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坚持“韬光养晦”

2009-01-04 09:55
环球时报 2009-01-04
关键词:方针大国战略

王嵎生

现在,国内有一些人头脑发热,说什么“韬光养晦”是“鸵鸟政策”,应该放弃;我们现在有能力同美国“分庭抗礼”,或者“平分秋色”;中国人民一定要出一口恶气,等等。

爱听“赞歌”可能是人之常情,但“赞歌”容易迷人,使人飘飘然,甚至忘乎所以。国际上某些人精心谱写的“赞歌”,实际上是一颗新式的“糖衣炮弹”,要利用中国一些人的浮躁情绪和简单的“大国心态”,麻痹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他们大肆渲染和夸大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其真实目的就是要引起西方,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惊恐,从根本上感到中国“威胁”和“挑战”的严重性,从而动员敌对中国的势力联手遏制中国崛起。

虽然中国人民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扬眉吐气”,现在终于成为现实,这确实大快人心,让人自豪。但如果因此就不再谦虚谨慎了,要放弃“韬光养晦”战略思想,狂妄自大,甚至想在国际上推行一、两个大国共管世界的方针,那可不是一件好事,可能正中了国际反华势力的奸计。他们早就说,中国韬光养晦政策不过是权宜之计,是“最大的国际战略欺骗”,中国一旦强大了,就要像美国一样“无情地追逐世界霸权”。

其实,“韬光养晦”如果是经典意义上“卧薪尝胆”的现代版,或者是像刘备那样,为了复兴汉王朝,在处于弱势地位时对曹操玩的“韬晦策略”,那说出去就是最大的不“韬光养晦”。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明显的前提,即“决不当头”、“永不称霸”和“有所作为”。因此,本质上是不同的,说出去了也是正大光明、理直气壮的。“卧薪尝胆”的核心是复仇,而且有特定的敌人。我国坚持奉行“韬光养晦”战略,核心是“振兴中华”和“共同繁荣”,追求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它既没有特定或假想的敌人,更不是为了霸权。即使同美国这样喜欢称霸的国家,我们国家的方针也是要尽量减少麻烦,不搞对抗,从战略高度求大同、顾大局和处理分歧。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辩证的统一,是一种积极的方针。消极理解“韬光养晦”,容易陷入“无所作为”和被动,也不符合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在国际上“有所作为”的分量,显然也要相应加大和拓宽;在某些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如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等,还不能不承担和发挥某种“牵头作用”。但过分强调“有所作为”,甚至大肆鼓噪和吹嘘要“大有作为”,要推动中美“共管世界”,也是不现实和有害的。

首先,这实际上是自不量力,充好汉,打头阵,很容易引火烧身。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也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还要经过艰苦奋斗。其次,美国也绝不会真的愿意中国同它平起平坐,“共管世界”。更何况,如果真的要这样做,全世界都会强烈反对,群起而攻之,中国将陷入十分孤立的境地。第三,更重要的是,这不符合时代潮流和我国的外交方针政策,不利于我国关于建立和谐世界理念的推行。

目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几乎是瞬息万变。冷战已结束快20年了,但冷战思维仍像幽灵一样在中国家门口徘徊。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新保守派和日本的右翼,心里一直感到不舒服。他们最多只能承认中国是他们“利益攸关方”的小伙伴,是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言下之意,中国还没有“顺着他们走”。因此,他们始终没有停止拼凑“亚洲版北约”的努力,唯恐中国影响“光芒四射”,动摇他们在国际上和亚洲的“盟主地位”,总是利用一切机会牵制和遏制中国的兴起。

十七大政治报告的结束篇提出四个“一定要坚持”,第一条就是要“居安思危”和“忧患意识”。这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形势得出的科学判断,也是对全党全国方向性的要求和呼吁。因此,在我们扬眉吐气的大好时光,不仅要继续坚持“韬光养晦”,还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并注意两者之间战略上的一致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猜你喜欢
方针大国战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比尔·盖茨的育儿方针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绘画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日本制定“新睡眠方针”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