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材料作文立意的思维误区

2008-06-21 10:12王林喜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 2008年6期
关键词:毛毛虫材料作文

王林喜

什么是材料作文?即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语言材料,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许多中学生怕写材料作文,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写这种作文须先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选择,从中提炼出中心意旨。而立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文章的成败。由此看来,立意至关紧要。如何走好这一步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学生习作中立意方面的思维误区。

症结1:泛泛而谈,面面俱到

读过材料后,往往会产生很多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但确定意旨时,左右都不忍舍弃,贪多务全、面面俱到,结果笔墨分散,意旨庞杂无力。例如:

[材料]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父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父答道:“十年。”少年嫌时间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炼,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

学生们读过这则材料,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的:①学习需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切忌急功近利;②成功的道路欲速则不达;③成就事业需要恒心;④参透哲理,有益人生;⑤教育得法,事半功倍。我们可以把自己想到的意旨都罗列出来,通过分析和筛选,从中选出最佳立意,然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积累,确定一个自己最有把握写深、写透的意旨。如果把所有的感受点都作为立意的角度,那就只能生发出冗沓的意旨和“杂”文了。这正是我们中学生立意的一个症结。

症结2:就事论事,缺乏深度

材料是立意的基础,意旨的形成绝不可离开材料这个条件。然而若拘泥于材料,仅停留在对材料的分析上,缺乏联想和类比,这样的观点则是没有深度的。

[材料]上海师范大学今年发给一年级新生人手一张劳动卡,规定大学四年每人劳动次数不得少于16次,并且每一项劳动都须取得合格成绩,否则将被取消毕业资格。

以下是一些学生的立意:①持之以恒才能完成劳动任务;②合格的劳动决定着毕业;③不劳动不能有收获。这些立意均存在就事论事的毛病。为什么呢?因为意旨既要联系材料,又要跳出材料。要能由此及彼、由实到虚地发挥联想,并善于联系实际,从看似平常的材料中提炼出具有深远意义的意旨。上述材料,可就评述劳动的作用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做法入手,确定意旨:①我们应该热爱劳动;②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③现在之劳,未来之逸;④培养劳动观念要务实;⑤扫天下当先扫一室。这样的立意,就走出了“就事论事”的死胡同,文章也就有了深度。

症结3:只言片语,以偏概全

[材料]某中学选出了20名学生作为县、市三好生的候选人。这些候选人的学习成绩、身心素质等都不错,思想品德评定都为优秀,而且在行为规范、时事的笔试中都名列前茅。一天,学校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测试:几个美术考场的门口,扫帚随意地横在地上,抹布杂乱地躺在地上。不少候选人熟视无睹地从它们上面跨过去,而有的候选人则将它们放到应放的地方。考场中,候选人的面前都放着刀片和未削过的铅笔,以及绘画纸、草稿纸等。大家开始削铅笔,有的把铅笔屑削在草稿纸上,有的则随意地削在地上或桌上。

对材料的分析要避免片面。立意时,如果只抓住材料的某一点内容而不整体考虑,那么所得到的只是局部引发的片面认识,不能涵盖整个材料,这样的立意就背离了材料的主旨。例如以下几种立意,都是以偏概全的:①熟视无睹令人震撼;②徒有虚名有损形象;③勿以善小而不为;④阴谋:特殊的测试;⑤垮掉的一代。

如果把所给材料再仔细推敲推敲,就会想到:这些学生在笔试中成绩优秀而在特殊的测试中却未能全部过关的现象,不正反映了目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尚未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言行吗?可见,材料旨在说明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学生加强自我品德修养的必要性。这样便找到了立意的依据,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度切入,就会得到如下全面而深邃的意旨:①善于引导学生知行统一;②“授业”还需先“传道”;③品德教育应落实在日常生活中;④提高自身素质应从小事做起。

症结4:认识肤浅,不求本质

有些材料不是那么浅显明白、可以一下看透的。这需要习作者由表及里地深入开掘,否则所确立的意旨如同蜻蜓点水,不能触其本质。

[材料]毛毛虫有尾随的习惯。法国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毛毛虫在一个花盆边围成一个圆圈爬行,离花盆不远处放有食物。毛毛虫一条随一条爬了六七个小时,最后又累又饿而死。如果有一条毛毛虫破除尾随的习惯向其他方向爬行觅食,就可以避免悲剧发生。

一部分学生仅从表面来看材料,确定了如下几个意旨:①避免惨剧发生就要破除尾随习惯;②人应该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③要把眼光放远些。显然,这些立意还只是停留在材料的表面上,没有抓住材料的本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从材料中发现,导致毛毛虫最终没有找到食物而饿死的原因是“尾随”这一“习惯”。只有勇于求异、“破除”这一习惯,才能“避免”死亡。这正是立意的突破口,因此,这则材料的最佳立意是:走出习惯的怪圈重在创新。

以上是中学生材料作文立意的几种思维误区,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立意方法。

方法1:辐射择优法

即围绕材料中心,向外扩散,尽可能地列出各种立意角度,然后再加以筛选、分析,择优汰劣,选取最佳角度确定意旨。

[材料]蒲松龄屡试不第,后来他在自家门口摆上桌凳,端出茶水,让过路的人给他讲各种传说故事,二十余年从未间断。正是在搜集这些材料的基础上,他才写成了传世之作《聊斋志异》。

这则材料可有这样几种立意:①成功属于不甘失败的人(求学原因);②做学问要不耻下问(求学态度);③恒心是事业的基石(求学时间);④功夫不负苦心人(求学结果)。但如果从整体考虑,立意④是最佳的。

一般来说,最切合材料本身的内蕴,具有现实意义的便可视为最佳立意。当然,如果在这方面体会不很深刻,平时积累的可以联系的材料不甚丰富,那么最好更换一个切合自己生活感受、最能发挥个人写作水平的立意来写。

方法2:类比推理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直接从占有的材料中立意,而是把这一材料与别的事物作类比,以提炼出意旨。

[材料]台风袭过,原来浓荫蔽日的高大的法桐被连根拔起,风姿绰约的杨柳也被大风吹倒。这两种树根部既不伸又不展,仅有数尺。而看似柔弱的修竹却安然无恙,因为它在发芽之前先在泥土里深深扎根,扎得又长又密。

上述材料显示:一切扎根浅的树都经不起大风袭击,而扎根深的树则可能有抗击风暴侵袭的能力,而这只是表面,其寓意绝不仅仅在于论述“树种与大风”的关系,而是以此为喻,谈生活哲理。如果走出材料,联系实际,与社会、人生问题相类比,便可提炼出道理相类似的意旨:①建高楼务必夯实地基;②攀科学高峰必须从小奠定学习根基;③做领导工作首先要打好扎实的群众基础。

运用这种方法提炼意旨,要对用来类比的事物了如指掌,准确地把握它们的某些共同点,以便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立意。

方法3:反弹琵琶法

此法是指把问题倒过来想一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意提出质疑。这种方法易于出新,因为它运用求异思维,反众人之见而行之,若运用得法,确能令人耳目一新。

[材料]鲁国有个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无用武之地,怎么会不穷呢?”

看到这则材料,一般学生都会从正面立意,通过分析原材料会发现,因为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所以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脱离实际。这样的立意的确紧扣材料的基本指向,不会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然而众口皆一,缺乏新意。而有位学生是这样立意的:做事要像鲁人那样富有冒险精神。其理由是:正是越人的赤脚、披发,鞋帽才会大有市场,这样鲁人到越国就会有了“用武之地”,他一定会改变“贫穷不堪”的现状,他的勇于冒险尝试的精神值得后人借鉴。此逆向构思另辟蹊径,反向运笔,别出心裁,促人警醒。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道理都可以用反弹琵琶法来重新阐发思考,如:不知足者常乐、旁观者“迷”、近水楼台不得月、弄斧偏要到班门、老大何必徒伤悲、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名师未必出高徒、近墨者未必黑等。

在运用反弹琵琶法立意时,必须深思慎取,言之有物,论之成理,且不可偏离材料毫无根据地标新立异,那样就弄巧成拙了。

方法4:关联概括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则材料的立意。立意时必须着眼材料整体,综合思辨,异中求同,分析出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或“交叉点”,从它们的“共性”中概括、提炼出意旨。

[材料]㈠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㈡虹对石桥说:“我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久。”石桥回答说:“你那样美,你在人们的记忆中是永恒的。”

材料(一)说的是“梅”与“雪”各看重自己的长处而互不服输,材料(二)说的是“虹”和“石桥”各看到对方的长处而互相赞美。这两则材料都是关于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前者揭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后者寓理:事物各有千秋。综合两则材料,可以立意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或“要扬长避短”。

毋庸置疑,材料作文是最能体现学生辨识理解、审视概括能力的一种命题形式。虽然材料作文的立意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有意识地多方训练,达到立意不偏离材料指向的目的,还是可以做到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铜山镇中心中学)

猜你喜欢
毛毛虫材料作文
彩色毛毛虫
可爱的毛毛虫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毛毛虫中的异类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