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比较分析

2009-01-12 08:42姜燕媛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12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台湾地区

姜燕媛

[摘 要] 文章回顾了我国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发展历程,选取2004年大陆地区本科教学评估和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作为研究对象,从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专家数量和国际化程度、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等六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期相互借鉴,不断提高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评估水平、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关键词] 大陆地区 本科教学评估 台湾地区 大学校务评鉴 比较分析

一、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发展历史

1. 大陆地区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介绍并研究高等教育评估理论,同时,一些高校进行了初步的教育评估实践探索。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就高等教育评估性质、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形式等做了明确规定,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高等教育评估的法规。1994年初,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实施评估,并相继经历了三种形式:合格评估(1994年)、优秀评估(1996年)和随机性水平评估(1999年)。

2002年,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即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2004年,教育部决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负责对本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评估,由教育部制订评估方案,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育部定期抽查各省的评估结论。同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建立“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及成立评估中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1]

2. 台湾地区

1975年,台湾地区进行了首次大学院校评鉴工作。当时,台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极为迅速,经济发展战略开始由“以农养工、以工促农”向“以贸易促进成长、以成长拓展贸易”过渡。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台湾的大学院校也由1965年的17所发展至1975年的101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各个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了大学院校评鉴工作。[2]

1990年起推动的“私立大学中程校务发展计划”,委托民间专业学术团体办理学校评鉴。1991年,台湾颁布《私立学校法》,对私立高校办学成绩优异或绩效卓越者给予奖励。1994年,台湾《大学法》(实施细则第二条)通过相关评鉴办法。1997年,台湾举办了“大学综合评鉴试办计划”评鉴。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大学院校评鉴活动始于2004年7月1日,于2005年8月17日落下帷幕。这次评鉴活动被称为“大学校务评鉴规划与实施计划”,旨在提升各大学的办学绩效、促成各大学办成国际一流学府。这次评鉴工作专门制定了《大学校务评鉴规与实施计划评鉴手册》,由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社团法人台湾评鉴协会执行。此次评鉴活动历时15个月,评估对象是台湾的76 所公立和私立大学,专科和职业技术院校没有列入评估的范围,在整体上与大陆地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相仿。

二、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教学评估要素比较

1. 评估目的基本一致

大陆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增加教育投入,促进高等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3]

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规划与实施计划”希望凭借本次评鉴,达成下列目的:第一,建立评鉴共识,奠定未来评鉴基础;第二,提升大学教育质量,强化大学竞争力;第三,了解大学办学现况,协助各校自我定位,确立发展方向;第四,鼓励大学及其学类发展特色;第五,协助各大学提出整体校务及其学类之改进计划,并促进自我改进;第六,促进各大学办学经验交流,以期达到相互观摩与学习的效果。[4]

由此可见,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评估的目的都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举办者和管理者的教育价值观。他们都希望通过高等教育评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经费投入,希望各大高校借此机会查漏补缺,取长补短,明确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争创世界一流大学。

2. 评估主体略有不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是由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主体是教育部和教育部所代表的国家[5]。由政府作为评估主体,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国家的教育价值观,较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和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意图与各项政策,能引导评估客体按照国家的要求办学,从而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另外,政府作为评估主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对学校有较强的约束力,不仅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评估结论,而且可以较好地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但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社会基本上不参与评估,也较少直接从社会获得信息,因此难以反映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评价。

2004年台湾地区的大学评估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斥资4 900万新台币并最终委托台湾评鉴协会承办,旨在改变由政府举办评估的状况,提高评估结果的公信力,以保证评估的公正和公平。作为相对独立的大学评估机构,台湾评鉴协会的宗旨是:推广评鉴知识与技术;促进评鉴技术之发展;从事评鉴技术之研究;提供评鉴服务;接受评鉴委托;提供评鉴咨询服务及办理评鉴事务;举办有关评鉴之学术及研讨会议;办理相关评鉴执行辅导事项等[6]。相对独立的大学评估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台湾地区已经在现代教育评估方面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海峡两岸都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转型,因此,建立一个以第三方身份出现的评估中介机构非常必要,这不仅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政治干预和外行评估内行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让大学及大学校长、社会各界都接受,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3. 评估专家数量和国际化程度不一

目前,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已经组建了一个由1 369人组成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库。而在各个高校进行实际评估的专家组成员一般为9~13人,专家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1~2人,秘书1~2人。专家组组长应对高等教育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能较好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熟悉本科教学工作,对评估工作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专家组成员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有一定的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有良好的敬业和合作精神;秘书应熟悉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专家组组长受教育部委托,主持专家组在校考察期间的全面工作。[7]

相比之下,2004年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的专家队伍要略胜一筹。台湾地区各大高校的师资、教学、科研的评估共分为六大专业类组,专家队伍人数庞大,聘请评估专家有364名之多。台湾评估协会在实地考察前,特地举办了10多场专家培训讲习会,以确保每一位专家都能全程参与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评估指标的内涵,克服评估过程中可能因先入为主、从众心理、情绪波动、厚此薄彼、光环效应等所导致的偏差[8]。为弥补岛内专家力量的不足,借鉴海外评估经验,提升整体评估水准,此次评鉴活动还特地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海外名校聘请了10余名有丰富评估经验的评估专家,颇有与国际接轨的架势。

4. 评估内容基本相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7个1级指标和1个特色项目。[9]

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以“校务”为主,但鉴于以往校务评鉴并未考虑学科的特殊性及差异性,此次评鉴特将各校性质相近学科之系所整合成“六大专业领域”,对其“师资、教学、研究”进行评鉴。每校评鉴结果共计12项,包含6个专业领域以及6个校务项目的表现。6个校务评鉴项目分别为教学资源、国际化程度、推广服务、训辅(学生事务)、通识教育、行政支持;6个专业领域根据系所专业性质划分,分别为人文艺术与运动领域、社会科学(含教育)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工程领域、医药卫生领域、农学领域。

虽然台湾地区的大学评估内容主要涉及“校务”问题,但实际上包含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因而与大陆地区的评估内容基本相同。

5. 评估方法求同存异、有待完善

(1)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强调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在重视定量评估的同时,更加重视定性评估,不仅在指标体系中有很多定性评估的指标,而且对定性指标的内涵、标准和评估方法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在评估的培训与宣传中,也强调定性评估的重要性,要求被评学校和专家组都要认真搞好定性评估。

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在量化指标之外,也特别增加质性指标,让学校可用文字叙述补充量化指标说明的不足,若评鉴单位所列举的质性评鉴指标还不足以彰显学校特色,学校更可自行增列其他相关指标及内容加以说明。

(2)台湾地区实施分类评鉴,大陆地区进行统一评估

考虑到学科的特殊性及差异性,以顺应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需要,2004年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注意分类评估和分类指导,尽可能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衡量不同类型的学校,特将各校性质相近的学科系所整合成六大专业领域。此外,还将76所大学院校依据学校性质区分为九大校务类组,只对同一类组内的学校进行评比,不会进行跨组评比,让评鉴结果更具公正性。但是,这次评估有一个很大缺憾:没有对不同类型的大学及不同学科建立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不同的评估资料表格,这种整齐划一、缺乏个性的评估标准往往有失公允,其后果可能导致大学办学的趋同化。[10]

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各具特色,差异性很大,采用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反映高校办学在不同体制和层面上的特殊性,很难将其纳入单一指标体系给予定级。

6. 评估结果的输出不尽相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不使用加权求和、计算总分的方法输出评估结果,而是采用等级状态方程输出;与此相适应的是,对各个被评学校,不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队,而是进行分等,即把被评学校分为若干个档次,根据具体的评估目的,分别给出优秀、良好、合格、暂缓通过、不合格等结果。在公布评估结论方面,大陆地区持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多年来一直只向被评学校公布评估结论,一直到2002年才开始向社会公布,且只公布结论,并未公布各项指标的评估等级。

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结果,由评鉴委员对学校的量化指标统计表、质性指标、问卷调查统计表及实地访评结果等进行综合考虑后决定。评鉴结果中包含书面评鉴报告,以及各校务类组之各专业领域与校务项目“表现较佳”与“表现较弱”的学校名单,均会完整公布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网站(http://www.edu.tw)及大学校务评鉴信息网。呈现方式如下:

第一,每一受评学校皆有一份书面评鉴报告,平均约45页;

第二,每一校务类组就六大专业领域与六大校务评鉴项目,给出每一个专业领域及校务项目“表现较佳”与“表现较弱”的学校名单,以肯定办学较佳的学校,并让办学较弱的学校有所警惕(军警组因性质特殊,并未纳入评比,艺术、体育组则分开评比);

第三,在专业领域方面,如果师资、教学、研究三项中有两项相对表现较佳,则列入表现较佳的名单;若师资、教学、研究三项均表现较弱,则列入表现较弱的名单,以凸显此次专业领域的评鉴是教学与研究并重,绝对没有偏重研究而轻视教学。

三、结语

海峡两岸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的成功和不足,可以为大陆地区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提供有益的启迪。在上述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活动有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借鉴:

1. 增加问卷调查环节

为真实反映师生的教学、学习状况与对学校政策的了解程度,台湾地区大学校务评鉴特在实地访评前增加对教师、学生与行政人员的问卷调查。每所大学平均抽查访问教师30人、行政人员30人,学生则每校每个专业领域抽访50人,总计抽访教师与行政人员各2 340人、学生9 900人,作为了解办学现状与学生学习成效的参考[11]。这个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它避免了实地观察和访谈时学校可能出现的假象,也能更好地反映师生的心声,提高了被评学校的真实性。

2. 重视被评学校的申复

在评估报告定稿之前允许受理学校申复,这是本次台湾地区大学评估体现自我评估的一个重要措施。评估实地考察结束后,台湾评估协会将评估专家的意见汇总后函送学校,学校可以根据评估报告初稿提出申复及说明。台湾评估协会受理各学校提出的申复,交由评估专家进行讨论和议决。假如评估专家同意校方的申复意见,则对评估报告初稿进行修改;假如评估专家不同意校方的申复意见,则把评估专家及校方意见并列写在评估报告中,以表示对学校意见的尊重。这点充分发挥了被评学校的自主权,提高了它们的参与性。

3. 增加大学评估的社会开放性并广泛运用评估结果

台湾地区大学评鉴的结果向全社会公开,以增加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并通过这种开放的形式对大学形成一种压力。为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和诚信基础,学校在向台湾评估协会递交评估资料表格时,必须同时将这些文件挂在校园网的首页上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评估的最终结果向社会公布,让民众了解大学的教育质量和绩效水平,为学生在选择大学就学时提供参考。在大学评估透明开放的趋势下,树立正确的评估观念,从维护大学的品牌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出发,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运作机制,达到评估的预期绩效,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简介.http://www.pgzx.edu.cn/zxgk/zxgk.htm.

[2] 金诚.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及其新趋向[J].大学教育科学,2005,6(94):9.

[3][7]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政策及方法常见问题解答.http://www.pgzx.edu.cn/upload/files/zxwd/zcjff.pdf.

[4] 大学校务评鉴咨询网.http://ua.twaea.org.tw.

[5] 许茂祖. 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和“中国大学评价”的比较[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6] 台湾评鉴协会.http://www.twaea.org.tw/about2.htm.

[8] 大学校务评鉴规划与实施计划,2004.

[9]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2/info11052.htm.

[10] 董百志.台湾的大学评估现状及特点评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5):201.

[11] 金诚.台湾大学院校评鉴的新进展与新挑战——2004~2005年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借镜[J].大学教育科学,2006,2(96):39.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陈 敏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台湾地区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骇图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两岸版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