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大学不良竞争的形成及控制

2008-04-30 04:19肖起清
大学教育科学 2008年2期

肖起清

[摘 要]大学在办学资源、办学过程、办学质量、办学形象的竞争中出现大量的不良倾向。大学的不良竞争是由于政府主导资源配置、资源和制度供给不足、大学系统重构等因素导致。必须通过控制主体、控制手段的转变和控制对象的发展形成新的控制机制,以保证大学竞争的秩序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大学发展;不良竞争;控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2.0034.04

大学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竞争机制,让大学在竞争中获得办学资源、生源、师资,从而获得发展。在这种竞争中,“衡量和评估大学是否成功的简单的方法应该是检验一个大学是否实现了自己所设立的目标”[1]。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学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办学资源的竞争方面容易处于失范状态,形成不良竞争,导致大学发展环境和秩序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影响我国大学发展势头良好的局面。

一、大学不良竞争的现状特点

我国基本上建立了市场经济的体系,市场经济社会的竞争机制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国大学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参与到教育市场的竞争之中,“对于那些希望提高其教育质量的大学而言,需要有创新的、更具竞争的举措。市场化这一常常为学院和大学所不齿的策略将成为所有学校不可或缺的、也是十分棘手的良方”[2]。在市场化进程中,大学通过竞争获得发展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由于我国社会的转型,大学所依附的原有的价值体系、规范体系与当下正在形成的新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之间出现了断裂现象,导致大学在竞争中出现了大量的不良竞争——竞争失范现象。

1-办学资源竞争的不良倾向

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及大学的发展速度都非常依赖于办学资源这一前提性条件。因此,当社会的办学资源供给总量少于大学发展总需求时,大学为了获取更大份额的办学资源纷纷采取各种竞争手段,其中就有诸多非正常的竞争手段,如大学在办学资源竞争中普遍出现了跑政策、跑级别、跑专业、跑学位点、跑基地、跑经费、跑项目等现象。大学管理者本来应该在市场与社会中寻找到更多的、优质的合作资源、开发性资源、投资型资源等,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并通过提升办学质量,转化科研成果,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来回报社会。而在“跑资源”的过程中,办学者更关心的是上级的评价而非社会的评价;更多的是到主管部门进行交流而不是到基层或社会中进行调研;关心的是如何争取更多的政府资源,而不是怎样利用好现有资源。这种不良竞争,导致采取越轨行为竞争的主体获得了较多的资源,而遵守竞争规则的主体则失去了竞争优势,获取的资源相对较少,导致竞争规范的失效,破坏大学竞争的基本秩序。

2-办学过程竞争的不良倾向

大学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办学过程中如何坚持相应的大学精神与价值,努力改革管理体制和教学体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但在我国大学的办学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一系列的不良竞争倾向。如不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升格风、合并风、建设风,片面追求高、大、全,希望通过规模和层级的扩展来实现发展的目的,往往会导致内涵弱化和教育质量的下降。

与此同时,除了公办大学之外,民办院校也参与到竞争中来。民办院校在发展中因为没有政府预算,也没有出现捐资办学的主流模式,多是以学费为资本积累形式,是一种简单的滚动发展模式。如此,民办院校在竞争中形成了规模发展、抢占资源的不良趋势。规模扩张成为民办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规模扩张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追求高利润。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还贷,通过扩大规模、多招学生,用学费来还银行贷款。在“贷款——上规模——扩招学生——还贷”的循环中,一些民办高校负债率越来越高,潜伏的危机也越来越大。“规模扩张热”还引发了各民办高校之间的不良竞争。民办高校之间暗地里争生源、争师资等方面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有的学校四处散发自夸广告招揽学生,肆意贬低其它学校;有的学校用高薪挖对方有经验的招生人员;有的还采取各种手段拉拢对方学校老师,鼓励他们“带着学生出走”;一些学校为了“造势”吸引学生,不惜谎言百出,在学生数、设施条件等方面出现“浮夸风”。

3-办学质量竞争的不良倾向

大学办学质量的竞争关乎大学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声誉,而办学质量高低主要以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因此,大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是必要的和必需的。现代大学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每所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应有自己的层次定位、类型定位,特别是众多的地方院校必须体现人才培养方面的地方性、应用性特点。但事实上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国内一流的大学形成了托福班、出国热,导致毕业生较大比例的因出国而流失,这不是国家办学的初衷;同时,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为了提高社会声誉,扩大社会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着力于学生的考研培训和考证培训,甚至将专业基础教育忽略,造成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缺失。如此,大学没有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没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而是成了考研基地、考证基地,导致大多数学生本科基础不牢,成为新的应试机器。

4-大学形象竞争的不良倾向

“对于一个更加市场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来说,学校的良好声誉和这种声誉的建立与维护将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好的声誉使学校具有战略优势”[4](P134)。大学的社会形象与声誉主要是靠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而不是靠大学外在大楼、门面、校园等形象工程。但在我国大学的竞争中,却出现了严重的攀比风,大学之间攀比办学规模、校园面积、行政级别等。如社会比较关注的大学在攀比中斥巨资建观光电梯,建豪华校门,其恶果是大学将大量的有限资源用于了对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无益的地方。校园面积的攀比也形成大学独有的圈地运动、投钱运动,大量的建设短时期内完成,必然导致大学文化的缺失。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保障,大学在市场经济社会也必须形成规范的竞争机制,不良竞争的出现会对大学之间的竞争和大学的发展造成根本性的冲击。因此,对大学不良竞争进行研究,找到不良竞争的形成原因,分析不良竞争的影响,概括出不良竞争的影响机制,有利于不良竞争控制机制的建立和不良竞争控制的目标形成。

二、我国大学不良竞争的形成机制

关注大学不良竞争的影响,研究大学不良竞争的机制,有利于厘清大学不良竞争的形成诱因,有利于明晰其负面影响,有利于引起人们对大学不良竞争的重视和关注;提出大学不良竞争的控制,并设计出相关的控制机制,有利于阻滞和消解现实中不良竞争趋势;有利于大学良性竞争的发展,也有利于大学竞争秩序的形成,促进大学的健康发展。关于大学不良竞争的形成机制有如下几种诱因:

1-政府资源配置导致竞争条件失范

我国的办学体制是政府具有高度的资源控制权和配置权,从大学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计划、教材发行、教材评优,到招生计划制定、办学办学经费的配给、科研经费的审批、科研项目的规划、立项和结题评审,从仪器设备的招标到师资的引进、管理,从教师职称的晋升到干部的配备和选拔,从“一刀切”的工资调整到校内分配方案的审批,从校园规划到学科发展规划,从学生奖惩到学费标准的审批,从学生的公共课程考试到文凭的发放,等等,政府无不主持着领导、控制、规范和干预大学运行的职责。这种政府主控大学的体制对大学资源的统一配备、办学质量的评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也是比较突出的,因为大学对政府的依赖性一旦形成,大学就只能将政府当作最大的资源库,竭尽全力在主管部门争取最大利益。大学之间良性竞争的条件缺失,就会导致出现大学跑资源、跑经费的现象。

2-资源供给不足导致竞争过程失范

如果说政府的控制体制还可以调整,并通过调整改良竞争条件的话,整个社会的办学资源供给不足恐怕就成了导致竞争过程失范的根源。在我国大学快速发展的过程,外延式发展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从1998年的招生108万,在校生405万人,跃进到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46.05万人,在校生2 500万人的超大规模的发展,八年间扩大了5倍左右。而社会的办学资源供给却是一个按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水平自然增长的过程,这样就使原本资源短缺的局面犹如雪上加霜,资源总量的不足就更加突出。大学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这一内一外两种压力就极易导致大学在竞争过程中走向歧途,致使整个竞争过程出现大量的越轨现象。大学经费来源最重要的增长基数就是学生,学生越多,政府按人头拨款数和大学按学生人数的收缴的学费也就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为了解决办学资源的不足,大学在拼命扩大办学规模,进而需要更大的校园、更多的师资、更多的仪器设备、图书、校舍、场地,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层之中。

3-制度供给不足导致竞争行为失范

在我国大学种种不良竞争的根源分析中,还可以归结到一种竞争制度缺失的原因。我国大学多年来形成了与政府紧密的依附关系,在宏观条件和办学资源上大学几乎不需要有什么作为,形成了一种等政府、靠政府、找政府、跑政府的生存机制。而教育市场一旦形成,大学竞争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但显然,大学竞争的有关规范正在建立,远未完善。这样就出现了大学竞争行为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不但对大学的良性竞争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不良竞争也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制度供给的不足是发展型社会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也导致我国大学竞争失范、行为不良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必须加以关注和克服,否则,大学不良竞争会导致整个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文化受到根本性的损害。

4-大学系统重构导致竞争目标失范

我国大学体系通过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内部结构最为复杂,内部分层越来越明晰,内部关系正在得到调整的社会体系。在这种体系的重新构建过程中,大学体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浑沌性和发展性,大学在大学系统中的结构性位置和层次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所以,正是由于大学系统这种重构,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大学竞争的加剧,并使大学发展的原有秩序与关系出现断裂。因而,在大学系统重构中必然会出现大学发展目标与竞争目标的混乱,出现普遍的升格、合并、做大、做强等追求“高、大、全”的竞争结果。如此竞争必然导致大学发展失去个性和自我目标。

三、我国大学不良竞争的控制机制

不管是什么诱因,大学出现了不良竞争就必须加以控制。而要实现有效控制的根本保障在于建立一个科学的控制机制。控制机制是控制系统用以自行调节的同态调节机制。所谓同态调节机制,是指将数据保持在规定的限度内的一种调节机制,控制系统划分为受控系统和施控系统两部分。针对不良竞争进行的控制按过程可分为预先控制、同步控制和反馈控制三种类型,按控制手段分为法律控制、组织控制、道德控制和舆论控制四种类型。

1-竞争控制主体由政府转变为市场

政府作为控制教育资源的主体,存在种种的不足与缺陷,对大学良性竞争的形成存在种种不利影响,因此,必须由国家对资源的全面垄断和自上而下的总体性组织系统的存在及其有效运行,转向资源拥有主体多元化和组织系统存在的多样化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与组织之间“组织同构”的局面,国家对资源的控制领域逐步压缩。大学作为第三部门对国家的依附性减弱,大学自治性越来越强,大学利益独立化、责任具体化和内向化,使大学和成员逐渐形成了对外相互独立、内部相依的利益共同体[3]。由于社会办学资源的来源多样化,社会办学资源的拥有主体呈多元化存在形态。对大学不良竞争的社会控制机制,只有建基于社会资源拥有主体多元化和组织系统存在多样化的市场前提上,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竞争行为和竞争过程进行控制。

2-大学系统的多样化形成竞争型结构

大学系统必须由同质单一性的统一型组织系统,向异质多元性的分化型组织系统转变。我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形态是一种同质单一性的统一型社会。它的主要特点是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单一。原有的大学系统也具有很强的同质性。通过改革与转型,文化领域也由同质单一的统一型向各自独立承担的功能逐渐分化。我国大学系统作为社会控制的对象转变为异质多元性的分化型系统。大学系统中新的角色、群体和组织大量涌现,大学的层级和类型不断分化,大学的分化和大学人才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组织类型不断创新,组织方式呈现多样性,大学组织朝着专业化、单一化方向发展,从而使社会结构更趋分化和复杂,使大学系统成为多层次社会结构。大学系统按多元化模式建构和运作,有利于内部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

3-由管理性控制向契约性控制转变

在大学这种非营利性组织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低成效组织,也就是不能圆满完成其社会使命的组织;二是低效率组织,这类组织与它们花费的金钱相比,成果距理想效果相差甚远,公立学校被公认是其中的典型。”[4](P5)因此,大学的控制方式改良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在我国异质多元性的分化型大学系统中,针对不同的大学结构、大学成员与阶层、不同的组织利益,只有法律控制才具有普适性。它针对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予以有效约束,也才能有效地对社会进行控制。我国原有的大学控制机制主要体现为以总体性教育行政为主要特征的组织控制,是靠外在的从上至下的行政力量推动运行,依靠政治权威与组织压力来实施大学控制。改革后的大学控制是基于教育市场内在需求而与社会结构进行互动。大学组织逐渐脱离了原有的控制体系,按照市场的规则进行运作和发展,而市场规则是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总和。市场规则的灵魂是契约和诚信。只有建基于契约关系之上的控制方式,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大学控制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范怡红,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2][美]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主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7.

[3]邓希泉. 试析转型期道德控制机制在反腐败过程中的缺陷及创新策略[J].宁夏社会科学,2002,(5):4-8.

[4]里贾纳·E·赫茨琳杰.公众对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信任可以恢复吗?[A]非营利组织管理[C].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黄建新)

On the Form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Unhealthy Competition of University

XIAO Qi.qing

(Office ofTeachingAffairs, 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Guangxi 537000, China)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undesirable tendencies in the competition of university, which including the school resources, the process of running schools, the school quality, the school image and so on. The unhealthy competition of university is caused by the resource-deploying by government,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and system, the r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ystem and so on.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order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of univeristy, we should build a new control mechanism by transforming the control subject and method, and developing the control object.

Key words: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unhealthy competition; misconduct; uneffective system; control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