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学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2008-12-24 10:26蔡劲松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因材施教

蔡劲松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等职能。党的十七大对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推行大学素质教育是培养时代所需、社会所需的知识能力型人才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不断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大学素质教育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这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化为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大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材施教,强调首先要考察被教授的对象,以其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现有的素质结构为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有所侧重地计划好如何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引导、培养。这种培养过程充满着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的因子,是实现人的基于主动和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的深刻内涵和“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特点,据此确立学校的培养方案和目标。学校每年入学的新生都是全国高中毕业生里的佼佼者。面对这样一个优秀学生群体,学校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受过系统的工程训练、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领军人才。

二、大学推行素质教育的四个重要环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航空航天特色突出、具有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学校认为,要培养出有关领域的高素质领军人才,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学校的创新环境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是4个关键方面。学校以此为依据,从课程教育、实验和实践训练、课外教育和推行导师制4个环节因材施教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工作。

1.课程教育

课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学校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课程教育分为一二年级的核心基础课教育和三四年级的宽口径专业基础课教育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学校确立了6门核心基础课,即“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大学物理”、“程序设计”、“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每门课都选用和国内外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一致的最好教材;同时,每门课都组建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并精选团队负责人。全校16个工科学院使用统一的教材,但考查的侧重点和难易程度有所不同,考核方式也因专业不同而各异。这样一来,学生在基础阶段就能系统和深入地掌握科学和人文基础知识,而良好的数理和人文基础将为学生未来的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支撑平台,甚至会对其创新思想的产生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第二个阶段,各专业根据学科大类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确定主要教学内容,设立6门~9门宽口径专业基础课。学校宽口径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培养方针是:改革以传授大量专业知识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面,通过强化核心专业基础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国家高科技领域急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实验和实践训练

实验和实践课程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和实践条件。目前,学校共有20多个重点实验室,其中1个国家实验室,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520个重大项目课题。一二年级学生可进入学校的物理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等进行本科基础课实践,培养其科学实验和技术发明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三四年级学生可到全校各类实验室进行实验和实践。据统计,有30%~50%的大三学生进入了学校的专业研究实验室,完成大型综合专业实验;大四学生全部进入学校的各类专业研究实验室,直接参与学校和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这较好地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的宽口径专业基础课知识,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还有110个工业企业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供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生每年都要开展“三年、三类、三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教育

课外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学校提出,每名学生入学后都应读3本书:《毛泽东传》、《钱学森传》、《我是怎么设计飞机的——凯利·约翰逊自传》,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校规定,本科生每周上课时间不超过25小时,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学校的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被学生视为十分重要的课程,每年有数千名学生参加以解决科学工程技术中具体问题为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自1990年开始的“冯如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到现在已走过了18个春秋,每年都有超过50%的在校生参加比赛;数以千计学生参加“挑战杯”、机器人大赛、国际计算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物理、外语等学科竞赛,连续9次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优胜奖。学生们还积极参与“创业计划大赛”、“创意大赛”、“航空航天文化节”等校内课外科技活动,自主发起评选“大学生科技明星”的活动,学校经常举办科技讲座、科技论坛和学术报告会。这一系列课外教育促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得到综合性、实战性的强化训练。同时,学校在课外教育中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文体活动,民乐团、舞蹈团等学生艺术团体发展迅速,排球、武术等传统优势体育项目带动了全校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升。学校定期组织形势报告会,举办各类人文社科讲座,积极营造人文精神环境,建立了倡导人文精神的艺术馆。北航艺术馆以公益型、专业化、高品位为宗旨,成立两年来已主办过40多次高水平展览,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共存的自由和谐氛围,成为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课外教育的重要课堂。

4.实行导师制

实行导师制是学校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有强烈的团队协作精神,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实行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导师,有利于指导学生创新特征的塑造和养成,发挥导师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学校于2002年在高等工程学院开始了导师制的试点工作,2007年又将导师制推广到了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进入这两个学院的每位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做到“一人一师”,导师由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资深博导担任,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导师的课题组,直接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导师则从学习、学术以及生活、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到现在为止,导师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都能从导师的言行中获益。如高等工程学院2002级有两名学生在二年级时就进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冬季被送到了微软研究院,这是微软研究院首次吸收本科生进入其课题组。目前,高等工程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他们所选择的相关专业和导师的课题组,部分学生还进入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重点实验室。从效果上看,本科生导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导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学生在本科阶段接受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及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书写论文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客观上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因材施教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