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记叙文的语言特色

2008-11-04 04:50
关键词:阿长山海经词句

王 敏 英 青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不同内容的记叙文,其语言特色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好的记叙文的一大功底。你要了解记叙文文中的信息,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就不能不用心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语言的内涵与特色。

一、品读精彩片段

苏东坡有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并深思,是品味语言的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对经典记叙文,尤其是文中的精彩片段,通过反复诵读,细心揣摩,自然就能读出记叙文语言的特色来。例如《背影》中描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那一段,就是文章最精彩、最感人的核心段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你想,“我”已二十岁了,“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而父亲却还把“我”当成没长大,没出过远门的孩子一样对待,这里面是不是表现了父亲至深的爱子之情呢?父亲说的话和“本来”“不肯”“只好”等词句,都是十分平常、朴实的话语,而透过这些朴实的语言,你是否感知这正是父亲爱子情真的表现呢?还有,对父亲穿过铁道时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描写,尤其是“攀”“缩”“倾”爬月台的动作描写,以及买回橘子后故作轻松的心态和临走前对“我”的嘱咐:“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你读了是不是感同身受,体味到了朴实的描述中饱含着真挚的感情这一语言特色呢?

其实,好的记叙文大多有描写精彩的文段或是细节,如《台阶》里“父亲洗脚”“父亲踩黄泥”等细节的描写,其叙事手法都是将浓厚的情感蕴含在朴实的词句中,只有用心品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动情之处。

二、品读关键语句

许多记叙文都有一两句或者牵动全篇的话,或者是照亮全文的点睛之笔,其意蕴丰富、给人以思想震撼。要品味文章的语言内涵与特色,就必须抓住关键语句。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阿长终于给鲁迅买来了梦寐以求的有着绘图的《山海经》后,有这样一句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语:“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是照亮全文、彻底扭转作者对阿长印象“不佳”的点睛之笔,突现了阿长最可贵的品格:心地善良,为人热心。你想,买《山海经》的事,“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而“并非学者”的阿长,尽管“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却“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并利用一年难得的四五天假期,不知跑了多少路,打听了多少书店,才“能够做成功”;至使作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又惊又喜,“发生新的敬意了”!仔细品读这一关键语句,再联系上下文来看,你会发现,文章的语言虽质朴无华,却满含深情,由衷地表达了鲁迅对阿长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真挚的感激、尊敬和怀念。另外,还可以通过品读记叙文中那些运用了修辞方法或者描写生动、含义隽永的词句,结合具体的语境去领悟语言的内涵与魅力,揣摩语言的特色。

自然,记叙文的语言并不都是一定要质朴平实的,如我们要写一篇“记学校秋运会”的文章,其语言就可以欢快热烈些。总之,要把握一篇记叙文的语言内涵与特色,最好是顾及全篇,细细玩味,方能品出其中深意,从而得到更多的东西。

猜你喜欢
阿长山海经词句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阿长与沙县小吃
山海经夫诸
阿长买《山海经》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山海经》中的奇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