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中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2009-01-12 08:42
科教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盲从心理探究

陈 静

摘要在轰轰烈烈的探究活动中,有不少学生却在热闹之外,目光游离。造成学生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兴趣缺少、惧怕探究和盲目地跟从以及沮丧无奈是学生在对待科学探究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上问题,及时排除不利于探究的心理障碍,相信我们的探究教学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的科学探究也会让学生更加喜欢。

关键词探究 心理 盲从 惧怕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

若问起学生科学课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做探究。这也是科学课最吸引学生的地方,然而在学生轰轰烈烈的探究活动中,却可以看到不少学生,眼神茫然,目光游离在探究之外;有些学生精神亢奋,然而想的做的却是跟探究内容毫无关系,对探究熟视无睹,显然这些学生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综观以上学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朔其源,究其根,才能进行疏导,进行治标治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笔者发现造成学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原因。

1 兴趣缺失

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科学内容包罗万象,部分学生只对其中的某部分感兴趣,学得认真,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毫不理会。如五年级上册的内容,部分学生就对生物单元感兴趣,生态瓶的改变和蚯蚓的选择探究实验,学生的目光全部被吸引在活动中,一刻也不肯离开。而对《光和影》单元就缺少兴趣,进行不同材料和颜色对吸收热量的探究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坚持从开始记录到最后,而一些学生则跑到一边玩其他去了。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学生是越学越没兴趣。三年级开始学科学,学生兴趣浓厚,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内容加深,学生理解难度的增加,一些跟不上的学生就开始厌烦起来。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也就无法从探究中获得乐趣,从而失去了对科学探究探究原有高涨的兴趣。针对学生兴趣的缺失,解决方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结合生活进行科学探究。科学在学生的印象中是高不可攀的、神秘的事情,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只不过一些常见的现象,学生没能注意到。如果把科学课堂的探究内容跟自然现象、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科学离学生也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对于学生来说近在眼前的东西,他们会更感兴趣,并且能让他们自己动手在探究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探究中获得认识上的满足,感到学了有用,对科学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例如在上光的反射会聚功能时,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的点燃仪式,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火把能在没有打火机和火柴的情况下也能点燃,或者让学生体会在野外生存时,没有先进的工具,如何利用光来制造火种,从而引发学生对光和热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2)多给学生动手探究的机会。探究是科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解决一些问题,是增加学生对探究的兴趣手段。若一节课,学生连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也没有,教师讲再多也是徒然,学生依然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只有亲身经历过了,学生才能在头脑中真实地建构起来。仔细观察学生探究时的状态,可以发现那时的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在动手同时还要动脑,思维非常活跃。尤其是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时,全班学生都随着演示者的行动而紧张观察,甚至于是屏气凝神。学生自然就会对这些探究留下深刻印象,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2 惧怕心理

引起惧怕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少数学生性格较弱,胆子小,其中以女生较多。针对学生性格上的问题,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其勇敢大胆的品质。外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药品的毒性、仪器的伤害性不自觉的夸大其词,或在演示操作时控制不严,刺激了学生,导致学生在探究之前就产生了“做探究有危险、不安全”的心态。学生这种惧怕心理又分为两方面。

(1)因害怕操作不慎损坏仪器而惧怕的心理。为了排除这种原因形成的不利心理因素,要做好探究前的指导,讲清规范操作要领和探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象及防范,必要时进行重点示范,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免疫功能。教师自身情绪和形象也能成为学生探究的信心和能力来源,经常在胆子小和粗心的学生面前走走,给予具体的指导和鼓励,会增加他们探究的信心和安全感。

(2)害怕探究时出现危险。这种害怕心理在做有关电的探究时比较普遍,而其中女生尤为突出。探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长辈灌以“电是非常危险的”的思想,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对于电是极少接触,甚至于从没接触过电源插座的也大有人在。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让学生心理产生了对电的惧怕。刚开始接触电时,学生连电池都怕,线都不敢接。在告诉她们我们所使用的电在安全范围之内,并且亲自动手给她们做了示范演示,认真讲解了在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之后,这才让学生的畏惧心理有所减轻。在他们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之后,从心理层面彻底消除了对电(当然在安全用电范围之内)的惧怕。

3 盲从心理

盲从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学生自信心的不足造成的。这类学生原本学习就不好,对探究理解不透,又耻于下问,更加害怕探究。探究的失败,会让他们在情感上受到消极的打击,加重焦虑。在学习合作小组里面,基本上不发言不动手,唯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是从。还有一类学生自己对探究目的不明确,不知道操作步骤,然后就看别人做。别人怎么做他就跟着怎么做,依样画葫芦,也不知道原因为甚,结果为何,稀里糊涂地完成探究。

对于这几类学生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分组探究中,学生的自信心是首要的,没有自信心的学生动起手来畏手畏脚。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着探究是否顺利地进行。如果一个学生在动手探究时充满自信,他往往胸有成竹,手脑并用,观察细心,思维活跃,遇到困难能自我分析寻求方法克服,探究的成功可能性就会高许多。

其次加强小组作用,组内学生互帮互助。现在小学阶段科学探究十之八九是要四五个人合作完成的。一个小组内,组员的作用要及时进行换动,动手、记录、汇报都要进行流轮,让每一位成员都能有机会亲自动手探究。即使个别组员遇到困难,组内其他成员也不能替代,而应该从旁协助,指导其完成探究。

4 沮丧心理

“沮丧”中文解释是灰心失望,在心理学上指人在多次经历挫折、失败和各种打击时产生的一种被动地对待一切事物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也容易产生沮丧心理,特别是探究活动中成功体验少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科学探究中学生一旦产生沮丧心理,就可能会消极地对待每一个活动,哪怕是最简单的操作,学生也不愿意动手去操作。

仔细分析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过分批评和指责。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每一次走进实验室,看到陈列的器材都会感到兴奋万分,有些学生更会情不自禁地那里摸摸,这里看看。然而我们教师却在忐忑不安,害怕学生损坏仪器,发现学生动手碰触仪器,马上对其加以斥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斥责中慢慢淡去。还有些学生在设计探究方案和寻求探究方法时,没有认真参与讨论,所以在动手探究时往往会出现不当操作或违规操作,不仅探究活动出现问题,更有可能导致探究仪器损坏。这时学生自己内心已经惶恐不安,却还要硬着头皮接受教师予以的严厉批评,更要承担仪器损失上的责任,学生的沮丧心情可想而知有多么严重了。学生的行为在教师的斥责变得循规蹈矩了,随之一起的还有他们一落千丈的探究热情和油然而生的沮丧情绪。教师此时应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既表扬学生对探究的满腔热忱,又要指出学生这种不正确的行为可能会在探究中造成的不良影响与危害,严重的甚至于会让探究不能进行,而不是简单地几句批评、指责。

原因之二是在探究活动中多次的失败经历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沮丧心理。学生由于不会操作或方法不当在调试仪器时,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仍调不好,看到别人都能顺利进行实验,心里又急又燥,烦躁不安的情绪也就随之而来,结果越是心绪不宁就越不准确,进而丧失了信心索性不做。教师在学生探究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情况,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就要主动指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不要让学生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浪费过多的时间,更不能让学生在这时产生沮丧的心理。还有些学生探究的每一步都仔细认真地操作,探究却总是不成功,即使多次重复操作,还是一样不能有所改变,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放弃。我们不难体会,此时此刻这些学生的心里是多么的难过,此时教师就要及时疏导学生的这种情绪,应与学生一起去分析重复每一个步聚、每一个细节,看看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从中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修正直至探究取得成功,与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了成功的体验才能消除学生的沮丧心理。对于小学生,我们对他们要求不能太高,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尽可能的不批评,同时及时引导他们。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许多经验在顺利成功的探究中是学不到的,而经历多次失败成功的探究中我们能学到更多。失败之后,找到原因进而改进,这样的成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心理正在发展,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态就更为复杂和多变。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探究教学时,既要观察学生群体的动向,还要注意个体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节学生的心态平衡,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及时排除不利于探究的心理障碍,相信我们的探究教学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的科学探究也会让学生更加喜欢。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探究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盲从心理探究
盲从
盲从
新新人类
设问引导探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哲理思辨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心理小测试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