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题正做立意妙

2008-06-06 09:50曹保顺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8年4期
关键词:杂家广博花儿

曹保顺

所谓“反题正做”,是指写作中所给的材料或题目,依照惯例应该表达反面的意见,但在写作中却独辟蹊径,从正面的方向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反题正做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突破性地解决问题。运用反题正做的方法,立意往往具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那么,在作文中如何做到反题正做呢?我以为不妨做到以下三点:

唱反调。在寓言、童话、神话故事以及历史故事中,有许多人们所熟知的“反面人物”,通过对他们的贬斥批判,借以说明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但如果从反面或另一个侧面来看问题,我们却往往会发现这些“反面人物”的身上也有其“合理性”,因此我们不妨唱唱反调。如因为滥竽充数而被人嘲笑了上千年的南郭先生,如果你能从他不“占着茅坑不拉屎”,主动退居二线,也不与领导计较“功劳与苦劳”这些方面考虑,会发现他也有可怜与可爱之处,为他的不公正遭遇喊喊冤,肯定会让人觉得颇有意思。再如“阿Q精神”是国民软弱性的代名词,几十年人们已是下了定论。然而阿Q爽直真诚,是爱是恨绝不含糊,宁肯演出“恋爱悲剧”或惨遭毒打,也不像许多现代文明人那样当面竖大拇指背后吐唾沫,脸上一堆笑怀里一把刀。从这一点上说,人该有点“阿Q精神”。

换眼光。寓言也好,童话也好,大都是在很久以前写成的,它们或在某一方面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合时宜,或以今天的眼光来重新打量,倒反而能看出一些新意。如“杞人忧天”这个故事,一般都认为是贬义词,讽刺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但如果从臭氧层空洞、从小行星撞击地球、从太空军备竞赛等方面来看,这位忧天的“杞人”倒成为实足实的先知先觉者,成了太空环保方面的先驱。又如“班门弄斧”历来被视为才疏学浅而不自量力、好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的代名词,显然是个贬义词,久成定论(有时也用于有本事人的自谦)。班门弄斧者一直为世人所不齿。若打破传统的意识和观念,从虚心学艺积极角度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立意,若能言之成理,岂不富有新意。要虚心学艺,不到班门何以能识名师?有技艺者不“班门弄斧”何以显示自己的本领?怎能得到名师的认可,从而登堂入室,得以在“班门”深造,使自己的本领更加博大精深?这样立意一反传统看法,令人耳目一新,出奇制胜。

究本源。我们还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追究其本源,推翻历史定论。如“东施效颦”是否定东施的做作,我们若从东施效颦的动机去思考,就会产生新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东施能有自知之明,自知其丑,便借鉴别人优美的举止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种勇于完善自己的壮举有何错?又如“狐假虎威”中的“狐”历来是受贬的对象,我们若追究其根源,就会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老虎身上,如果老虎不假狐狸示威,狐狸断然不会招摇过市,也不会落得个狡猾奸诈的千古臭名。再如柳宗元的“黔之驴”一般是贬义词,讽刺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从文中的“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进行追究,指出驴“喉断,肉食”的悲惨遭遇的直接责任人是那位“好事者”,倘若好事者能“物尽其用”,可怜的驴也不会魂断山下。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反题正做的立论要经得起推敲。反题正做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的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

【经典引路】

欢迎“杂家”

邓拓

无论做什么样的领导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前者应以后者为基础。这个道理十分浅显。

专门的学问虽然不容易掌握,但是只要有相当的条件,在较短时间内,如果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就可能有些成就。而广博的知识,包括各种实际经验,则不是短时间所能得到,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不断积累才能打下相当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要研究一些专门问题也就比较容易了。马克思在许多专门学问上的伟大成就,正是以他的广博知识为基础的。这不是非常明显的例证吗?

但是,有的人根本抹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片面地强调专门学问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广博知识的重要意义。他们根据自己的错误看法,还往往以“广博”为“杂乱”,不知加以区别。因而,他们见到知识比较广博的人,就鄙视之为“杂家”。

殊不知,真正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却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这就叫做“杂家”,那末,我们倒应该对这样的“杂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古人对于所谓“杂家”的划分本来是不合理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很勉强地分为“九流”,即所谓儒家流、道家流、阴阳家流、法家流、名家流、墨家流、纵横家流、农家流和杂家流。他所说的杂家是“合儒墨,兼名法”,如《淮南子》《吕氏春秋》等等。后人沿用这个名称,而含义却更加复杂。其实,就以《淮南子》等著作来说,也很难证明它比其他各家的著作有什么特别“杂”的地方。以儒家正统的孔子和孟子的传世之作为例,其内容难道不也是杂七杂八地包罗万象的吗?为什么班固不把孔孟之书列入杂家呢?

现在我们对于知识的分类,以及对于各种思想和学术流派的划分,比古人高明得多,科学化得多了。我们本不应该再沿用班固的分类法;如果要继续用它,就应该赋予它以新的观念,就应该欢迎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在我们的思想界大放异彩。

旧时代知名的学者,程度不等地都可以说是杂家。他们的文集中什么都有。同样的一部书,对于研究社会科学的人有用,对于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也有用。随便举一个例子吧。清代学者洪亮吉,他的文集和历来其他学者的文集一样,几乎无所不包,其中就包含有他的人口论著作,比达尔文还早半个世纪。我国古代学者的文集,几乎都可以算是百科论文集,都是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如果不承认所谓“杂家”的广博知识对于各种领导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那将是我们的很大损失。

【点评】针对有的人“片面强调专门学问的重要性”,“往往以‘广博为‘杂乱”的错误观点,作者反题正做,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欢迎‘杂家”,为那些“真正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正名。文章旁征博引,随手举例,如话家常,平易近人。

【佳作示例】

给花儿一张温床

一考生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一直在努力,给花儿们灿烂的阳光、甘甜的雨露,还有舒适的温床,让他们的笑脸绚烂地绽放。

每一个家庭里,孩子都是中心。这里,他们仿佛一粒粒种子,在家人的呵护下,长成棵棵幼苗。每一所学校里,孩子都是重心。这里,他们汲取养料,茁壮成长,吐芽含苞。社会中,孩子永远是焦点。这里,他们伸展枝叶,绽放花蕾。

看到花儿的幸福笑脸,我们也面露微笑。可是,转回身,我们看到,还有很多花儿在承受着风雨的吹打。

山坳里漏雨的校舍中,孩子们正在瑟缩着上课;福利院里,艾滋孤儿正用充满落寞的眼神眺望着天边;村口的老槐树下,留守的孩子正遥望着远方,盼望着爸爸妈妈;城市繁华的街道上,农民工子女跟在父母身后追问:“我为什么不能走进那漂亮的校园?”……

原来,还有这么多花儿没有自己的温床,还在风雨中无奈地摇动着瘦弱的手臂。而我们,为什么直到有花儿被风雨打弯腰时才惊呼:“出事了吧!”

直到漏雨的校舍终于倒塌,孩子们无处上课,背着书包,一脸茫然,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直到艾滋孤儿的泪水终于滚下,打湿了我们的心;直到留守的孩子有了委屈无处倾诉,遇到麻烦无法解决,直到他们脆弱的肩膀终于无法独自承受生活的重压,垮下来;直到农民工子女走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们才意识到:出事了!

今年走进雨季的时候,一个雷雨多发的村庄里,因为缺少避雷设施,正在上课的七名小学生遭雷击身亡。看到花儿的凋零,家长们在问:“出事了吧!我的孩子怎么办?”老师们在问:“出事了吧!为什么没有早加防范?”社会各界都在问:“出事了吧!为什么我们没有早一点给孩子们关怀?”学校停课,安装避雷设施,社会警醒,宣传避雷知识。

如果说成长路上挫折在所难免,但是不要让跌倒甚至牺牲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代价。不要看到孩子跌倒才想到“出事了吧”,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未雨绸缪,在孩子跌倒前为他们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

值得庆幸的是,一间间整齐的校舍在山坳的绿树丛中建起,山村中又响起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濮存昕亲切地搂着艾滋孤儿,一起露出幸福的笑脸;留守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生活得不再沉重;农民工子女走进明亮的教室,他们和城里孩子的差距正在缩小……

确实值得庆幸,我们在孩子跌倒的时候,惊呼了一声:“出事了吧!”然后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行动,不再让其他孩子跌倒。

每一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给花儿一张温床,他们会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长成明天的栋梁。

【点评】这篇文章围绕图画材料中家长、学校、社会面对孩子的摔跤所发出的“出事了吧”的议论,作者不像一般考生那样从“不要对青少年过分关注”写起,而是反题正做,将视角转向“承受着风雨的吹打”的孩子们:漏雨校舍的孩子们,福利院的艾滋孤儿,农村的留守孩子,农民工的子女,雷击身亡的小学生。通过对这些孩子们境况的叙述,表达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含苞欲放的花朵,给花儿一张温床”的主旨。文章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热身训练】

“杯水车薪”是指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请你运用“反题正做”的方法,以“也谈‘杯水车薪”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杯水”孤立看来对大局无济于事,但“杯水”却又往往是控制事态发展的基础条件。“杯水”是表明了“少”,但它正是构成“多”的元素,忽视了“少”,就必然影响到“多”。一杯水一杯水地汇集起来,再大的火也能浇灭。

[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中学]

猜你喜欢
杂家广博花儿
勤奋进取 知识广博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金山小学简介
杂家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广博上海大众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