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在美国

2008-10-06 07:19孙太一
中学生天地(B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教授教室考试

听说我想拍张考试时候的照片,教授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笑了。

听说今天考试,我早早地来到考场,把笔、尺、草稿纸等准备妥当,只等教授来发考卷。教授准时来到,却出乎我意料地说:“考试之前,我先介绍一些与这次考试有关的知识,大家可以记下来等会用。”于是大家都开始认真听并逐字逐句记录下知识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授讲完所有知识点之后,笑着告诉大家:“考试结束了,大家可以回家了,别忘了把今天学的东西好好温习一下。”这样的“考试”发生在美国。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中国的学生们总是对无数的考试、测验耿耿于怀,很多年轻的学子习惯了泡在题海当中以适应“持久战”。在美国,学生们可就幸运多了。他们的考试形式多样,设计新颖且富有创造力。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会畏惧考试,甚至会觉得考试是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我在美国经历的一次高中物理考试给我印象特深。我们的课程是关于生活当中的物理与应用,而考试则是一场比赛。学生们被分成几组,每个小组都分到了等量的材料(包括线、布、羽毛以及其他零碎的小玩意儿)。考试的目标是让小组成员配合,制作出一个降落伞。当把降落伞从同一高度放下的时候,它必须落在指定范围内,下降速度最缓慢的获胜。同学们在这场热闹的“考试”中互相启发,有说有笑,还不时有人爬上桌子放下降落伞做试验。最终的成绩是由小组成员相互评比产生的,而老师做的仅仅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同时按照小组名次乘上一定的系数。这样,如果一位同学有好点子并且很活跃,哪怕是在一个名次靠后的小组,也会有很高的分数。不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当中,而且激发了大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这种用个体之间的合作取代个体之间的竞争的考试模式在美国十分常见。我曾经修过一门叫Leadership Studies(领导学)的课,这门课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理所当然,考试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学生被分成两组,要求在一个大教室里设计出最高且最有创意的多米诺骨牌。记分的方式包括骨牌中断的次数、高度还有其他诸如美观度和创新度。不仅仅是小组的成员相互打分,连对手所打的分数都会被计算在内。每个小组总会由各种各样不同性格、能力的人组成。任务被小组接受之后,每个人的特点很快就展现出来:有些人小心翼翼但搭牌的速度太慢,而另外一些人速度很快却容易不小心碰倒一大片骨牌从而前功尽弃;有些人点子很多创意新颖但不太会表达沟通,而另外一些人虽然没什么思想却很有组织能力,让所有的人各尽其职。这样的考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微型社会。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考试都是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很多学科的考试,学生还得坐在考场里回答问题。不过,即使是回答问题式的考试,也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考试注重的并不是学生的记忆能力,所以很少有中国式的填空之类的题型。而工具的运用则是美国考试的一大特色。曾经有一门课是关于恐怖主义的,考试时老师给大家10个题目,让我们选其中一题写篇文章。我们几个带笔记本电脑的同学被允许直接用电脑作答,而另一些同学甚至被允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后作答。我想这样的安排也有它的道理,现实社会并不会像中国式考场那样信息完全封闭,要求大家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也是一种能力。一个21世纪的人绝对不可能回避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和资源。中国的考试还没有将这种能力纳入考察范围,而在美国考试中它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既然允许查找资料,美国考试所给的时间也就相对宽松。在中国,学生也许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因为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卷。很多美国的考试,老师几乎都不加以时间限制。上面说的恐怖主义课程的考试,老师会一个下午坐在教室里,直到所有的学生都完成答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次早上8点开始的数学考试。当我下午1点再次经过那个教室的时候,还有一位同学在答题。你也许不相信,但她确实已经去食堂吃过午饭了。

如此宽松的考试环境可能会令你感到不解:美国人如何做到考试监督和防止作弊呢?首先,美国社会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诚信,很多主持考试的老师只是到场发下考卷,然后就回自己办公室了。学生答完题之后自己去老师那里交卷,而考场秩序照样井然有序。其次,这也和美国人对考试的重视程度有关。在美国,考试仅仅是一个考察学生学习程度的工具,像中国一次考试也许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比如高考)。美国的升学考试也有全国统一的,但绝大多数都可以考很多次,而且除了考试成绩之外,美国人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你的社会实践能力突出,完全可以使相对较低的考试成绩变得无足轻重。既然考试成绩并非如此重要,作弊的诱惑也就变得很小了。

美国学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偷袭”。他们经常手捧一叠考卷走进教室:“今天考试,想考的同学留下,不想考的可以回家休息。”原来,这种偷袭考试是选择性的,每个学期学生有两到三次机会可以不参加考试或者不计成绩。因此没有人会为了一场考试战战兢兢,挑灯夜战。事实上很多同学也许前一天晚上狂欢到凌晨,第二天照样来考试。正如一位同学说的:“考得不好我就不算这次成绩嘛!”

考试的最高境界大概是“不考而胜”。期末考前一天,物理老师告诉大家:“根据我的统计,全班同学本学期都在A-以上,因此我准备不进行大考了。”这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有一门微积分课,我在考试前来到教授办公室商讨:“根据最终成绩的计算公式,我只需要在大考中获得51分就可以获得A了,而我在本学期所有考试都在90分以上,我能否免考直接得A呢?”教授看了我的平时成绩,思考片刻后欣然同意了。既然整个学期都表现优异,一次大考又能改变多少呢?当然教授对我也有要求,比如考试的时间和本该用来复习的时间都要用来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

美国的考试方式让考试真正地起到了衡量一个人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因为大家通常是在没有压力甚至是欢快的氛围中进行考试的。如果中国也能尝试上面提到的一些考试方法,我们也许不仅能够“减负”,而且能学到更多更实际的东西。

作者简介:孙太一,高一时作为浙江省第一个AFS(美国战地服务团)交流学生赴美学习,仅用一年时间就拿到了美国的高中毕业证书,被瑞普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免考录取,现为该校大三学生。

猜你喜欢
教授教室考试
“313”教室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