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08-05-14 17:15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46期
关键词:切斯玛拉库尔

新书推荐

《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

[英]汤姆·麦奇勒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58元

40多年的出版生涯中,汤姆·麦奇勒出版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多丽丝-莱辛等10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并创办了布克图书奖,亲历和创造了英国出版业的黄金时代。

《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

谢轶群

广西师大出版社

定价:32元

一位叫邓丽君的台湾女歌手悄然来袭,随后各种大众文化热潮一发不可收。本书通过唤醒曾让我们沉醉的记忆,检视30年来伴随国人心智开放、成熟的种种文化现象与文化心理。

《村落》

陈志华撰文

李秋香主编

三联书店

定价:99元

乡土聚落是漫长的农业文明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生活圈,一个文化圈,也是一个基本完整的经济圈。本书透过乡土建筑形式,讲述了中国乡土聚落的格局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经济活动。

《国外毛泽东学研究》

尚庆飞

江苏人民出版社

定价:45元

毛泽东的存在影响了中国与世界,这种影响不仅止于20世纪。国外毛泽东研究的历史与逻辑,给读者展示了另一个视角。

《被劫持的私生活》

肉唐僧

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22元

这绝不是猎奇,而是要追问:性、婚姻和爱情的观念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什么样的两性规则,才是最理想、最人性的?

“哈尔滨人”的历史记忆

康慨

1937年秋天,“哈尔滨人”在俄语里成了最不祥的名词之一,根据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叶若夫的命令,它已变为“日本间谍”的同义词。“日本情报机关精心策划并着手在苏联领土上建立一个‘哈尔滨人组成的颠覆和情报总部。”命令认定并宣布,“所有‘哈尔滨人都是逮捕对象。”

“哈尔滨人”的本意,当然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居民,但叶若夫将其重新定义为“所有中东铁路的前雇员和从满洲回国(苏联)的人”,在随后的大规模逮捕行动中,其定义则继续扩展到其他13种人,“其范围如此之广,以致可以应用到任何曾经在满洲或中国其他地方居住过的俄罗斯人身上。”玛拉·穆斯塔芬写道。

玛拉的亲人也在其中。1930年代中期,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骚扰与迫害,奥尼库尔一家——玛拉的曾姥爷基尔什、曾姥姥切斯娜、姨姥姥玛亚、大舅姥爷阿勃拉姆和二舅姥爷亚沙,从海拉尔回到了苏联的高尔基市。没过上几年安生日子,便赶上了大清洗,全家老少皆以“日本特务”的莫须有罪名被捕,基尔什和玛亚被枪决,阿伯拉姆被判劳改,死在西伯利亚靠近北极圈的劳改营,只有亚沙和切斯娜侥幸熬过了监禁和流放,活着看到了平反证书。

姨姥姥只是个虚幻的辈分,实际上,玛亚被一颗9克重的子弹射入后脑时,还只是个26岁、如花似玉的姑娘。几十年后,当玛拉从姥姥的抽屉偷偷拿走玛亚少女时代的照片,看着她渐渐鲜活,要弄清她如何死去的愿望也便一天比一天强烈。

玛拉一家没有回苏联,一直呆在哈尔滨,经历日本投降、新中国成立和中苏蜜月,1959年才移民去了澳大利亚。玛拉长大后先后进入外交界和商界,并有机会前往俄罗斯,走亲访友,查询档案,终将奥尼库尔一家人的遭遇还原,也让我们透过一份份无耻的审讯记录和冷酷的法庭判决,触摸那个可怕的、毫无人性的时代。

阿勃拉姆的档案最为周全,你仿佛听得到、看得到审讯室里的恫吓与构陷,无望的审辩,以及似乎永不停止的刑讯逼供。

关于被镇压的“哈尔滨人”,书中提供的数字是,共有48133人被逮捕,其中30992人被枪决。与大清洗的受难人数相比,这实在是个小数。官方统计,1937年到1938年,内务人民委员部共逮捕154万余人,其中68万余人被枪决。俄罗斯мемориал协会的统计则显示,同一时期死于镇压的人数约在95万到120万人之间,包括因受恶劣对待,从劳改营返回不久即死亡的囚犯。

历史一次又一次令我感到毛骨悚然,此番也不例外。我有个坏习惯,总把自己置人类似的历史情境:如果我也在那个时代,在那样一个位置,又会怎样呢?我没有安全感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基于这样一种担心:历史还会重演吗?而真正的受难者不会花时间去想这种傻问题。受尽折磨的切斯娜·奥尼库尔从哈萨克斯坦的流放地回来,面对一家人的平反证书,未免显得有些麻木。

“切斯娜对平反的意义持怀疑态度。”玛拉写道,“她只相信生与死,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别的什么东西,都无所谓。”

猜你喜欢
切斯玛拉库尔
请坐在我旁边
《岛屿之城》
访“哭墙”
胜出者 塞巴斯蒂安?库尔茨
嘉玛拉
白纸遗嘱
小语丝
守住一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