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士的深思与呐喊

2008-07-25 10:21韩成武韩梦泽
名作欣赏·上旬刊 2008年7期
关键词:南浦

韩成武 韩梦泽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在南渡词人中,张元干也曾经历过北宋末期畸形太平岁月的放荡生活,词风绮艳轻靡。那是时世没有给他显露英雄本色的机会。金兵入侵中原,他投笔从戎,协助李纲指挥汴京保卫战,失败之后,渡江南下。心怀抗金复国志气的他,面对高宗朝廷的投降政策,深感壮志难酬、报国无路,遂以词为传声之角,将一腔愤怒悲慨之情尽情宣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这首词,即是其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所送的人胡邦衡,即胡铨,官居待制(皇帝的侍从官)。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朝廷与金人议和,拟签订屈辱和约,胡铨上书反对,并请将宰相秦桧斩首示众。此文一出,朝野震动,高宗、秦桧一伙将胡铨贬谪,绍兴十二年(1142年)又削掉胡铨的官职,送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编管起来。张元干这首词就是在送别胡铨上路时写的。

开篇“梦绕神州路”,作者陈述自己的梦魂在中原沦陷区内萦绕、徘徊。以“梦”起笔,饶有深意,一是写出神州陆沉,中原地区已经陷入敌手,自身不能前往,只能托之于梦,在梦境中去巡视,则作者的感慨已然露出。二是写出作者对沦陷区的魂牵梦绕,则其爱国之情便和盘托出。接下来写梦中所见:秋风飒飒,令人惆怅,但闻金兵吹起连营的画角,但见故国的宫殿里长满茂盛的禾黍,一片荒芜。《诗经•王风•黍离》写东周的大夫们看到故都(镐京)宫殿里长满了禾黍,便彷徨不忍离去。此处,作者使用这个典故,写故都汴京的废弃景象。“连营画角”是写敌之猖狂,“故宫离黍”是写我之衰微,在对比中表现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小小鼠辈居然也成气候,堂堂大国竟然如此萧索,这是难以容忍的。周汝昌先生认为,这两句都是写“南宋局势”①,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有两点说不通:一、说“连营画角”是写南宋的“武备军容,十分雄武”②,与史实不合,因为有宋一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宋朝的军事力量始终是疲软的;二、这种解释,与首句的意思断裂了,首句写“梦绕神州路”,则接下来就应该写梦中之所见,见到的就应该是金营和故都的情况。文理脉络,不应阻塞;诗家用意,尤须细察。

接下来,便是作者对中原沦陷而不能收复的原因发出质问:“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底事”,是古典诗词常用的疑问词,意思是“为什么”。在古典诗词中,有所谓连贯句式,连贯句式有几种类型,其中的一种是指句子中出现了疑问词或否定词,那么这些词往往要管到后面的几句,而不是仅仅限于本句。这三句就是连贯句式,它们都统摄在“底事”之下,即“底事昆仑倾砥柱?底事九地黄流乱注?底事聚万落千村狐兔?”作者连续三句发问:一问中原地区为什么会沦陷,《神异经•中荒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古人以昆仑天柱倾倒比喻神州陆沉。二问中原百姓为什么遭受灭顶之灾,“九地”意思是遍地,作者以黄河泛滥比喻沦陷区的百姓遭受巨大的灾难。三问中原地区的村庄为什么竟成了狐兔的巢穴,狐兔代人而村居,既写出荒芜的景象,又暗指金人霸占了汉人的田园。作者接连发问,气势咄咄逼人,而答案即在接下来的三句分三层写出。

“天意从来高难问”,这是作者对中原沦陷而不能收复的原因所做出的第一层揭示。字面上似乎在责怪老天,说老天高高在上,它对人世的兴亡安排让人感到神秘莫测,人们难以问个明白。实际上这是在指责宋高宗,说高宗皇帝推行投降政策,其用心何在,人们难以向他问清楚。高宗主降,是出于一种卑微的心理,他不愿意与金人作战,那是由于他觉得无论战胜战败都对他没有好处:战胜了,徽宗、钦宗从金人那里回来,就得继续当皇帝,这当然是高宗不希望的事;战败了,他的皇位有可能会失去。作者对高宗的卑微心理是清楚的,所以他说“难问”,而不说“难料”,“难问”就是难以向皇帝发问,你问他的用心所在,他也难于告诉你。这是作者揭示中原沦陷而不能收复的第一个原因:皇帝昏庸。

“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况”的意思是况且,在表意上明显与上面一句构成递进关系,是作者对中原沦陷而不能收复的原因所做出的第二层揭示,即“人情老易”。这里的“人”是指南渡诸公,“老”的意思是疲惫衰弱,“易”是轻易。“人情老易”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南渡诸公收复中原的意志之迅速消沉。回想他们被金兵追赶,仓皇渡江之初,也曾心里憋着火,发誓要打回去,可是没过多久,便安于现状,觉得偏安江左的日子也不错,再无恢复国土的意志。作者对此发出“悲难诉”的呼叫,感到南渡诸公如此轻易地消磨了意志,实在是可悲的,可悲到难以诉说的地步。这是作者揭示中原沦陷而不能收复的第二个原因:诸公消沉。还须一提的是,“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这两句是化用杜甫的诗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杜诗的原意是感慨天高难以问意、人老易动悲情,张元干用其字面而赋予新的意思,令人耳目一新。

“更南浦,送君去”,“更”字与上句的“况”字相呼应,表示内容上的递进,是作者对中原沦陷而不能收复的原因所做出的第三层揭示:志士遭贬。“南浦”作为送别之处,并非实写,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南浦便用来代称送别的地点,而且借用了伤怀之意。君,指胡铨。这句的意思是说:更何况像您这样的立志复国之士却被贬谪到远方去。有志之士遭到迫害,致使敢于言战的人远离政治中心,这是高宗、秦桧一伙推行投降政策的必然手段。

以上三个方面的深刻揭示,表现出张元干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敏锐透彻的观察与思考,是理性的剖析,志士的呐喊。

“更南浦,送君去”身兼二职,既揭示出民族灾难的原因,又记送别之事,为下片抒写别情铺平道路。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人世间,岸柳生凉,残暑将退,气候宜人;天空上,银河斜贯,疏星淡月,片云轻移,秋夜将晓。下片开头通过景物描写,交代了离别的时令与时辰,更重要的是在景物当中蕴涵着离别的惆怅。在作者笔下,无论天上、地面,景物都是美好的。按常理说,当此良辰美景,应该是亲朋好友携手畅游之时,然而他们却遭受着离别。这就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大冲突,景物与人事的大矛盾。正是凭借这种冲突、矛盾,惜别的感情才被突现出来。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③, 正是这个道理。

以景抒情之后,接下来是通过描写细节行为来抒情。“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这三句状写作者的心情极为生动。第一句是写翘首南天,遥望友人的贬所,“万里江山”极言友人贬谪之远;第二句是回想刚刚过来的一夜,二人作对床之谈,通宵不寐。第三句是忧虑贬谪地远,今后书信难通。作者对友人的难舍之情,由这三个细节描写得到充分的表现。这三个细节行为展示了作者跳跃性的思维状态:由展望贬所而回顾昨夜,又由回顾昨夜而展望未来,从而传达出作者于分手之际思前想后的不宁心绪,以及愁肠百转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理状态。“雁不到、书成谁与?”是取用雁脚传书的典故,以及雁到衡阳(今属湖南)而止飞的典故,强调了贬所遥远,音信难达。朱东润先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释说:“按宋时朝臣受罚,流窜远方,友好多不敢通音问。”④ 今按,宋朝政治环境严苛是实,但以“友好多不敢通音问”来解释“雁不到、书成谁与”,把不通音信说成是害怕连累不敢写所致,这未免把爱国志士的精神境界看低了。笔者以为,张元干既然敢写词为其送行,既然敢在词中揭露高宗的卑微心思,揭露朝臣的苟且偷安,则此后的通信完全不成问题。朱氏的解释是自相矛盾的。作者感慨的是友人贬所遥远,唯恐书信难达,从一个侧面来加重表现离别的不忍。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这两句把上文抒写的别情提升到忧怀国事的精神高度。“目尽青天”是写所望空间范围之阔大,“怀今古”是写所想时间范围之悠久。作者的意思是说:我放眼寰宇,驰心古今,在这巨大的时空里,爱国志士遭受贬谪是经常发生的;我的惜别之情正是产生于千古英雄多恨事这一高点上,而不是仅仅出于好朋友的私交上。“儿曹恩怨相尔汝”化用韩愈《听颖师弹琴》的诗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原意是以青年夫妻亲昵交谈、互诉恩怨的语声来状写琴声的轻微、缠绵,这里是用其“私交”之意,前面加一“肯”字构成反诘语气,表示否定之意。这两句是全词的关键句,闪光句,它与上片所写的忧怀国事相呼应,又把下片所写的离情别绪提高为英雄志士之间的相互惋惜,从而唱出慷慨悲壮的音调。

词的结韵“举大白,听金缕”,大白,酒杯的名称;金缕,即《金缕曲》,是《贺新郎》词牌的别名,也就是作者所写的这首《贺新郎》,可见这首词是饯别宴会上的即兴之作,写出之后即席唱给胡铨听。全词以劝胡铨饮美酒、听壮曲作结,是为壮其行色,鼓其斗志,英雄诀别,自是不同凡响。仔细体会,词的这种结法,还有一种抗争意识蕴于其中。高宗、秦桧一伙本想用远贬之伎俩打击胡铨,在精神和肉体上折磨他,使他心情郁郁,甚至痛哭流涕。而作者却让胡铨举杯畅饮、开怀听歌,以乐观的心态走上远途,这明显是在与统治者“较劲”,表现出作者不屈的斗志,开阔的襟怀。

在艺术上,这首词突破了双调词先景物后人事的常见结构,先写国势艰危,后写送别之情,由此深化了爱国志士反遭贬谪的愤慨之情。词中五处使用问句,加强了感情表达的力度。又兼使用以美景反衬悲情的手法,遂使全篇感情深沉激越,顿挫淋漓,完美地塑造出一个爱国志士睿智深思、昂首呐喊的艺术形象。

作者韩成武系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韩梦泽系河北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①②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69页。

③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③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3页。

猜你喜欢
南浦
南浦河守边记
生查子·自题
南浦,朝鲜的军事要地
春日相思
五律·春怀
踏莎行
王汇泉
玉楼春
究竟爱不爱
古代送别诗词中的“长亭”和“南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