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达祖研究百年述论

2008-03-29 03:37焦印亭
中州学刊 2008年2期
关键词:生平研究

焦印亭

摘 要:史达祖是南宋中叶的著名词人,与姜夔齐名。其词作属于醇雅正宗,其词风与创作方法泽被后世、影响深远。近百年的史达祖研究,虽然在词人生平事迹和词作艺术风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展,但总体看来,对词人生平事迹的研究还不到位,有待进一步细致、深入的总结;其晚期作品和表现平戎报国之怀的作品,几乎无人提及。当今,对史达祖的研究需要进入更加深入广阔的层面。

关键词:史达祖;研究;生平;词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207—04

史达祖是南宋中叶著名词人,字邦卿,号梅溪,生卒年不详,原籍开封,寓居杭州。他一生屡试不第,曾经在扬州和荆楚一带漂流,担任过幕僚之职。后来被韩侂胄赏识,随李壁出使金国,任中书省堂吏(简称“省吏”)。根据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的记载:“师旦既逐,韩为平章,事无决,专倚省吏史邦卿奉行文字。拟帖撰旨,俱出其手,权炙缙绅,侍从简札,至用申呈。”①可见韩侂胄对他是十分信用的。开禧北伐失败后,韩侂胄被杀;史达祖也受到牵连,被黥面流放,身后留有《梅溪词》一卷,存词112首。

史达祖在生前即以词名世,与当时著名词人姜夔、高观国、张镃都有交往。姜夔爱重他的作品,曾为其词集《梅溪词》作序,称其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②。张镃《梅溪词序》将他和周邦彦、贺铸相提并论,而认为柳永等词人不足与之比肩:“(史)生之作,词情俱到,织绡泉底,去尘眼中,妥贴轻圆,特其余事。至于夺笤艳于春景,起悲音于商素,有瑰奇警迈、清新闲婉之长,而无訑荡污淫之失,端可以分镳清真,平睨方回,而纷纷三变行辈,几不足比数。”③张炎《词源》卷下评价云:“旧有刊本《六十家词》,可歌可颂者,指不多屈。中间如秦少游、高竹屋、姜白石、史邦卿、吴梦窗,此数家格调不侔,句法挺异,俱能特立清新之意,删削靡曼之词,自成一家,各名于世。”④史达祖与姜夔齐名,并称“姜史”,如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一三引蒿芦师(许昂霄)云:“白石、梅溪,昔人往往并称。”或以为与高观国齐名,号称“高史”,如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曰:“由观国与达祖相唱和,故援与相比。”史达祖之词对词坛的影响深远,同时代词人吴文英曾步梅溪原韵,用《双双燕》等调填词,周密亦有几首和词。由词入曲的曲调,有不少原封不动地搬用梅溪词的成句。顾起纶《花庵词选跋》云:“元季乐府之盛,概又不出史邦卿蹊径耳。”⑤清代词人朱彝尊、厉鹗、吴中七子、况周颐等都十分推崇梅溪词。汪世隽《国朝词综偶评•序》曾述及当时民间流传史词的盛况:“姜史以清超擅胜,人能习颂,家有其书。”⑥

然而,在文学史上,史达祖是一位既有影响又很有争议的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宋人陈造称赞史梅溪与高竹屋的作品云:“皆周、秦之词,所作要是不经人道语,其妙处少游、美成及唐诸公亦未及也。”⑦王士祯《跋史邦卿词》认为:“史达祖邦卿,南宋后词家冠冕。”刘熙载在《艺概》中亦称:“周美成律最精审,史邦卿句最警炼。”彭孙遹说:“南宋词人如白石、梅溪、竹屋、梦窗、竹山诸家之中,当以史邦卿为第一。”⑧但也有人因为他在后期依附韩侂胄,而对他的创作颇有微词。如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就说:“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说:“独怪史梅溪之沈郁顿挫,温厚缠绵,似其人气节文章,可以并传不朽,而乃甘作权相堂吏,致与耿柽、董如璧辈并送大理,身败名裂,其才虽佳,其人无足称矣。”⑨

史达祖官位不显,其传不载于文苑,故其人事迹沉晦不彰。《历代诗余》及朱彝尊《词综》虽为之立传,但甚简略;杂书笔记亦多颠转援引,陈陈相因,新发现的史料殊少。因此,其生平事迹模糊不清,可资探讨和质疑处颇多。历来选家或词评家似乎只注意梅溪的那几首咏物词。其实,梅溪的咏物词只有22首,还不到总数的1/5。在他的词集中一些反映家国之恨和抗金复国思想的作品往往被忽略,北行词、悼亡词以及抒发身世之感的作品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20世纪之前的历代词话中,史达祖被品评达230次,位居宋代词人第11名,但这些评论支离破碎,算不上系统的研究。从20世纪初到80年代,史达祖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为将史达祖的研究引向深入,有必要对近百年的史达祖研究历程进行总结和梳理。

关于史达祖生平事迹的研究及著作的整理

史达祖,《宋史》无传。其生平事迹最早见于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和周密的《浩然斋雅谈》,但两书均无史达祖详细明确的生卒年的记录。故史达祖的生卒年,学界众说纷纭,各持一词。胡适《词选》谓史氏当生于公元1155年上下,卒于开禧三年(1207);薛砺若《宋词通论》亦为此说。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第三编第五章谓其生于1160年,卒于1210年。胡云翼《宋词研究》言其生于绍兴末年,卒于开禧三年(1207)。缪钺《灵谿词说》根据张镃《梅溪词序》和末署的“嘉泰岁辛酉五月八日”,认为史达祖生年约为公元1170年,也就是孝宗乾道六年左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史达祖生平事迹的研究有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发表在《中州学刊》1985年第1期,即黄贤俊的《史梅溪遗事考》。该文对史达祖生平事迹做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和辨证。首先,梅溪词之作者与韩侂胄之堂吏是否为一人?清末王鹏运《梅溪词跋》曾有所疑。黄氏文章根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的考证以及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周密的《齐东野语》卷三的记载,认为梅溪词之作者与韩侂胄之堂吏实为一人;其次,考证了史达祖的生卒年;最后,还考证了史达祖的少年事迹、生平交游、科举不第、为韩之堂吏的时间与动机,论述了史达祖陪节使金和交游结社,记述了史达祖的两首诗歌和梅溪词的版本情况及其流传。此文基本理清了史达祖一生重要的事迹和著作情况,但对史达祖生卒年的推断仍属一家之言,有待确定。胡新中的《试论梅溪词》⑩一文,详细论述了史达祖与韩侂胄的关系,考证了史氏在韩手下为吏的时间及何以会得到韩的重用,对我们认识史的为人和作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雷履平的《梅溪词四论》(11)的价值在于对史达祖其人做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论。王步高《试论史达祖“梅溪”之号的来历》(12)一文独辟蹊径,根据梅溪词中出现很多“梅”、“竹”、“梅溪”、南溪”等方面的内容,推断史达祖早年曾经寓居在今浙江安吉县梅溪镇;并且根据“梅溪”之号的来历,对其早年的生活经历有了较为确切的了解,梅溪词中1/3的作品由此得到全新的理解。

传世的《梅溪词》,现有天津图书馆藏《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宋元名家词》抄本、汲古阁刻本、《四印斋刻词》本、《四库全书》本等。唐圭璋《宋词四考》之“版本考”率先梳理了《梅溪词》历代的版本;饶宗颐继其后,在其《词集考》中更加全面细致地进行了考述。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两种《梅溪词》:一为方智范校点的《梅溪词》,一为雷履平、罗焕章校注的《梅溪词》。后者以《四印斋所刻词》本为底本,参考了汲古阁刻本和清人陆贻典的校本以及宋、元、明、清的精良选本,是目前最为详实的注本;书后的附录有传记资料、序跋题录、词评等不少可资参考的研究资料。199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步高著的《梅溪词校注》,也是此期整理研究梅溪词的重要成果。

关于梅溪词风格类型与艺术特色的研究

历来词家于史达祖其人或有鄙薄,但对其词作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并将其归入“醇雅”一派。汪森《词综序》云:“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将史达祖归于姜夔“醇雅”一派。戈载则将史达祖划入周邦彦一派:“周清真善运化唐人诗句,最为词中神妙之境;而梅溪亦擅其长,笔意更为相近。予尝谓梅溪乃清真附庸,若仿张为作词家主客图,周为主,史为客。”(13)可见,无论是“姜史”、“姜张吴史”并提,还是“周史”、“周秦姜史”并称,实际上都是将史达祖界定为风格雅正的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刘毓盘的《词史》将史达祖列入宋词人七大家之一。吴梅的《词学通论》中有南渡七大家之选,史达祖入选,他说:“戈顺卿谓周清真善运化唐人诗句……余谓白石、梅溪皆祖清真,白石化矣,梅溪或稍逊耳。至其高者,亦未尝不化。”(14)王易《词曲史》亦评梅溪词曰:“集中如《绮罗香》、《双双燕》、《东风第一枝》、《齐天乐》、《夜合花》等阕,皆体物偏工,不留滞于物,余词亦多胜作,足媲白石。”(15)薛砺若在其《宋词通论》中将史达祖归为风雅派三大导师之一,并详细分析了梅溪词:“与姜夔同时的,有一个很大的助手作家史达祖。他虽无白石的气魄,但他能以婉妙的诗情及工丽的术语入词,不啻给白石一个最大的帮助,遂使此派词学,更加生色,给予后人一个模仿的榜样。……他的词轻盈绰约,尽态极妍,与白石之刚劲,适得其反。他在南宋诸大词人如白石、梦窗、碧山、叔夏、草窗等作家中,确有一种特殊的风格。……其词境之婉约飘逸,则如淡烟微雨,紫雾明霞;其造语之轻俊妩媚,则如娇花映日,绿杨着雨。”(16)但也有不同的意见,如胡云翼《宋词选》评价史达祖词云:“梅溪词的特征在于咏物以描写见长。某些细节用白描的手法,写得很清新、美丽。可是相伴而来的缺点是‘用笔多涉尖巧,过于‘尽态极妍,富贵气很重。缺乏意境和气骨,尤其是他的词的致命伤。”(17)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像史达祖、高观国,结社分题咏物,拿词作文字游戏来消遣无聊的岁月。”(18)

1.梅溪词的分类与分期研究

雷履平的《梅溪词四论》将梅溪词分为咏怀词、北行词、咏物词三类。胡新中的《试论梅溪词》则按梅溪词的内容分为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词、爱情词、咏物词三类。缪钺的《灵谿词说》在详细论述咏物词之后,又重点分析了使金纪行词和晚期词作。程千帆、吴新雷的《两宋文学史》,在这些分类之外,特别指出了他创作的情真意切的悼亡词。龙建国在《史达祖词的创作分期与艺术风貌》(19)一文中,首次依据史达祖一生的经历把其词分为三个时期:嘉泰元年以前为第一个时期,这个阶段主要是读书和游历,其词作的题材主要是羁旅之愁和离情别绪;嘉泰二年到开禧三年是史达祖人生和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创作的重要题材是游赏酬唱,这期间他还写了一组使金纪行词;开禧三年以后是史达祖人生与创作的第三个时期。

2.咏物词、悼亡词、梦词、北行词的研究

学者在研究宋词入选频率最高的三百首名篇时发现:史达祖一人就占了6首;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咏物词在43种选本中共有34种选入,力压苏轼、周邦彦、辛弃疾等词人的名作而荣登榜首。因此,史达祖的咏物词一直是研究中的热点。张炎在《词源》中,就曾称赏其《东风第一枝•春雪》、《绮罗香•春雨》为“全章精粹,所咏瞭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20)。清代人也称其咏物词“形神俱似”、“字字刻画,字字天然”。邓廷祯身经国难,他体味出梅溪咏物词“大抵写怨铜驼,寄怀毳幕,非止流连光景,浪作艳歌也”(21),认为其咏物词寄寓着深沉的家国之恨。受前人的影响,缪钺的《灵谿词说》、胡新中的《试论梅溪词》都用较大的篇幅详细分析了史氏的咏物词。王步高的《论梅溪咏物词》(22)总结了梅溪咏物词的特征:一是工于比兴,长于寄托,内容充实;二是善于融合情景,写景入神,言情高妙;三是论述了梅溪咏物词的表现艺术。路成文《梅溪咏物词论》(23)则从梅溪咏物词的情志内涵与表现技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指出长于白描、虚实相间是其独特的技法。梅溪词中有悼亡词11首。房日晰、房向莉《史达祖的悼亡词》(24)一文,将史达祖的悼亡词分为专为悼念妻子的和对妻子深情忆念两类,指出:其悼亡词用比兴手法,以物喻人,抒发对妻子的伤悼情绪。任靖宇《史达祖梦词初探》(25)特意分析了史达祖涉及“梦”的词,按照思想内容细分为四个方面:对恋人和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念、对故国家乡的深切怀念、表现词人的孤独感和对知音永存的渴求、表达词人的避世思想。该文还从语言、结构、意象的使用三个方面分析了史达祖梦词的艺术手法。李梅的《论史达祖的北行词》(26)一文,分史达祖使金时间考略、北行词的主题倾向、史达祖及北行词的评价三个部分,系统评论了史达祖的北行词。

3.艺术风格及艺术手法的研究

历代词评家对梅溪词的艺术成就都是赞赏的,可见史氏在遣词造句方面具有突出的成就。元人陆辅之认为,“周清真之典丽,姜白石之骚雅,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取四家之所长,去四家之所短”(27)是词家作词的“要诀”。邹祉谟《远志斋词衷》称梅溪词“融篇炼句琢字之法,无一不备”(28)。夏敬观认为,南宋惟梅溪词能“炼铸精粹,上比清真,得其大雅;下方梦窗,不伤于涩”(29)。上述评论都深刻准确地揭示了梅溪词语言艺术上的特色。李调元因爱其词“炼句清新”而在其《雨村词话》卷三作《史梅溪摘句图》,摘其中五十余佳句,作为填词的艺术典范。

周念先《梅溪词的艺术特色》(30)一文,归纳了梅溪词的艺术特色:“用词讲究雕琢”、“炼句讲究精巧”、“构局讲究错综变化”;进而分析了这些特色的具体表现:用词雕琢体现在重视动词特别是词眼的锤炼上,炼句精巧则体现在善于细节描写、善于从新的角度描述事物、喜欢化用典故和前人的诗句,构局的错综变换主要指情景的安排、虚实的处理能做到疏密相间、婉曲多姿。刘薇《奇秀清逸:梅溪词的主体风格》(31)一文,从取象、字法与句法、造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奇秀清逸是梅溪词的主体风格。张帆《论史达祖词中的沉郁》(32)一文,以大量的例证论证了梅溪词在传统沉郁风格上还有自己独特的思致和力求创新的顿挫手法,从而构成其颇具个性的沉郁风格。王步高《〈梅溪词〉语言艺术初探》(33)一文,在韵律方面对梅溪词进行了探讨,指出:自创新调和改造旧调、敢用险韵、敢于一声四用、平仄回环多变、多用拗调平声、音节典雅优美,是梅溪词语言艺术上的突出表现。周念先《梅溪词的音乐美》(34)一文,就梅溪词的音律尤其是其自度曲的音律作了细致的分析,指出:梅溪词的音乐美,主要在于它注意词的音响效果与和谐悦耳,具体地说,它讲求曲调平仄四声的格律,注意双声、叠韵字及阴阳声字的运用。房日晰、房向莉《谈史达祖词中的对偶》(35)一文,对梅溪词各种形式的对偶句作了列举和论述,并对其在句中的作用作了揭示。王步高《梅溪琢句炼字琐议》(36)一文,通过具体的示例,论述了梅溪词琢句炼字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关于梅溪词的词史地位与词坛影响研究

王步高在《论史达祖在南宋词坛的地位》(37)一文中,对史达祖在南宋词坛的作用与地位作了深入、全面、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史达祖是承“辛派之余绪”,“梅溪词风受到时代和稼轩词风的影响,染上豪迈、沉郁的风格,但他并不属辛派词人,其词风算作辛派词风之余绪,却并不为过”。他又说,史达祖是“清真之后劲”,“从内容到形式,梅溪清真共同之处都不少”:“从内容上来说,周、史二人都有较多描写艳情、羁旅、怀古咏物、写节令和景物的作品”;“在艺术上,梅溪步趋清真之处更多。无论是清真善于融化古诗,讲究音韵,长于格律,以至善用修辞等艺术表现手法,梅溪均一一效法”。当然,史达祖对于周邦彦并非亦步亦趋,也不是简单的回归。文章最后指出:“梅溪在南宋词坛上是一位继往开来而又独具风格的重要词人,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在中国词史上的成就是不容抹杀的。”

王步高在《史达祖对词坛的影响》(38)一文中,按照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顺序,详细论述了梅溪词风与创作方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清代浙派词人朱彝尊、厉鹗、常州词派、晚清词人况周颐的影响。孙望、常国武主编的《宋代文学史》也简单指出了史达祖对宋末词人王沂孙、张炎和清代浙西派词人的影响。谭新红的《史达祖词接受史初探》(39)一文视角独特,从接受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文章梳理了历代词学批评家对梅溪词的积极评价,分四个部分来论述:醇雅正宗、词中上乘的地位;风格清新骚雅、语言警炼挺异的艺术特色;哀沉感遇、写怨铜驼的思想意蕴以及泽被后世的影响。与此同时,文章还剖析了梅溪词在不同时代不同词学观念背景下的接受效果的显著区别及其原因。

根据王兆鹏的《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在知名度最高的40首宋词中,史达祖一人就占了两首,力压群芳,其词史地位可见一斑。但又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定量分析》一文统计,在1912—1995年这84年里,进入词学研究范围的两宋词人共137人,其中研究史达祖及其词作的论著只有32种,位居第29位。这表明,近百年来,人们对史达祖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这与其词史地位极不相称。特别是对史达祖家世、生平事迹的认识,仍有不少模糊需要考辨的地方,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澄清和研究。史达祖获罪被贬后情况无考,晚年生活鲜为人知,因此其晚期的作品尤为值得研究。向来评论梅溪词者,多是标举其咏物词中的摹写精工之作,而对于其晚期词作中之苍凉激楚者,则注意较少;至于其词中所表现的平戎报国之怀,几乎更少有人提及。这对于理解、评价史达祖的为人及其词作,是十分欠缺和不全面的。从知人论世的视角看,为准确地评价史达祖其人其词,编写其年谱和评传是当务之急。除此之外,尚需更加深入地探析其词作风格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

ぷ⑹酮

①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中华书局,1989年,第183页。

②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七,四部丛刊本。

③张镃:《梅溪词序》,《宋元名家词》。

④⑧⑨(20)(21)(27)(28)(29)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255、722、3894、262、2531、301—302、651、4752页。

⑤顾起纶:《花庵词选跋》,《词苑英华》。

⑥汪世隽:《国朝词综偶评序》,四部备要本。

⑦陈造:《竹屋痴语序》,《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引,四部丛刊本。

⑩《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11)《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12)《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

(13)戈载:《梅溪词跋》,《宋名贤七家词选》,蒙香室丛书。

(14)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2页。

(15)王易:《词曲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93页。

(16)薛砺若:《宋词通论》,开明书店,1949年,第273—275页。

(17)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59页。

(18)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3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51页。

(19)《文学遗产》1995年第5期。

(22)《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第3期。

(23)《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4)《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5)《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6)《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30)《衡阳师专学报》1981年第10期。

(31)《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0期。

(33)《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34)《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7年第2期。

(35)《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第1期。

(36)《镇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5年第3期。

(37)《词学》(第7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38)《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8年第2期。

(39)《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2期。

责任编辑:行 健

猜你喜欢
生平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傅忠诚教授生平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曾巩生平
包何生平考述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元曲三家生平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