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学语文》

2008-03-11 02:39洪镇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感本体

我与《中学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70年代末,正当我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亟需先进语文教育思想导引之际,《中学语文》发表了叶老圣陶先生的题词。叶老教导我们:“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叶老的话,如同一盏指路明灯,使我看清了教改的方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过认真的探索,我于80年代初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具体为“变全盘授与为拈精摘要”、“变滔滔讲说为以讲导学”、“变默默聆受为研讨求索”等三变)的主张,实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着力于解决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1982年初,我忝列于湖北省特级教师的行列。1986年,《中学语文》在孔子的家乡曲阜举办“杏坛讲习会”,受时任主编、副主编的孙昌前、邓先正、徐涛先的生盛情邀请,我幸赴盛会,得以与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和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钱梦龙、徐振维等“同台演出”,从他们身上,我受到了很大的教益。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的语文教改陷入了停滞状态。“变讲堂为学堂”固然不错,但所解决的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各学科的共性问题,还没有触及到语文学科的个性的本质的问题。经过深刻反思,我于1992年12月,在武汉市中语会第七届年会上,作了《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的发言。我指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那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剖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而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让学生研究语言”,明确提出了“学习语言”(以语言为本体)的理念,表达了“加强语感教学,采取‘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为构建一个民族化、科学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努力”的愿望。与会的刚接任《中学语文》主编的我的老同学邹贤敏教授凭着他特有的敏感,当即表示赞同我的主张,随后给予了长期的、大力的支持。

支持之一,于1993年5月在《中学语文》上正式发表我的讲话,并以此为契机,在《中学语文》上组织了一场时达两年的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讨论。张志公、刘国正等大家都参与了讨论,在全国掀起了一点波澜。

支持之二,贤敏与副主编马鹏举、潘纪平协助洪山区教委开展并全程参与“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加强语感教学,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改实验。

支持之三,《中学语文》于1995年举办了“特级教师教学艺术报告会”,让我报告了语文本体教学(亦称语感教学)的理念并展示了语感教学的两个课例。

支持之四,1997年春天,贤敏同我一起到深圳市宝安区建立语文教学本体改革实验基地。

支持之五,1996年冬天,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的《中学语文》协同武汉市教研室等六单位共同举办了“洪镇涛语文教学思想及教学艺术研讨会”,为我的语文教改作了一个小结。

支持之六,1997年,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的《中学语文》协同另外三个发起单位(开明出版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共同发起成立了“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研究中心”(隶属于全国中语会),贤敏出任“中心”顾问,马鹏举出任“中心”秘书长。

从以上概略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在我30年语文教改的历程中,始终得到了《中学语文》的有力扶持。同时,从我这个“个例”而窥“全豹”,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学语文》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师为宗旨,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关注着语文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不断地及时地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先进的语文教学经验,给有志于语文教改的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还直接介入语文教改实验,在语文教改大潮中推波助澜,为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学语文》创刊50周年、复刊30周年刊庆之际,我谨致热忱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语感本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