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内外要闻

2008-05-30 10:41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08年5期

2007年国内十大新闻

1.物权法审议通过并施行。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自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的制定历时1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审议了八次。物权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

2.全国开展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5月底,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窑虐工案。在中央的重视和舆论的关注之下,山西黑砖窑事件走上快速处理的轨道。山西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受害人的解救工作,依法惩处犯罪分子,严肃查处有关工作人员的腐败和失职渎职问题。针对山西黑砖窑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等部门7月至8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收到明显成效。

3.国家出台多项重要举措解决民生问题。7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8月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这些关注困难群体、解决民生难题的重要举措,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4.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9月13日,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形势,为深入推进预防腐败工作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前,7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因犯受贿罪、玩忽职守罪,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被执行死刑。

5.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9月18日,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作出《关于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决定》。经群众推荐、审核公示、评委评选和群众投票评选等程序,53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其中:全国助人为乐模范10名、全国见义勇为模范11名、全国诚实守信模范11名、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0名、全国孝老爱亲模范11名;254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评选表彰道德模范。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10月15日—10月2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提名,通过了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胡锦涛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为召开十七大作准备,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

7.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1月26日,中国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1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京隆重举行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

8.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社情民意的基础上,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经国务院通过并于12月16日对外公布,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办法》,从2008年起,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从之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其中五一劳动节从放假3天减为1天,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调整为从农历除夕开始计假。新年(元旦)仍放假1天,国庆节仍放假3天。

9.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及有关普选问题的决定。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并全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及有关普选问题的决定》。会议认为,201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的具体产生办法和第五届立法会的具体产生办法可以作出适当修改;201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的选举可以实行由普选产生的办法;在行政长官由普选产生以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选举可以实行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的办法。

10.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首次双下降。2007年,中央对节能减排工作打出政策组合拳。6月3日,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公布,提出了45条具体工作安排。11月23日,国家出台实施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落实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2007年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下降情况继续趋好,同比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降幅分别为1.8%和0.28%。

——人民日报评出

2007年国际十大新闻(摘要)

1.十七大绘发展宏图,全世界更关注中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5日至10月21日在北京召开,绘就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强调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大会举世瞩目,热评如潮。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

2.原油价格震荡冲高,能源安全日显重要。

11月2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在电子盘亚洲交易时段升至每桶99.29美元历史高位,距100美元仅差71美分。11月2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2008年1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98.18美元,创收盘价历史新高。

今年国际原油价格先抑后扬。年初曾延续上年底跌势,1月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最低下探至每桶50美元左右。但随后国际油价一路走高。油价走高对世界经济带来明显负面影响,受到普遍关注。9月27日至28日,“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

3.全球变暖威胁人类,巴厘大会共商对策。

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许多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与会。这次大会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着重讨论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安排等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进一步承担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15日,大会最终通过“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年底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为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气候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也是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欧盟首脑会议、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联合国大会等众多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4.巴基斯坦风云变幻,贝•布托遇刺身亡。

12月27日傍晚,巴基斯坦前总理、人民党领导人贝•布托在邻近首都伊斯兰堡的拉瓦尔品第市举行的竞选集会上遭遇自杀式袭击后不治身亡,使巴基斯坦国内政局再次面临严峻考验。10月6日,穆沙拉夫在总统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11月29日,穆沙拉夫宣誓就任新一届总统。

5.“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太空探索再掀热潮。

10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11月26日,中国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首幅月球图像。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成功发射探月卫星。

今年,全球太空探索热潮再度升温。美国“奋进”号、“阿特兰蒂斯”号和“发现”号航天飞机先后升空。9月14日,日本“月亮女神”探月卫星升空。俄罗斯、德国、印度、韩国等也提出向月球发射探测器。人类探月成为太空探索新亮点。

6.美国调整中东政策,巴以和谈艰难重启。

1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调整对伊拉克政策,内容包括美向伊增兵2.15万、要求伊当局尽快承担起更多责任以及寻求中东盟友支持等,但伊拉克安全形势未见好转。6月9日,巴勒斯坦内部法塔赫与哈马斯爆发新一轮流血冲突。6月14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宣布解除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的总理职务。6月15日,哈马斯完全占领加沙。法塔赫与哈马斯矛盾急剧升级,巴出现“一区两府”局面。11月26日,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召开。随后巴以双方重开谈判。

7.朝核会谈取得突破,半岛局势明显缓和。

2月8日至13日,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六方同意在起步阶段平行采取一系列行动。7月,朝鲜关闭宁边核设施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和验证。10月3日,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在北京闭幕,通过《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朝鲜承诺本年底完成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完整准确申报核计划。

8.情报否认伊研核武,美国政府坚持施压。

2007年以来,伊核问题一直呈升温趋势。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伊朗核问题的第1747号决议,加大对伊朗核和导弹计划相关领域的制裁,同时强调继续寻求通过谈判解决伊核问题。12月3日,美国国家情报机构公布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国家情报评估报告》,称伊朗在2003年停止了核武器项目,而且迄今也没有重启核武器项目。美国政府坚持认为伊朗仍是威胁,国际社会仍应继续施压,以确保伊朗不能研制核武器。

9.次贷危机波及世界,全球影响余波未止。

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浮出水面。此后,大批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纷纷宣告破产。8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恶化,并波及其他金融市场。一些涉足次贷或相关业务的银行、基金遭受巨额损失。受次贷危机冲击,世界各地区主要股市以及与次贷相关的债券市场出现较强震动。此后,许多银行都提高了放贷标准。由于市场惜贷气氛严重,流动性不足问题开始显现。为防止形势进一步恶化,西方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也先后采取了向银行系统注资、降息或暂停加息等多种措施以应对这一危机。美联储于9月、10月和12月三次宣布降息。

10.俄强力振大国声威,与西方摩擦趋加剧。

7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决定俄暂停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12月12日,这一决定正式付诸实施,以应对美国的反导计划。8月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副主席奇林加罗夫率俄科考队员乘深海潜水器从北极点下潜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并在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12月25日一天内,俄罗斯在海陆空三个领域先后发射导弹、卫星。俄军方称目的是保持俄战略导弹力量的威慑力。

——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