因为早期参加自杀攻击的驾驶员大都是由技术相对熟练的飞行员担任,所以在战役期间执行自杀攻击任务的日本飞机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在攻击美国海军护航航空母舰时所获得的战果却比较明显。日本军方正是因为这次自杀攻击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以及日本航空兵已经失去了采用正常手段与美国海军对抗能力的现实,才最终决定将自杀攻击作为航空兵作战的主要方式来使用。日本军队由此开始了在整个军队范围内大规模进行自杀武器的发展。

太平洋战争进行到1944年后时,美国已经在全部军事作战力量上超越了日本。日本航空兵在兵员素质、装备性能和生产规模上已经无法与美国航空兵相比较,“神风特攻”战术的采用虽然对于日本军队来说是泯灭人性的最后疯狂,不过也不可否认“神风特攻”确实给美国海军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而这样的攻击效果是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海军依靠常规作战方式所完全无法获得的。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因为“神风特攻”所损失的舰艇占总损失数字的20%,受伤的舰艇达到了总数字的50%。如果考虑到这样大规模损失只是在战争最后一年出现的,而且当时日本航空兵战斗力已经衰弱到近乎于崩溃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看,“神风特攻”对于日本来说也是成功的战术。

自杀撞击在技术上的局限

日本航空兵规模最大的自杀攻击是在冲绳战役期间所发动的“菊水”特攻。不过按照使用飞机和战果的比例来评价日本航空兵的自杀飞行,可以说其自杀攻击的实际效果是随着规模的增大而逐渐降低。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除了美国海军加强对空防御能力之外,日本飞行员和自杀飞机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日本航空兵在冲绳战役期间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神风特攻”作战,数千架各种型号的自杀飞机给美国海军造成了较大损失,但是其本身存在的缺陷却在根本上限制了撞击成功时的战果。日本航空兵在“菊水”特攻中参加自杀攻击的飞行员大都是紧急训练的生手,这些飞行员基本上只能完成起飞、平飞和俯冲等简单的飞行动作,生疏的飞行技术使这些飞行员很难准确撞击到运动中的海上舰艇。

用来撞击军舰的自杀飞机只能携带炸弹或者炸药包,无法使用鱼雷的自杀飞机很难对舰艇水线以下造成破坏。同时,因为自杀飞机俯冲时的速度要远远低于炸弹,即使撞中舰艇也很难造成对舰体结构的破坏。冲绳战役期间受到日本飞机撞击损失最严重的是美国海军进行雷达警戒的驱逐舰,但是这些缺乏装甲,排水量又比较有限的驱逐舰却往往能够经受住多架自杀飞机的撞击,日本自杀飞机即使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也很难达到“一机换一舰”的目标。日本神风突击中所使用的航空自杀兵器中,只有速度较快的“樱花”可以有效破坏舰艇的结构,但是其需要由轰炸机挂载才能够使用,往往很难突破战斗机的拦截。“樱花”实际使用的战果甚至还不如其他常规的飞机有效。

日本航空兵采用自杀方式来攻击美国海军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源的崩溃,假设其有足够的资源和燃料来培训合格的飞行员,那么绝对不可能用宝贵的飞机和飞行员当作炸弹来使用。现代化高技术战争中,空军部队已经能够发挥出决定性作用,获得先进的航空装备是各国在加强国防过程中的重点目标。但是,人的作用在大规模装备先进航空装备的同时不但没有受到削弱,反到随着空中对抗广度和激烈程度的增加而迅速加强。作战飞机再先进也需要有合格的飞行员才能够发挥作用。如果不能在改善装备的同时拥有足够的现役空勤人员、拥有能够根据作战情况发展而满足需要的后备空勤人员培训和补充体制,那么仅仅拥有先进的装备也无法在大规模高强度对抗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编辑/一翔)

猜你喜欢
航空兵飞行员战争
开飞机打盹?英提议对飞行员“疲劳检测”
飞行员的酷装备
象牙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幽默的美军飞行员手册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