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远去了的荣耀与梦想的故事

2008-10-30 10:41冯天磊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秦穆公晋文公秦军

冯天磊

第三回

拔钉楔烛之武退秦师

排众议晋文公归绛都

月明星稀。

汜水之南的秦军驻地,十里连营,灯火通明。

公元前630年9月,秦晋二侯并二十万大军抵郑,翌日围城。

今夜,却是秦晋联军围城的第二个夜晚。

夜风吹过,卷起军帐的帷布。帐内手捧竹简的老者端坐,正是秦军统帅秦穆公。与晋文公的慈眉善目不同,同为“春秋五霸”的秦穆公,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穆公幼时便显露出非凡的才华,更兼其贵胄之后的特殊身份,因此,举止之间,隐然有一种睥睨天下的王者气概。但是,秦穆公更多是靠其军事才华闻名遐迩。秦师素有“貔虎之师”之誉,这与穆公的严谨治军有很大关系。据传,穆公有一套极臻完善的赏罚制度,因此,将士们才会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势如貔虎。

此时的穆公,坐在案边,虽气宇不改,面色却略显憔悴—连续几日的行军,更兼忽遇暴雨,道路泥泞,使秦军上下士气低落,若非此次围郑,秦晋联军在人数上有绝对优势,穆公绝不敢贸然率军远征。

穆公放下竹简,踱出营帐,仰望夜空之中,明月高悬,心中却蓦地升起不祥的感觉,穆公长叹一声—这种感觉,自决定出征之日,便已在他心头盘绕。

然而,穆公绝不会料到,就在此时,高耸的郑国城墙上,风烛残年的老人正以绳缒城而出,为的,只是少时的一个梦想。

一个时辰以后,当秦穆公巡视完营寨回帐,正欲休息之时,一小校来报:“故人烛之武来访。”穆公微诧,旋又道:“快,快请入帐中。”

—许久以前,曾有人将大隐于市的郑国隐士烛之武荐于穆公,穆公亦曾私下派人赍金银请烛之武出山,却被烛之武婉拒。拒绝的理由,不得而知,或许,烛之武不愿成为一个一心逐鹿中原的霸者的辅弼,毕竟,他的梦想只是息兵止武。

进帐的烛之武一脸风尘,揖道:“郑国使者烛之武拜见君侯。”

穆公闻言,笑道:“先生说笑了,先生隐居不仕,何时成了郑国使者。”

烛之武肃容道:“臣并没有说笑。臣已受大郑君侯之聘,今日夜访,乃是我首次任务,务要请君侯退兵。”

“这……”穆公的确难以相信。当年他曾三次派人携其亲笔书信拜访,都无功而返。那时,烛之武回信明志,表示不愿再出仕为官。

“烛之武今日虽为郑使,然若只是虑及郑国利益,绝不敢贸然来访,之武亦为君侯虑也。”

“愿闻其详。”面对这位传闻中胸怀韬略的隐士,穆公表现得异常谦卑。

“臣以为,若亡郑有益于秦,则不敢以之烦君侯。然秦郑两国,领土并不相连,若亡郑,则郑为晋国属地,而秦无所得也。君侯又何必拼秦国儿郎性命,为晋侯开疆扩土。晋,虎狼也。今日能向东侵郑,难保他日不向西攻秦。君侯尚记否,昔日您曾有恩于晋侯,晋侯许君隹、瑕二地以为报答。可是,晋侯早上刚渡黄河归国,晚上便筑防御,哪有报答之意。之武窃以为君侯助晋攻郑,实是损秦利晋,这又是何苦?”

“唔……”穆公沉吟不语。此次出征,在国内便引起许多朝中重臣反对,穆公顾及到秦晋联盟,才勉强发兵,今日闻烛之武一番话,不禁心中踌躇。

烛之武又道:“昔日,我曾向君侯明志,不再出仕为官,君侯定然感到奇怪,如今我却为何违背诺言,应郑王之请出山。”

穆公笑道:“孤也正疑虑,想必先生必有道理。”

“我年少之时,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息兵止武,解民倒悬。虽隐居多年,这个梦想却一直萦绕心头,此次晋侯攻郑,为的是报当年受辱之仇。大郑城破之日,人民必遭劫难,我不忍见百姓受戮,才违诺出山。君侯以为,我这样做,有没有错?”

穆公闻言忽大笑道:“先生何错之有……好!就凭先生这句话,孤不仅要退兵,还要派人助郑守城。”

烛之武闻言,仆地跪道:“若如此,之武替郑国百姓感谢大王恩德!”

秦伯忙扶起:“先生不必言谢,因为孤与先生一样,亦有一个解民倒悬的梦想!”

烛之武抬头,清澈的眼神与穆公相对。

那个月夜的帐中,两个韶华已逝的老人眼中,竟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翌晨,函陵,晋军军帐中的晋文公愁眉紧锁。

此次秦穆公的倒戈相向,对晋军士气影响极大,熟谙兵法的文公深知,这支未尝败绩的常胜之师,一旦遭挫,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帐下大夫狐偃进谏道:“秦伯虽违约退兵,然我尚有雄兵十万,破郑足矣,恳请大王马上下令攻城……”

“不可!若无秦伯,便无重耳今日。”文公思忖良久,告部下,“攻,则不仁,又失盟,不智。宜退兵。”

十万晋军,匆匆离去,而乱世却远没有结束,但终有一天会结束。正如在此之前或之后,这片土地之上上演的治或者乱的时代,终究只会成为历史的尘埃。当尘埃落定,也许你会听到那关于梦想与荣耀的吟唱:

我不知道

我是否该憎你,

自你出现,

便有了血,有了杀伐。

我不知道,

我是否该爱你,

自你出现,

便有了光,有了和平……

(指导教师蒋 平)

猜你喜欢
秦穆公晋文公秦军
“足下”的由来
爱马说
“足下”一词的由来
秦军文:“再苦再累也不退休”
厨师辩冤
五鹿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