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传统社会主义体制

2009-01-08 09:48王亚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23期
关键词:苏联评价

王亚丽

摘要: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任何别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实行的一切措施、一切政策必有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评价

中图分类号:D0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9501

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不犯错误,何况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又那么长久,不发生错误是不可能的……苏联那个主流,那个主要方面,那个大多数,是正确的(《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91页)”。评价一种体制和模式的好坏,就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中客观地、科学地、全面地去分析。既要看到它的历史功绩,又要看到它的严重弊端。把苏联传统社会主义体制放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中,有其形成的必然性。

1苏联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必然性

1.1客观因素

(1)经济条件。

旧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小农意识占优势的国家,工业很不发达,大型机械几乎没有,就连拖拉机的产量都非常有限,耕地基本靠人力化,在这种经济和科技条件都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改变经济落后状态,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社会生产,创造物质基础。

(2)国际环境。

自从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都对其进行颠覆和破坏。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之中,不但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还进行武装干涉和武力进攻,战争的形式非常紧迫。而且法西斯势力不断滋长,矛头直接对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面临法西斯入侵的威胁,必须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以加紧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是当时最为紧迫的事情。

(3)思想文化因素。

由于苏联落后的经济文化的影响,文盲和半文盲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国民具有严重的封建小农意识。虽然属于欧洲国家,经过文艺复兴,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要求,但从总体来说还是具有东方社会性质的封建思想,沿袭了东方人对皇帝的敬畏和敬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比较容易接受个人崇拜。而且这种影响又是根深蒂固的,无法从人们的思想中立刻根除,对于以后所形成的高度集权的苏联传统模式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2主观因素

苏联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形成和斯大林的性格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其粗暴的个性、对权力的欲望和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偏差促使党内一些不正常情况的发生:党内斗争,大清洗运动等造成了一系列的冤假错案。后来又形成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的体制: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政治体制运行上民主化不足;领导制度上以党代政、高度集权;党与机关建设上官僚作风严重;用人制度上干部终身制;监督机制上缺少自上而下的人民监督等等。

综上所述,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促成了苏联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形成,其中客观因素是促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对苏联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评价

2.1历史功绩

(1)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第二次飞跃。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此,社会主义不光是一种科学理论,而且形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制度。三十至四十年代的苏联,经过全面的改造后,整个社会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始终保持着统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2)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传统社会主义体制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的特点,也促使了苏联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化,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增强,其实力足以与美国抗衡。正如丘吉尔指出:“他(斯大林)从沙皇手里接过的是木犁,撒手人寰时留下的是原子弹。”下面分别是三十到五十年代所取得的成绩。

①三十年代取得的成绩:

苏联的工业化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工业化,不仅需要集中巨大的财力,而且需要动员和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做出贡献。而苏联模式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的特点,恰恰能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这种需求。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依靠苏联模式所蕴含的积极因素,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其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把苏联这样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国家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对重工业投资较多,新建了现代化的钢铁工业,拖拉机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工业。

②四十年代取得的成绩:

保证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苏联模式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的特点,在战争状态下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极高的效率。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面对德国的入侵,整个苏联迅速转入战时状态,全国人民显示出空前的战斗和生产热情,保卫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果实。不仅如此,苏联还直接出兵结束了欧洲战场和中国战场,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威望。

③五十年代取得的成绩:

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所取得的成就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大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在其直接帮助和影响下,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国家纷纷获得了解放,实现民族独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

2.2严重弊端

苏联传统社会主义体制虽然取得了以上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弊端。归纳起来有五句话:一党揽权、个人专权、层层集权、干部特权、对外独权。这些特征又分别表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和对外关系上。

(1)经济领域。

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无所不包的集中控制,从生产到流通,从分配到消费,统统按国家计划部门下达的指标执行,计划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绝大部分企业都由中央直接控制。过分突出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长期轻视轻工业、民用工作和农业的发展,从而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失调。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宏观上缺少灵活性,微观上缺少激励机制,它对于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统一分配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推行工业化,虽然可以奏效一时,但是从长远看弊病极大。

(2)政治领域。

建立了从最高领袖到地方基层严密控制垂直领导的庞大干部等级制。国家的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个人。具体表现在党的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会议不能按期召开;许多重大问题一个人说了算。对于这一制度,仅仅使用以党代政、政企不分之类的描述是不够的,因为那不只涉及到形式。实质上,它是按照领袖意志去运转的,从政党组织、国家机关、经济实体到一切社会团体统统执行最高指标的高度一体化专制机构。最终只听从一个人的操纵,而不需要接受社会民主制度的监督制约。当时的监督机制软弱而低效,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没有自下而上的监督。国家的安全机关由一个人直接掌管,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我国学者的一部集著作《苏联史纲》总结说:“苏联模式的专制体制也具有历史上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即:独裁性、神秘性、随意性(《苏联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8页)”。

(3)对外关系。

苏联对外关系从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战对峙。苏联还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成为国际共产主义的指挥中心、控制中心和统治中心。斯大林执政后的明显倾向是在“世界革命”的掩护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

参考文献

[1]@吴恩远.正确评价苏联模式[J].理论前沿,2007,(19).

[2]@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慎明.历史的风[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4]@肖枫.斯大林问题之我见[J].俄罗斯研究,2005,(4).

[5]@张光明.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J].俄罗斯研究,2003,(1).

猜你喜欢
苏联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