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贤山织女洞

2008-12-01 11:22张从军
走向世界 2008年20期
关键词:牛郎织女牛郎织女

张从军

大贤山织女洞位于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山腰,洞悬在半山悬崖上,后人在洞口补加了砖石房顶和券门,将天然洞口改装成了一座庙宇的样子。于是,织女洞遂成为当地重要的民间信仰崇拜场所,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们前未烧香许愿,乞求安康。因为有了织女洞,所以,和牛郎织女故事相关联的一些环境地名也围绕着大贤山不断丰富起来:山脚下的河流被称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银河,隔河相望的村落被认定为牛郎的家乡,织女洞南侧的泉水被命名为“天孙泉”等等。大贤山一时成为牛郎织女故事的核心区。沂源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北方牛郎织女传说的中心。

古老的织女洞

织女传说由来已久。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织女的形象就被载于《诗经》之中,后来随着民间的口头传述和文人墨客的加工润色,银河两侧的两组星星就被人们认可为“织女”和“牵牛”,两颗星星还因此而相亲相爱,最终结成眷属,下凡人间,给民间百姓带来了说不尽的美好理想和向往。但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到底起源何处,曾经在江南江北引起过一些争议。

最早的织女画像出自山东和河南两地。在济南市长清区东汉早期的孝堂山石祠堂画像中,织女坐在织机上纺织,牵牛星则以三星取代,而河南南阳的织女则仅仅以一个坐地女性的形象象征了织女星的女性性质。孝堂山的织女不但是一个纺织姑娘,而且还被划归到太阳和南斗的星系之中,而牵牛星则和月亮、北斗为伍。按照常规,织女是女性,月亮代表阴性,织女星应该属于月亮的范畴。这种颠倒阴阳的处理方式,既可能是画像作者的错位,也可能是有意所为,那就是让女性的织女贴近阳性的太阳,以密切阴阳的和合。此外,在庞大的星宿世界里,单单挑选出牵牛和织女二星与太阳、月亮以及南斗、北斗并列,并分属阴阳两大阵营,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是阴阳相隔的。这可能就是牵牛织女在天庭婚配以及天河相隔的故事原型。

从东汉初年直到南宋年间,1000多年来,牛郎织女的图像销声匿迹,无处可寻。直到一个道人来到了沂源的燕崖山乡,在山环水抱的大贤山发现了久已隐藏的织女洞,并在此建立了修炼场所后,织女洞才为世人广泛知晓。在织女洞一侧的金代墓塔上,镌刻着一通“先师铭”,铭文称道人张道通游方到此,因“大贤织女岩洞”及其周边“山清水秀而乐居焉”,遂率领徒众烧炉炼丹,普济四方,直到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仙化于此。这是十分明确地最早记载织女洞的石刻资料。而大贤山顶玉皇庙中的碑刻,则更将织女洞的由来追溯到了唐代。

织女洞为天然石洞,分上下两层,宛如小姐的绣楼。洞内有织女和王母娘娘的塑像,二层楼上还面对沂河开了一面窗户,据说是为了方便织女凭窗遥望沂河对岸的牛郎。织女洞内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的石碑,表明了该洞民间崇拜历史的久远。织女洞南侧山腰的“天孙泉”,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眼泪造成的。王母娘娘因为怜悯织女被拘禁在织女洞而心酸落泪,泪珠滴落在山石上,形成了山泉。这个版本和王母娘娘狠心划出天河阻断牛郎织女的的恩爱家庭不一样,织女的不幸和王母娘娘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无论是宋代的碑刻,还是金代的塔铭,织女洞至少拥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正是因为织女洞的古老,所以大贤山才成为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圣地,成为探寻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源头的重要场所。

附会的牛郎家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是天生的一对,在上天是星宿,下凡来做夫妻。但是沂源的牛郎织女和各地有所不同,这里是先有织女,后有牛郎,先有织女洞后有牛郎官庄。织女隐居大贤山的时候,牛郎还不知道在哪里放牛种地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明代一位文人在一首游览诗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当地传说织女洞中常常有机杼之声,所以一座天然的山洞就和织女挂上了钩。实际上,织女洞被推为唐代宋代,很可能与古代山东地区发达的纺织业有关,人们重视和崇拜织女,也可能因为纺织女性在推动地方农业经济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山东是古代重要的丝绸纺织中心,不但司马迁称说山东“千里桑麻”,人民多穿着漂亮的丝绸布帛,而且西汉的皇妃班婕妤,也在一首诗歌中,赞美山东地区出产的丝绸“皎洁如爽雪,”“团团似明月。”由此可知,织女传说所以在沂源地区历史悠久,应与当地传统的纺织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借助织女洞来纪念织女,实际上也是对纺织女性功绩的肯定和赞美。

比较织女的贡献,牛郎虽然也是农村经济生活的重要成员,但其定居织女身边却是又晚了几个世纪的事情。

牛郎的村庄名牛郎官庄,和织女洞隔河相望。庄里原来有一座牛郎庙,牛郎庙始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庙内原有牛郎及其儿女和老牛的塑像与壁画,后和其他庙宇一起倾听。目前散乱在庙宇遗址上的数块碑刻和建筑遗址,继续向人们诉说着牛郎的故事,只是这些碑刻所记载的都是明清及民国时代的事情,和唐宋时期的织女记载相比,年轻了许多。

让牛郎入赘织女家,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另一个版本。这是因为织女来自天庭,她或者是玉皇大帝的孙女,或者是王母娘娘的外孙,总之她是天上的仙女,天上的五彩云都是她的手笔,是她为人间百姓纺织了色彩斑斓的云霞。她的居住环境和家庭背景,处处透视着高贵,所以,让一个放牛娃娶天仙做媳妇,并不门当户对。因此,牛郎和织女的婚配一开始注定要经历磨难,穷小子配天仙的好事必须要狠狠地被挫折一下,所以牛郎织女的结局是让牛郎在短暂的享乐和幸福之后,只能一个人带着一对儿女,和织女隔河相望,只能七夕相会,而且一年之中只能相会一个晚上。

这种高攀的婚姻,造就了牛郎入赘织女家族的无限痛苦,这也可能就是牛郎为何在数百年后才来到大贤山和织女艳遇的根由。但牛郎织女的婚姻结合,除了穷小子一厢情愿的高攀因素外,也以牛郎的勤劳善良和织女贤惠的品质树立了典型的男耕女织形象,树立了模范的农村生活模式,同时,牛郎织女所生育的一对儿女,也树立了标准的农村家庭结构:四口之家,儿女双全。这也正是中国农村小家庭梦寐以求的小康之家,是中国农民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理想。牛郎虽然晚于织女来到大贤山,但他却为这里增添了人间的香火气息,让一个放牛娃的牛棚发展成就了一座小村庄,让一些孙姓村民自豪地和牛郎续上了家谱,成为牛郎的后裔。

传说的落脚地

传说是民间的口头文学,这种传播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其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以至于让寻根探源的人们头痛挠心:究竟何处是源头?无奈的人们只好按照传播的密集程度推断和确认其传播区域,并根据故事的演化而推断核心传播区。但是大贤山织女洞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遗迹,则以文物的形式将牛郎织女传说物化到民间,为传说源头的追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佐证。

一般情况下,传说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地点被指定或刻画到碑刻之上,是一种共识的表现,说明这种传说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有着广泛的影响了,所以人们才可能对照故事的内容在自己居住的周边地区安排传说人物的生活场所,并以镌刻在石碑或其他石建筑物的形式,记录在案,让传说人物或故事得以长久保留,以增强传说的可信度和亲近感。这种方式,不但让无形的传说有了有形的载体,而且还因为不同时代的记录,给后人以不同时代的历史认知。

按照金代塔铭所述,道人张道通所以要在大贤山落脚,并终老于此,是因为这里的风光好,这仅仅是理由之一,实际上,张道通将大贤山作为自己的传教和修炼地,更看重的是这里早已是当地重要的民间信仰中心,有着广泛的信徒大众和坚实的信仰基础。所以,他才有条件借水行舟,很快地在织女洞旁站稳脚跟,炼丹传教,影响四方。张道通的成就和迎仙观的发达实际上是沾了织女的光,是依托了织女洞的香火。

沂源牛郎织女历史遗迹的存在,既表明了这个地区牛郎织女故事传播的悠久,也同时以千年的风雨沧桑延续和丰富了当地人们的传说,让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有了坚实的落脚地,让众多非物质的民间传说有了物质的依托,有了可视可观的具体形象。这些历史的遗迹彰显了沂源一带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渊源,表明大贤山沂河湾畔曾经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区域。

猜你喜欢
牛郎织女牛郎织女
羊宏诗联二首
牛郎给织女 发一封E-mail要多少年
七夕的夜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牛郎织女
如果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
是织女,更是吃货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