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天上西藏”之七

2008-09-05 01:15探索·发现
走近科学 2008年9期
关键词:登山队登顶珠峰

探索·发现

1.珠穆朗玛峰是西藏最高的山峰,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山峰。千百年来,它沐浴着美丽动人的神话和传说,屹立在地球的最高点,吸引着众多高山探险家前来挑战。

1921年,人类首次开始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第一支英国珠峰探险队,在队长赫瓦特·布瑞的带领下,从中国西藏一侧对登顶路线进行了侦察。他们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才勉强登到了海拔7007米珠峰北坳的稍下方,这次的登山宣告失败了。

1922年,由英国陆军少将布鲁斯率领的13人英国登山队从尼泊尔进入中国西藏,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北麓建立了营地,这一次,英国人登上的高度是8321米,没有登顶。

1924年,第三支英国登山队由9人组成,队长是诺顿。英国人民对这次攀登珠峰寄予了厚望,给予了很多赞助。

登山队员在7800米的高度开始不间断吸氧,诺顿队长登到了8572米的高度,没有登顶。著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却在这次登山中永远长眠在珠峰。

1924年这次攀登珠峰的失败,使英国登山队元气大伤。虽然在此后的近30年里,各国登山队都对珠峰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却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1953年,英国人再一次组织了珠峰登山队。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中的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从9号营地整整走了6个小时,沿着珠穆朗玛峰的南麓登上了顶峰。在山顶上丹增展开了英国和尼泊尔两国的国旗,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地球之颠(图1)。

(1)最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丹增和希拉里

这次的壮举令全世界为之欢呼。

2.我国健儿攀登珠峰的愿望始于1958年,当时前苏联登山队提议和中国登山队联合起来攀登珠穆朗玛峰,两队在一起还进行了适应性训练……

1958年8月下旬,在珠峰脚下,中苏登山队对攀登珠峰的北线进行了18天的侦察,但是苏联队后来宣布退出。

周恩来总理当即表示,中国人一定要自己登上珠峰,并拨款70万美金用于购买登山设备。

1960年3月,带着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的雄心壮志,中国登山队开始向珠峰进发,在没有任何先期经验的情况下,一拨一拨的突击队向峰顶冲击,要将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

在前三次突击队都失败以后,由王富洲等人组成的最后一支突击队对珠峰发起了最后的冲击。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5分,中国登山队在人类高山探险史上首次打通从珠峰东北脊登顶的道路,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在氧气用光、没有食品的情况下,登上了地球之颠(图2)。

(2)首次登上地球之巅的三位中国人(左:王富洲;中:贡布;右:屈银华)

由于登顶是在夜间,当时三人没有留下可供证明的有周围参照物的照片,因此这次的登顶不被国际登山组织所承认。

但三人的壮举,仍然被祖国人民视为英雄的行为。

1975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再次登上了珠峰山顶,这一次,登顶的队员有9人,其中包括了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中国女性潘多。

在这次的登顶中,中国队在珠峰第二台阶架设的金属梯被后来的各国登山者称为中国梯,一直延用至今(图3)。

(3)“中国梯”架设在通往珠峰的第二台阶上延用至今

3.2003年4月,中央电视台一行83人的电视直播队伍随中国登山队来到珠峰脚下的大本营,开始对攀登珠峰进行全程直播。按惯例,如此大型的登珠峰的电视直播,需要2年的准备时间……

但是,为了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这一次的直播准备工作仅用了半年的时间。

那一年的春天,刚好是“非典”在全国很多地区肆虐的时候,如果能让中国的许多百姓看到中国人再次登上珠峰的情景,将唤起人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自从1992年珠峰开始了商业登山活动以来,越来越多的职业登山家和探险家,以及登山爱好者加入了攀登这座世界最高峰的行列,随着登山技术和装备的发展,从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间,就有1260人登上了顶峰,是前70年的3倍多。

2003年这次的攀登珠峰行为,队员们不仅要登上山顶,还肩负着直播任务(图4)。

(4)肩负着直播任务的登山队员一步一步走向最高处

担任这次高山摄影任务的登山队员,全部来自西藏登山队和西藏登山学校,他们在中央电视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会了使用摄像机和微波传送设备。

自1922年,英国登山队中7位夏尔巴人因雪崩而丧生,就不断有登山的勇士长眠在珠峰上,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住登山者迈向天空的脚步——人往高处走,就是为了战胜自己。

2003年5月11日,中国登山队再一次登上了珠峰,当电视画面清晰地传出他们登顶的情形时,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都激动不已(图5)。

(5)直播人员的辛勤工作终于传出了清晰的电视画面

当队员们在山顶上展开五星红旗向祖国人民祝福的时候,很多守候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流下了热泪,在“非典”肆虐的时期,这样的一个举动让中国人知道,我们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图6)。

(6)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最高峰

4.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西藏,与登山家不同,这些来西藏的人们不是为了登山,他们从远方来到这里,寻求心中曾经有过的远方。

龙安志,美国人,政治经济学家,1992年进入西藏旅游,从此有了西藏情结(图7)。

(7)有着深厚西藏情结的美国人龙安志

龙安志:那时候我是来旅游的,当时我没想会回到西藏,而且想在西藏住下来。我来的时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这个地方的开阔自然。

2006年在拉萨的八廓街,这个美国人投资修建了一个小宾馆,从设计到装修都是请的藏族工匠来完成……

在这个小小的取名为“香巴拉之屋”的建筑里,龙安志力求能体现藏族建筑最传统的精华,他要把这些精华展示给来拉萨旅游的人。

龙安志:希望他们从北京从上海到这个地方来休息,感受西藏的文化,能够把自己调整过来;再回到那个繁荣的、紧张的生活去,而且将带有一点点的西藏、或者说藏佛的那种精神回去,融入他们的生活,平衡一下。

翟大辉,甘肃人,在上海做金融证券,2003年带着新娘来拉萨度假,从此决定在拉萨居住。他云游在西藏的山山水水之间,享受着这里的阳光(图8)。

(8)翟大辉尽情享受着西藏的山山水水

翟大辉:当时刚好是我结婚,婚假加起来待了两个月,自己开车上来,从那以后基本每年都来。

我觉得拉萨更有那种生活的味道。我有时候跟别人开玩笑,拉萨可能比上海还国际化,你在酒吧,在街上,处处能碰到来自各种地区的人,游客也好,来工作的也好,探险的也好,带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是一种很多元性的所在地。

西藏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一切都是可能的,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那种生活的感受对你也会有影响,比如说,你每一天都很高兴,见到的人都对你笑,你会感觉太阳很好,阳光很好。

于彤,一个北京女孩,自幼喜欢画画,高中毕业后来到拉萨,在这里认识了很多逗留在此的“藏漂”,于是也成了藏漂一族。

现在,于彤为一家青年旅馆画装饰画,每天她都会在拉萨城的各个角落静静地写生,她画八廓街、画寺庙、画拉萨的大街小巷和人群(图9)。

(9)喜欢画画的于彤成了“藏漂”一族

于彤:在拉萨的人,做音乐的也好,写东西的也好,画画的也好,这只是一个形式,重要的是,人本身在这儿感受到一些影响之后,会通过你擅长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在拉萨,你看街上,都很鲜艳,天空特别蓝,白白的房子,黑色的窗户,厚厚的那种,感觉特手工的那种,很纯朴的东西。

那些特别纯朴的藏民,与你虽然没有语言的交流,但是他们身上特纯朴的那种东西,经常让自己在那儿感动而哭得稀里哗啦。

蒋勇,宁夏人,2000年因为内心的需求来到拉萨,一直至今。

蒋勇:那是2000年的秋天,我到布达拉对面的药王山上,看到山脚下的杨树一片金黄,那片金黄在蓝天的衬托下非常耀眼。城市的喧哗全部消失了,只听见树的低语声,像歌唱一样,我说,真舒服,然后就这样走了进去。

我如果离开西藏时间长了,仅仅两三个月,我就开始思念这里的人和物,就是我熟悉的朋友们,熟悉的生活方式和我熟悉的能够用眼睛触摸的东西。

蒋勇在拉萨生活的时间足以让他成为一个老拉萨人,每天走在八廓街的人流中,空气里飘荡着藏香的味道,这一切他那么地熟悉,使他每天的生活和缓而平静。

2003年,蒋勇与拉萨10余位画家在八廓街东北角的二层小楼上成立了更堆群培画廊,这里成为他们工作和娱乐的地方,很多外来的同行也到这儿举办讲座和交流,收藏家们也将目光投在了这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西藏画家身上(图10)。

(10)图组:(10-1)蒋勇已在拉萨生活多年(10-2)蒋勇和朋友们在拉萨八廓街所建的画廊

蒋勇:拉萨的生活对我来说,能实现很多概念中的东西,而且一一对位。它给你带来了一些细节的东西,就像你来到一片草原之后,你不但看到了蓝天和草地,躺下之后,还发现听到了小鸟的鸣叫声,闻到了花香。

每天清晨,龙安志在他居住的屋顶上煨桑,祈祷神灵的保佑,然后才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龙安志:在2002年,我有一天跟艾敬,一个很有名的歌手、我的朋友聊香格里拉在哪里。艾敬说:其实中国还有很多地方你不知道,香格里拉,除了这些大城市以外,香格里拉,西部啊、云南啊、西藏啊,你决定这样去做了吗?

香格里拉在藏语里叫香巴拉,传说是西藏的一处人间净土,源起于12世纪的《时轮经》,六世班禅大师也曾写出《香巴拉王国指南》。在那里,有雪山、草地、峡谷、森林、湖泊、金矿和纯净的空气,是人类一切美好理想的归宿。

几年来,龙安志在西藏和青海云南的藏区寻找香巴拉,虽然路途艰辛而遥远,但是他却有了飞翔的感觉。

龙安志:我觉得中国西部,很多少数民族的地方,不止是藏族,还有回族,纳西族、傣族……他们的文化还是保留得非常好的。我想找的香巴拉,这里就是。

几年来,龙安志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香巴拉,最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香巴拉是什么,香巴拉是一个和平的,对佛教来说的净土,如果你有道德精神的基础,再有物质,那就是真正的香巴拉(图11)。

(11)龙安志寻找到了心中的香巴拉

龙安志:所以我就到拉萨来,但是当时没想到,拍香格里拉会改变我整个的生活。

蒋勇:我上大学的时候,去了一趟甘南,车上有一帮藏族人,他们一边喝着青稞酒,路很颠,他们被颠得使劲抖,颠得越厉害,笑得越厉害,我觉得从他们的笑声里,我感到一种单纯,而且歌声,特别放开地唱歌。

龙安志:藏族是很开放的一个民族,其实有一些地方比汉族还开放,比如说,我在拉萨,朋友经常请我到他们家去喝酥油茶,没有人问你能不能喝酥油茶,你就到我的家里来,你肯定能喝,而且手抓肉你就吃啦。但是我在北京,我在中国,从1981年,很多人在北京还问我,你能不能用筷子吃饭?我说我在中国20多年,我不能用筷子我早饿死了。

几年来,龙安志、翟大辉、于彤等一直在西藏寻找香巴拉,他们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从格尔木到拉萨,一条全长1142公里的铁路线,穿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接通了世界的第三极。这是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是人类历史上建造的最艰难、最富英雄气概的铁路。远道而来的机车伴随着雄厚的汽笛声,从雪域高原呼啸而过,它飞驰于雪山、草地、森林和湖泊之间,把更多的人带入这片香巴拉(图12)。

(12)青藏铁路——披展在青藏高原上的钢铁哈达

这是一条钢铁的哈达,满载着希望和梦想,披展在青藏高原之上。

猜你喜欢
登山队登顶珠峰
咦?珠峰“身高”在变?
寻找珠峰的“脚”
尼泊尔向导26次登顶珠峰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5G登顶
视界
一支登山队的覆没
珠峰八大争议焦点
华耐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凯旋盛典在京举办
成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