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变化

2008-10-16 09:09曹保顺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18期
关键词:冯谖孟尝君孟子

曹保顺

在社会生活中,“先生”是广为应用的称谓语。我们读报纸,看电视,浏览广告,收阅书信等几乎不能不与“先生”的字眼打交道。

“先生”作为泛称,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男士,有时也指女士。在某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先生”也指具体一些的其它的意义。它可以是对知识分子的称呼,例如学生给老师写信称某某先生。也可以是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如女子向他人介绍自己的配偶说:“这是我先生。”人问某女子说:“你先生是哪位?”在某种方言中,它还特指医生。

然而现今先生的称呼与古代最初的称呼却相距甚远。

先生最初的涵义,据有关的文献资料,它指最先出生的孩子,即现在俗语所说的“头生”或“老大”。《诗经·大雅·生民》:“先生如达。”达的意思指滑利顺畅。据说周的始祖母姜原踩了熊的脚印,怀上了一个孩子,分娩时,虽是头生,但生产却很顺利,所生的孩子就是后来史书中屡屡记载的周人祖先——后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先生”的意义有了发展。《论语·为政》的第八章,孔子学生子夏请教孝道,孔子说:最重要的敬孝是由心理情感所支使而表现出和颜悦色,至于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效劳);有酒食,先生馔(吃喝)”;这只是基本的表现。既是孝的表现,在这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先生”自然是兄与父,前面的“弟子”也应该指弟与子。“先生”指兄长、父亲,客观上显示年长的性质,很显然,“先生”在孔子时代已拥有了年长者的指称义。

到了《孟子》中,这种意义就更为明显了。《孟子·告子下》中说孟子在石丘这地方遇到一将往楚国的老者,且这老者是有学识德业的人,孟子问了一句“先生将何之?”这里的“先生”便是对有学问和德望的长者的敬称了。

在战国时期,“先生”就可用来称呼老师了。大抵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礼记·曲礼上》里讲到与老师相随的礼节说“从于先生”,便说不可超越老师同别人交言谈话。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所谓教学的先生,即老师。

在老师基础上进一步泛化,便是一种敬称的形式。战国时齐孟尝君有位食客,名叫冯谖,孟尝君问他有何种能耐,回答说:“客无能。”孟尝君虽收留他,但未予重视。后派人到薛地收债,冯谖愿往,孟尝君顿时刮目相看,语气称谓大不如从前,请罪道歉说:“开罪先生。”又说,“先生不羞”(不感受辱),有意到薛地收债吗?这种“先生”便是广义的尊称了。

“先生”指称丈夫,这一用法也由来已久。西汉刘向著有《烈女传》,其中,《楚于陵妻》一则里写有这样一句话:“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这是女性对其男性配偶说,那么这里的“先生”就是指的丈夫。

从“先生”的发展来源来看,它一直就带有尊敬的色彩,主要适用于男性,也可延伸用于女性,如鲁迅称许广平为“先生”。但时间发展到近代,有些地方又称妓女为“先生”,称还没有卖身接客的妓女为“小先生”,这就让人弄不懂了。

猜你喜欢
冯谖孟尝君孟子
冯谖为孟尝君“买仁义”
谭拾子调停政坛恩怨
孟尝君识人用人高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