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史话 转型缔造

2008-01-09 04:52杜立群
足球俱乐部 2008年23期
关键词:射手意甲中锋

杜立群

按照一般生理学常识,人在30岁前后身体的各项机能就逐渐下降,运动能力和恢复能力大不如前;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30岁前后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基本稳定,无论是早十年的进取精神和晚十年的忧患意识都不具备,事业上有所懈怠,更安于现状也是人之常情。年过三十的足坛射手锋利程度自然更加不被看好,留给老刀们的唯一出路似乎只剩下适时转型与突破自我。

“冰王子”华丽转身

提起前锋中的艺术家,球迷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丹尼斯·博格坎普,但他在自己的20岁、30岁和35岁时,分别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在阿贾克斯出道之日,博格坎普凭借的是超人的身体素质和控球能力,长途奔袭后直捣黄龙是家常便饭,在不设防的荷甲联赛以及视全攻全守为生命的荷兰队中,这种踢法自然通行无阻。可是1993年加盟国际米兰后,博格坎普遇到的却是像贝纳里沃、维尔乔沃德和托里切利这样的肌肉型后卫,以及如巴雷西那样以精湛的卡位和贴身缠斗为安身立命法宝的牛皮糖型中卫,一个赛季下来,荷兰人从意气风发到灰头土脸,而接下来的一年,他甚至被提倡防守反击战术的教练比安基放到了看台上。两年的淬火之后,博格坎普逐渐适应了意甲频繁的哨声和身体接触的尺度,可他却被甩卖到了阿森纳——一支由格拉汉姆执教、被长传冲吊战术熏陶得食古不化的英国球队。他的搭档也不再是小快灵的鲁本·索萨,而是英式中锋赖特与史密斯,水土不服的荷兰人又是一波长达七轮的进球荒。刚刚适应了意大利人的斗智,又要和英国人斗勇,两下为难的“冰王子”直到28岁,也始终未能达到行家们的期望值。

温格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法国人先后用赖特和阿内尔卡等正牌中锋,承担了博格坎普最厌恶的争抢落点、身体对抗和协助防守等粗活累活,转而让荷兰人出任前场自由人,游弋在箭头人物身后以衔接中前场,并用边锋奥维马斯与“冰王子”轮番换位。在当时平行“442”一统英超的大背景下,这种战术尝试很快收到了成效,“枪手”不但一改难看的1∶0主义,还在1997/1998赛季夺得了英超冠军。尽管博格坎普因伤仅打了大半个赛季,但他已经完成了从射手到球队灵魂的华丽转身。在国家队中,萧规曹随的希丁克和里杰卡尔德也不再将其定义为得分手——1998年世界杯和2000年欧洲杯上,博格坎普进球总共只有三个,助攻却有七次,从射手到组织者,其转型相当成功。

荷兰人也非十全十美,逐渐衰退的体能和恐飞症令他在30岁后状态下滑,而他逐渐增多的红黄牌也降低了被当作战术核心的持续性,亨利等人的上位更使其地位下滑。但是,“冰王子”非但没有人老珠黄,反而再次完成了从影子前锋到板凳席头号终结者的蜕变,在亨利、皮雷和维尔托德等人好勇斗狠、杀得兴起时,替补出场的他早已在板凳上洞悉战局,出场后往往一次精妙的助攻或者射门便可解决战斗。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2006年4月15日的“博格坎普日”,即将37岁的他在第72分钟替补出场,四分钟后就助攻皮雷得分,紧接着又在最后时刻吊射得手,帮助球队以3∶1大胜西布罗米奇,同时继续保持着对联赛第4名托特纳姆的紧追之势。看着他赛后向球迷示意,面庞是如此的淡定,完全是岁月的积淀和智慧的累积。

定位球依旧犀利

在意甲赛场上,同样有着一批与博格坎普相类似的锋线老将,不论是巴乔、佐拉、西格诺里还是基耶萨,其职业生涯和巅峰状态之长久都不逊于荷兰人。从位置上看,上述诸人20岁前后多半也是冲杀在前的先锋官,与后卫和守门员斗智斗勇如同家常便饭,在30岁前后,上述诸人无一例外地遭遇过重伤:巴乔的膝盖韧带前前后后被缝过几十针,不少比赛只能在打封闭后拖着全无知觉的右腿上场;佐拉因养伤和主教练斯卡拉闹翻,并被斯托伊奇科夫取代而远走英伦;西格诺里因重伤淡出拉齐奥主力阵容,被迫在1997/1998赛季冬季转会时离开罗马城;基耶萨在2001年10月的那场重伤,不但断送了他最后一次为国征战大赛的机会,内外交困的佛罗伦萨也因失去主心骨而凄惨降级……靠着灵感在意甲扬名立万的技术尖子们,重伤后身体机能和反应速度下降,在一对一中不再具备优势,该如何是好?

万幸的是,他们除了有精确的脚法外,还有炉火纯青的定位球技术。佐拉是意甲单赛季直接任意球破门的纪录保持者,巴乔和西格诺里以极强的欺骗性和刁钻的角度而著称,基耶萨则有惊人的速度和力道,在球队打不开局面时,定位球绝活往往可以解决战斗。只要身前有一位高大中锋,这一招数往往屡试不爽,意大利四大常青树完成转型的同时,也成就了兰杰拉、塔雷、克鲁斯和博格达尼等一群长人。

意甲也有托瓦利埃里、普罗蒂等大器晚成的老来俏,但两人只在小球队火了一个赛季便偃旗息鼓。除了岁月不饶人外,两人射术固然精湛,但技术却只是中上水准,加之意甲同类型射手如过江之鲫,更新换代频率居高不下,两人没有能通吃不误的绝活,淹没在大浪淘沙之中实属必然。

从巨无霸到摆渡人

技术型球员有着活到老吃到老的脚下优势,对于习惯用上三路解决问题的高中锋而言,衰老往往意味着失业。纵观世界足坛,能在30岁后依然活跃在顶级联赛中的力量型中锋,仅巴蒂斯图塔、比尔霍夫和托尼等寥寥几人。力量和速度的缺失导致了对方后卫盯防的负荷下降,而本身偏单一的进攻手段又极易被对手吃透,产量直线下降不说,在球队中的定位也尴尬之极。巴蒂斯图塔在罗马称雄意甲后仅两个赛季,就从绝对主力滑落到板凳席,意大利土产的力量型中锋拉瓦内利虽然在英超风光过一个赛季,但那只是个人数据和腰包的膨胀,米德尔斯堡被提前打回英甲后,拉瓦内利也自此告别了主流视线。至于那位在毕尔巴鄂竞技队充当了11年头牌前锋的乌尔塞斯,也难避免在职业生涯末年被球队放弃,沦落到荷甲讨生活。

大龄力量型中锋身价缩水至斯,为何仍有球队趋之若鹜?究其原因,不外乎高举高打也是战术套路的必要补充,关键时刻仍可依赖老将们上场冲锋,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老家伙的存在就是威胁。即便他们无法像年轻时那样,直接挤开后卫用头或脚完成射门,也可以完成一次空中或者地面的停球和摆渡,身大力不亏毕竟是硬道理。从精神层面讲,力量型射手的存在也很有意义,用最男人的方式将皮球砸进对手球门,对全队的士气都是莫大鼓舞。蒙特拉的见血封喉与巴蒂的雷霆重炮,从视觉效果上无疑后者更胜一筹,而能坚持到三十多岁的力量型射手,多半也是勤勉敬业的典范。希勒多次头破血流仍带伤作战,对纽卡斯尔联队士气的激励比罗布森苦口婆心的劝说要管用得多。

机会主义射手的末日

机会主义射手的转型最为艰难,踢法最单一、用途最有限的抢点型射手的晚景往往很凄惨,委身于低级别联赛糊口几乎是逃不脱的宿命。曾经在安菲尔德被球迷顶礼膜拜为“上帝”的福勒,自转会利兹联队以降,曼城和加的夫一家不如一家。不过,也有不挑食且高产的高龄机会主义射手,那便是为职业生涯1000球之目标而奔走于欧洲、美洲、亚洲甚至澳洲的“独狼”罗马里奥。

1994年世界杯上,罗马里奥完全是一台只负责临门一脚,罔顾其他的终极杀器,传球有邓加、莱昂纳多和毛罗·席尔瓦,策应跑位有他的锋线黄金搭档贝贝托,他只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点,用恰当的脚法碰一下皮球的恰当部位即可。1997年的美洲杯和法国杯四国邀请赛上,剃了个大光头的“独狼”却用另一种方式演绎了自己的神奇,他依然是一副懒洋洋不愿跑动的样子,但却用更加精巧的方式惩罚了对方天真的防守思维,那就是一脚传球和做墙。有罗纳尔多风驰电掣的带球速度,以及德尼尔森匪夷所思的踩单车过人,转型为二传手和第二梯队终结者的罗马里奥自然乐得看后辈撒欢疯跑,“罗罗组合”几乎将当时所有的顶级防线玩弄于鼓掌之间。但一年后,罗马里奥含泪伤别法国世界杯,一段佳话只能成为球迷依旧心驰神往的传奇。

AC米兰的英扎吉如今同样在演绎着传奇,尽管他的技术能力远不如罗马里奥细腻,但意大利人却用勤能补拙的方式完成了另一种转型,那就是不惜体力地往返奔跑,扯散对手防线。这种枯燥乏味且广种薄收的方式,往往被射手们视为畏途,但一名年已35岁却依然如25岁般活力四射的英扎吉,难道不是垂垂老矣的红黑军团所急需的新鲜血液吗?

猜你喜欢
射手意甲中锋
赵维伦:16岁篮球少年意甲首秀
花生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