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造型

2008-12-24 10:26潘公凯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学院美术学科

潘公凯

迄今为止,中央美术学院已有90年的办学历史。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秉承兼容并蓄、广揽人才、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名家大师,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和有口皆碑的教学水平,担当起了中国美术以及中国美术教育的领军者的角色。

一、在世界美术教育格局中寻找新的定位

以往中央美术学院的荣誉是建立在造型类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上的,但在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架上艺术”已然走向衰落,逐渐被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等一些全新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语言所代替,这种趋势造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困惑。上世纪90年代,笔者曾在美国高校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在美国高校中,设计类学科和纯艺术类学科的比例为9∶1。西方艺术以及艺术教育中出现的这些新趋势促使我们反思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

启示和教训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美术教育中,在架上绘画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技巧性训练全面萎缩,退出了课堂,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流于空泛,成为师生对话闲谈。二是简单地理解“创新”,将“创新”和继承割裂开来。为创新而创新,认为新就是好,混淆了新与好的要求,从而导致创作苍白无力。三是在中国要大力发展设计教育。因此,我院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营养来源,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

摆在我们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跟着走西方美院的普遍模式的道路;另一条是走借鉴西方,根据中国特色进行发展的道路。我们主动地选择了第二条道路:既发扬传统学科优势,又在传统学科基础上,以中国文化主体意识为导引,寻找新的生长点。我们将这一道路与中国美术教育所面临的3个重要转型相连结,从而推进我校乃至中国美术教育的进程:一是从原有的纯美术为主的单学科转化为多学科的综合美术。二是从相对比较封闭的学术氛围转化为兼容并蓄的国际化学术平台。三是从对西方文化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转化为新世纪初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上升。目前,我校在实现这3个转型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6个专业分院的建立使综合性美术院校的格局基本成形。近几年,我校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声誉迅速提高,一些世界著名美术院校纷纷与我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国际化氛围已成为我校的一种常态,这为学生了解国际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所处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美术所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寻求和开拓中国美术未来发展的自主空间。中国美术寻找自主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参与建构中国现代性的自我认证,即认证“中国道路”的理论合法性和实践合法性。这一主动选择是更宏观层面上的策略选择,是我校和整个中国美术教育所必须认真面对的世纪转型,也是我校主动承担的历史使命。

基于对新世纪的判断和对学校历史境遇的深切认知,在3个转型的基础上,我校又提出了未来20年的任务:建构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这不仅是我校的任务,而且也是中国美术教育的任务。我们要在这方面起“领头羊”的作用。

在上述宏观思考的基础上,我校明晰了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办学定位:继承学院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优秀传统,秉承学院兼容并蓄、广揽人才、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以多学科综合美术体系为框架,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创作和科研成果为目标,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建构新世纪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办学特色:促成代表中国最高标准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成果,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美术学院。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思考中国美术发展的全局,把握和引领中国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和学术建构。

二、建构国际化的大美术学科体系

近几年,学校明确了学科调整的方向和策略,使学科调整始终建立在问题意识之上,并带有明确的学术指向和现实特征,建构多学科的综合美术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构建学科齐全的综合性美术学院的构想。以造型、设计、人文学科为核心,成立了6个专业分院(中国画、造型、设计、建筑、城市设计、人文),逐步形成了造型艺术、设计建筑、艺术人文3大学科群。3大学科群相互独立、渗透和支撑,构成了学校面向21世纪的现代形态美术教育学科结构。其中,造型艺术作为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核心学科,继续保持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新建学科发展迅速,多数新建学科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有的已成为全国优势学科;少数新建的交叉学科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造型类学科一直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以往我校的声誉基本建立在造型类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上。但近些年,造型类学科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造型类学科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造型艺术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上是世界范围内的“纯艺术”的问题。在学科体系的构建上,学校重视对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突出其在学校学科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005年,学校以造型学院中国画系为基础,组建了中国画学院。此外,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学校从传统中寻找造型艺术的理论生长点,由此推进造型类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如2005年,为了使实验艺术适当地进入中国的当代学院艺术教育,学校在造型学院成立了实验艺术工作室。这也反映了学校对纯艺术学科发展的结构与尺度的准确把握。

学校还成立了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人文学院等专业分院,这些分院的成立均是建立在对该专业存在问题的思考上的。例如,有感于中国建筑师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与中国建筑设计缺乏艺术性的审美把握,引发了建立建筑学院的初衷;适应中国“城市化”的热潮,建立了城市设计学院,并将“城市、时尚、青少年”作为该院的定位;有感于美术院校人文氛围的不足,组建了人文学院。同时,还成功申办了摄影(设计学院)、建筑学(建筑学院)、动画(城市设计学院)等一批新专业,开设了一些新专业系(如人文学院的艺术管理系)。这些专业重点培养社会紧缺、急需的专业人才,为新世纪的国家建设提供支持。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新办专业已经由最初的萌芽状态迅速发展壮大,以其高水准的教学水平和突出的教学成果,在相关专业领域取得了较高声誉。

三、在实践中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

重视基础教学、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学校重要教学传统之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在基础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全国美术院校基础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从深化各个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造型基础教学由统一进行的方式转变为分别由各专业系进行,一直延续到21世纪。2001年,学校鉴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美术转型,成立了造型专业基础部,开展并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学术研究。除此之外,各专业学院也都设立了基础部。

在做好各专业的基础教学之外,学校于2004年实行了3学期制,积极设置了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在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和实训类课程设置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的配备,为学生掌握合理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创造了较为完善的条件。这些课程的设置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校历来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展览、竞赛和理论研讨等,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例如,造型学院的学生频频参加国内外各类艺术展览,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便获得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奖励,有的还迅速成为颇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主要由设计学院师生组成的“奥运艺术研究中心”为奥运史上首例设在艺术院校的奥运设计中心。该中心积极参与到奥运艺术设计的专项活动中,参与设计了奥运会门票、注册卡;参与研究开发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视觉形象管理手册》、《北京2008年奥运会色彩系统使用手册》、《北京2008年奥运会形象元素非商业应用图集》等;开发设计了奥运会体育和导示系统图标、奥运会核心图形;学生还参与了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工作,最终设计方案进入前3名;学生还参与设计、制作了“金镶玉”奥运奖牌等,为奥运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证明了新办设计类学科的突出优势。

近两年来,建筑学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设计,如《“新农村建设”昌平区48个村的调研与规划设计》、《奥运支线4个、机场线3个地铁站的室内设计》、《奥林匹克公园景观深化设计——信息柱、景观设施、观景塔设计》等。这些科研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证明了建筑学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校奥运设计团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

学校自创办以来汇聚并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他们有的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有的成为国内各美术院校的中坚力量,有的担任国内美术组织和学术机构的领导,如徐悲鸿、江丰、吴作人、靳尚谊都曾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各个专业美术组织也多由我院教师或毕业生担任领导之职。

四、国际声誉空前提高

新世纪以来,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声誉显著提高。2006年,在我校讲学的外籍教师就达到280多人次。在外事活动中,不乏深具历史意义的国际交流活动。如2001年,学校搬迁到望京新校之初,即召开了国际校长论坛,这是中国美术院校第一次举办全球范围的国际校长论坛,几十位国际著名艺术院校的校长齐聚我校,对美术教育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此后广泛开展的国际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和2006年,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两次参加国际艺术管理教育学会(AAAE)研讨会,是中国唯一加入该国际组织的会员单位。2005年我校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代表中国成功申办了“2009年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该会将于2009年在北京举办,届时将有5,000名国内外国际知名的设计师莅临大会,它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的设计水平和我校在国际的知名度,将中国设计的实力提升到国际舞台。

2007年9月,由建筑学院承办,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暨建筑院系主任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有美国国家建筑教育评估委员会的主席、欧洲建筑教育联盟的主席、欧美等国际著名建筑院系的院长和系主任,国内的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建筑教育评估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大多数国内建筑院系的院长、系主任等数百人。这是该大会自创办以来,第一次在非工科院校举行,标志着中国建筑教育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将对中国建筑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的目标是把学校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美术学院。因此,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维的独立性,又要保持强烈的责任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为中国文化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国际上有的我们要有,国际上没有的我们也要创造。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能将中央美术学院建成世界上最优秀的几所美院之一。■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学院美术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美术篇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西行学院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