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

2008-03-11 10:10张文雅
总裁 2008年10期
关键词:消极影响开发旅游

张文雅

摘 要:民俗风情是我国的一个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的开发、发展在给旅游地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促进和繁荣的同时,也给旅游地的风情民俗等人文资源带来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如民俗风情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以及旅游者对旅游地民俗风情旅游的冲击等。对民族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有多种形式,在分析民族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开发的思路,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旅游;风情民俗资源;消极影响;开发

1 风情民俗资源的概念

风情民俗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民俗风情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的文化旅游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修养。它利用目的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是一种生动活泼、强调参与的新兴旅游文化,具有独特审美特性。民俗风情的“俗”可通过物质生产、生活的民俗和人生仪礼、语言、宗教信仰、民间诗歌、民间工艺品生产创作等方面来体现。风情民俗旅游资源包括六个方面: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科技工艺文化;五,信仰、巫术文化;六,节日文化。它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有形或无形遗产,是其精髓、象征和代表。

2 风情民俗旅游的消极影响

2.1 民俗风情的同化

旅游地的居民与旅游者接触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互动过程中,双方都会有所变化,而且异地文化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影响更大。旅游地民俗风情正在慢慢被同化。云南之所以被称为“秘境”,对旅游者具相当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态多样、层次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风情。然而现在这里的民俗风情正在慢慢被同化。如民居建筑以干栏式建筑民居为主的傣族地区干栏属构架建筑,由于受汉族建筑的影响,现今傣族地区的民居建筑材料发生了变化,其墙都用砖、石砌筑或用泥土夯筑,屋顶盖上瓦等,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竹楼了。屋内陈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们已开始用组合柜、沙发、地板胶、地毯等,与汉族城市居民无异。而一些汉式楼台亭阁,却不断出现在少数民族景区,令人“直把边乡当杭州”。这不仅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消失。

2.2 伪民俗

伪民俗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任意编造、添加、拼凑的而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或不尊重少数民族,开发一些触犯其禁忌的活动。建造民俗景点最重要的原则是应该尊重原来民俗的基本习惯。而伪民俗恰恰相反。如永宁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的房子,内有男、女中柱,这不仅是家庭的象征,也是妇女受尊重的标志,舍此而立其他柱子,就不像摩梭人的房子了。 又如鄂伦春族的民居建筑,是五、六个并列的“撮罗子”,他们之间不能前后排列,原因是房后有供神树,人们是不可随便看到神的。而且民族地区许多活动的展开,都是为了吸引游客,目标和价值单一,原有民俗的内涵和存在价值改变了或消失了,失去了真实的存在环境和意义,传统民族文化就成了伪民俗。

2.3 民俗风情的庸俗化

各民族文化本来有其真实性、淳朴性和神秘性的一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但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却成为一部分游客落后的、不健康的或低俗的需求。如在过去某些地方或变相强令变服改俗,或对某些传统习俗进行错误解释,使一些有特色的民族习俗扭曲变形。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少地方,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习俗等人文旅游资源消失迅速,常令我们扼腕叹息。

2.4 旅游者对旅游地民族生活的冲击

旅游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人文旅游氛围的破坏,

价格飞涨,蜂拥而至的游人,使旅游地交通堵塞,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如

3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原则

3.1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

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

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线路。在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

4 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思路

4.1 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同时又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 ,我们可以从这六个方面才开发与发展。如住宿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风俗资源,建设具有民俗特色的中低档饭店,其突出的民俗风格,别有情趣的居住环境一定能吸引众多的旅游者。如傣族的竹楼饭店,北京的四合院饭店,窑洞饭店、蒙古包饭店等颇受旅游者的青睐;交通运输方面,在民俗风情景区内,旅游者可乘坐马车,牛车、羊车游览,乘上龙舟、独木舟,牛皮船、桦木船领略湖光山色,游人既可感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情趣,也可看到田园牧歌般的情调。

4.2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可移性。民俗旅游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通过开辟民俗旅游一条线或筹建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娱乐城等形式,带动民族饮食、民间蜡染、刺绣、挑花、编织等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有突出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的自然风景旅游点,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的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和文物古迹旅游,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3 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被同化

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社会影响远大于他们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而,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来说,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被削弱。如广西侗族地区,把清代时建的鼓楼、风雨桥拆下卖掉,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砖房和拱桥。要避免这种消极作用的产生,就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策。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一种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区域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猜你喜欢
消极影响开发旅游
旅游
浅谈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论基尼系数降低的法律完善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