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南》:中原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2007-12-07 06:28
新闻爱好者 2007年24期
关键词:大河中原纪录片

邢 勇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以纵横交错、起承转合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角度对中原的古老文明和悠久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审视,为中原大地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历史之再现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人文历史纪录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还原历史、展现历史,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历史。但对于试图用电视语言、形象语言去讲述历史的纪录片来说,谈古论今却并非易事。因为能够完整地保留至今的图像史料,尤其是历史文物(实物)的数量极其有限,而电视又必须提供给观众运动着的视觉形象。于是广大纪录片的编导们便采用了“搬演”等真实再现手段,将历史场景回溯,以便让他们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真实再现手段在《河之南》中也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河之南》的编导们在大量实景实拍的场景中穿插一些人物的“搬演”,将历史的局部、历史的皱褶部分呈现给观众。“真实再现”的镜头同真实的生活场景可以明显区别开来。编导对所有的“真实再现”部分均做了艺术性的处理:画面中的人物并不开口说话,以便观众将它同“真实生活”区别开来。此外,几乎所有的“搬演”镜头,都进行了虚化的处理,观众基本上看不到人物的真实面目,只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细节以及与环境和谐的历史氛围来感受历史。如《大河之源》中仰韶文化先民祭祀场面的再现。《大河之都》中商代王公贵族在青铜大鼎祭祀上的各种牺牲,青烟缭绕,用爵和觚盛满美酒享乐,手工作坊中奴隶的劳作和市井嘈杂的声音等场景,都让人如身临其境,观众自然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除了承担叙事功能的“真实再现”镜头之外,还有承担抒情写意烘托气氛等功能的“搬演”。如用战场上的厮杀声烘托当时的战争场面等。除了采用人物“搬演”手段外,《河之南》的编导还采用高清晰设备,应用现代影像技术,大胆运用动画制作来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如《大河之源》中再现了黄帝驾龙升天的场景,让历史遗存的静态物质“黄帝升天”壁画,变静为动,赋予生气,成为活动影像的主角。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历史更接近真实。

电视纪录片不仅是人们生活的记录,也可说是采用纪实方式对于当代人们生存方式的临摹,它还应通过电视的形象手段表达人们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复杂的思维意识,并尽其可能表现过去曾经发生了的、存在过的、如今已不复存在的,却依然被我们所传承的文化部分。我们不能指望纪录片去准确地“复原历史”,我们只能试图用纪录片的形式给观众一个“可能的历史”。①《河之南》的编导正是凭借着丰富而大胆的“真实再现”手段,加之大量相关历史文物、绘画、壁画作品的运用,优美动听的解说词叙述,为我们再现了中原大地乃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辉煌的历史。从夏代到清代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其中3200年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事件是在河南发生的。从北宋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南迁或者北上,中原文化一直居于一個比较核心的地位。《河之南》是从大历史的视角,展现中国文化的起源的,并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多个角度入手,再现了中华文明璀璨的历史。

历史之审视

任何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都并非仅以客观地反映历史为己任,它的作者必然以自己的现时时代为视角,审视它将反映的那一段历史。正如《河之南》总策划、总撰稿杨晓民在接受新浪采访时所说的“中原地区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文明,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苦难与创痛。对于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烟云往事,《河之南》所做的,不仅仅是探寻华夏文明的朝圣之旅,还有追溯中的反思与叩问”。②《河之南》不仅揭示了中原文化在中华古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兴衰的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还分析了中原文化兴衰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深层原因,形成对历史的反思。中原地区在北宋以前,兴盛之状无以言表,那时候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此地,这是因为文化根基的庞大所具有的吸引力所致,又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兴盛,推动了中原文化的蓬勃发展,从而造就了愈来愈辉煌的中原文明。但北宋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南迁、北移,中原文化也随之东奔西突,撒播于中国乃至海外各地,相反,中原地区常年兵荒马乱,加上黄河的洪患频频,造成了经济的衰败;都城外迁使中原地区失去了政治中心的荣耀;加上文化自身的故步自封,这些因素综合造成了中原文化的逐渐衰落。这样看来,中原地区现在的贫穷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而且现在的贫穷落后并不能抹杀曾经的辉煌。勤劳、智慧的中原人正在努力奋斗,锐意进取,以图再创中原地区的辉煌。

纪录片应是电视语言中的一种“文体”,观众可以通过这种“文体”去感受客观生命的真实,去把握客观社会的搏跳,去体验客观存在的永恒。但是,纪录片的“文体”功能绝不仅限于此。观众还可以通过它去了解附着于客观生命真实之中的主观思绪,去倾听客观社会搏跳之上的主观心声,去玩味客观存在之后的主观理念。《河之南》在对中原大地人文历史的介绍和阐述中,一直在引导着我们对历史进行思考,我们的祖先是循着什么样的一种思路,怀着什么样的理想,有什么样的精神,一种什么样的历史面对世界的演变,并引导我们寻找这种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历史之教育

国人都知道中原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史教育中也一直这样表述,但是作为外界甚至中原人,更注重的是中国历史的演变、中华文明的变迁,对中原历史文化的了解还是相当片面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并将先人创造的科学文化加以发扬光大是每个人的责任。年轻一代只有了解自己的根,才能进步。因此,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年轻一代了解自己的根就显得格外重要。但过去的本土历史文化的宣传教育,多是出一本书、搞几场讲座这样小家子气地进行,而像《河之南》这样大历史观解读、大视角讲述、高科技制作,并利用中央电视台这个强势媒体播映,还是第一次,这是历史教育和宣传上的一个创新。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任,电视更应当仁不让。《河之南》正是借用了电视这一功能强大的传播媒介,进行了一次普及性的历史文化教育,让那些不看书不看报的农民也有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原大地辉煌、灿烂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作为电视纪录片的《河之南》虽然也是通过电视这一媒介,但是它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同,电视剧是一种所谓的艺术创造、影视创造,不是还原历史,只是根据一些“野史”、“演义”,甚至道听途说演绎历史,而纪录片是要还原历史、展开历史、尊重历史,纪录片中表现的东西都是有据可查的,借助一些原始影像、出土文物、绘画、壁画作品,加之一些当代考古学者、文化权威的佐证来再现一个真实的历史。因此,《河之南》在中央电视台的播放,也是对当下流行的历史剧、对观众,特别是对青少年历史知识误导的一种“拨乱反正”,还原历史,尊重历史,是一次中原历史知识的普及教育。

此外,以往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大多依照历史年表顺序,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逐一展现,然而这种创作模式,相对于现时的普通电视观众而言,所具有的影响力、亲和力,以及由此而生的收视率低下等问题是有目共睹的。《河之南》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叙述方式,转而以纵横交错、起承转合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分别阐述了中原的古老文明和人文风貌,以丰富的内容、跳跃性的讲述和大跨度的剖析,来解读中原文化,把河南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现出来。将枯燥的历史大事年表演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再现于屏幕,使电视观众在欣赏历史故事的同时,对于中原大地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感性上有一个了解。不仅更好地进行了历史知识的普及教育,而且还能让观众比照历史,相对今日,于社会、于民族,甚或于整个人类,自觉地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纪录片其实是一个历史,英文documentary的词根就是档案记录。拍今天其实是拍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而拍过去也是拍今天,因为就像那句著名的话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历史其实是一个混沌的流,照不到光的地方就会在历史的黑暗中沉沦,永远地沉沦。有价值的东西不应该沉沦,这正是纪录片的历史使命”。③《河之南》借电视这一媒体,用精致的画面、优美的解说文字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中原河南的历史文化风貌,用大历史的视角全方位地剖析了中原即河南地区在塑造中华文明演进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大河沿岸众多历史细节的诠释,对中原河南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审视,为中原大地书写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注释:

①张雅欣:《中外纪录片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河之南》:《主创人杨晓民聊再现中原文化精髓》,http://www.sina.com.cn,2007年4月25日。

③吕新雨:《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大河中原纪录片
沁园春·赞中原
大河奔腾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My Favourite Animal
大河奔流
御中原 画饼充饥
大河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