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2008-12-24 10:26周襄楠蒋耘中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清华园校史清华大学

周襄楠 蒋耘中

近些年来,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以校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清华大学开辟的一条有效途径。

“清华史苑”栏目是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和校史研究室合作创立,档案馆、图书馆等多个部门参与建设的校级媒体连载栏目,以清华大学历史题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载体和形式,经过近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重要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和关注清华大学的青少年们所喜爱的品牌栏目。

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在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高校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实际成效。广大青少年普遍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意识和为祖国贡献力量的愿望。但也应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深化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时还停留在一般号召的水平上,这就使得青年学生在涉及一些实际问题时,如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常常不能将爱国主义情怀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

第二,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不强,不能很好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国情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当他们面对国内的各种社会问题时,更趋向于去批评别人,而对自己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些什么考虑得较少。由于缺少对国情的了解,他们往往对三农问题、失业问题、腐败问题等社会问题认识片面,容易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思想情绪易产生波动。

第三,对于爱国的认识比较感性,并不清楚如何将爱国主义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具体化。当5月12日汶川发生八级地震的时候,全国人民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灾区抗震救灾。但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应该如何爱国?实际上很多青少年对此并不清楚。爱国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也并不是只有在危难的时候表现出的一种精神。爱国,更多的时候是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体现出来,做好国家和人民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这是爱国主义最为重要的体现。

基于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爱国主义教育要力避空泛,要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只有有的放矢才能够真正激发起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够形成自觉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良好氛围;二是爱国主义教育要具体化,不仅要教导广大青少年爱国,更要教会他们如何爱国,这就需要以生动的、更加容易接受、更加具体的方式来进行“润物细无声”似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高校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长夜难明的岁月里,各校师生都以自己的方式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进行了卓越的努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校师生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鲜活的事例都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因此,广泛开展校史教育,深入挖掘学校历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激发青年学生爱校之情的同时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无疑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有效而且可行的途径。

办好“清华史苑”栏目实现爱国和爱校统一

清华大学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她的历史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90余年来,清华园孕育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是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爱国热情、形成爱国情操的最好范例。所以,清华大学的校史教育能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载体。

“清华史苑”栏目是以校史题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4年多来,“清华史苑”栏目已经先后在学校的三个主要校级宣传阵地上开花结果,分别是:校报《新清华》、新闻网、党建网站——藤影荷声网。截至2008年7月,这三家媒体分别在该栏目中刊登了91篇、163篇、105篇文章。

“清华史苑”栏目每篇文章的选题、写作和审核都有深刻的内涵,背后也有多方的力量给予了坚实和有力的保障:

第一,立意鲜明,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清华史苑”栏目建立伊始,校党委宣传部和校史研究室就为该栏目定下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调,即以学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清华精神为目标,让广大青少年在了解清华、了解历史的同时提高修养,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第二,文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在主导思想的指引下,“清华史苑”栏目所刊发的文章,在写作风格上重人物轻风物,写作力求通俗易懂,着力刻画历史人物的丰满形象和鲜明性格,叙述该人物如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出正确的选择,让读者在阅读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感同身受,受到文中人物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的感染。

第三,强有力的编写队伍为栏目发展提供了保障。从2004年开始,在校史研究室和党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清华史苑”栏目建立了一支写作和编辑队伍,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原创性文章,如“清华园里的第一”、“清华历史上的今天”、“清华院系创建及开拓者”、“清华园名人故居”、“清华名人名言”等系列,成为“清华史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每年,宣传部和校史研究室都要召开会议专门就栏目的长远规划和选题进行研讨;每个系列文章的推出,都经过策划、写作、审核、编辑等严格的程序,保证了“清华史苑”系列文章的持续性、权威性和可读性。

第四,拓展资源,扩大栏目影响力。随着“清华史苑”栏目建设的不断发展,作为学校重要宣传阵地的两大网络媒体——清华大学新闻网、藤影荷声网根据网络媒体的特色和需求,在校报《新清华》“清华史苑”栏目刊登系列原创性文章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资源,先后刊登了《清华大学与中国近现代科技》等出版书籍的文摘、校内教师的原创性文章、主流媒体刊发的清华校史类文章,以丰富的内容、宽广的视野、独特的视角博得了广大网民的喜爱。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历史故事当中

读“清华史苑”的文章,读者会觉得轻松流畅而又意味深长,无论是文章的作者还是栏目的编辑,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则:行文通俗易懂,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尽量写得生动,多进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亲切。读者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不知不觉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此,笔者用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在“清华园名人故居”系列文章中,《伉俪爱国情深处——张维与陆士嘉故居》于2008年3月18日在清华大学新闻网刊出。“清华园名人故居”系列文章并不着重描写清华历史人物的居住之地,而是以他们的居所为线索,着墨于人物描写。张维和陆士嘉是中国力学界的泰斗,他们于1946年留德归来常住清华园,为祖国力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笔者在文中将当时的政治时局与人物的行动相结合,将他们在学术上的贡献和生活当中的细节描写相结合,使得张维和陆士嘉夫妇这两位怀有赤诚的爱国之心的科学家形象跃然纸上。

《叶企孙: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是“清华名人名言”系列文章之一。文中以叶企孙的话为引子,讲述了叶企孙为“科学救国”而奋斗的一生。在文中,作者并没有累述叶企孙的学术成就,而是着重描写了他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在他的倡导下,物理系对学生教育方法得当,突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重基础、重教学、重科研,使得抗战前毕业的九届学生50余人中涌现出了许多的杰出学者;为了帮助清华大学物理系延揽英才,他聘请吴有训到学校并将其工资定在自己的工资标准之上,这些都体现了叶企孙不仅作为科学家也作为教育家的高瞻远瞩、以大局为重的崇高精神,正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 成]

猜你喜欢
清华园校史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保持心态,踏实学习,轻松迈入清华园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清华大学之“清华”的由来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