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在句法结构上的影射

2009-01-14 08:11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陈 芳

摘要: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文章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视角入手,深入分析英汉不同思维模式在其句法结构上的影射,从而让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帮助学生准确地用英语的句法模式遣词造句,写出地道的英文来。

关键词: 思维模式差异;句法结构;反射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96—02

一、引言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思维与修辞模式形成各种书面语言的不同风格,正如连淑能所总结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1] 英汉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同样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英汉思维差异又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结构上的不同特点,因此,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是一种思维活动。本文拟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视角入手,深入分析英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英汉句法结构的影射,从而让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促进学生用英语的句法模式遣词造句,写出地道的英文来。

二、英汉思维差异简述

对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著名的学者Whorf认为语言对思维有决定作用,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语言的不同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刘宓庆则认为,“思维支配语言” [2];许钧也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找寻答案[3] 。可以看出,语言与思维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总的说来,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语言反映思维。

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在该民族长期的地理位置、哲学背景、文化传统影响之下逐步形成的。华夏民族是在一个封闭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的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华夏民族倾向于注重整体思维,表现为综合性思维模式,强调整体程式,而大多数西方民族则生活在一个外倾性的海洋环境中,他们倾向于注重个体思维,表现为分析性的思维模式,强调结构程式。除此而外,中西方“第一哲学”间的差异也是导致汉语“综合性”思维和英语“分析性”思维之间差异的主要根源。中国的三大哲学即儒家、道家和佛教都主张“悟性”和“顿悟”,这种哲学思想对中国人重领悟、重言外之意、重含蓄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西方传统的哲学强调的是形式,这种哲学理念逐步形成了他们分析性的思维习惯,即重理性,讲逻辑推理。学者、作家兼翻译家傅雷就曾谈到:“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4]

上述英汉思维之间的主要差异,特别是西方人重分析、重客体、重理性、重抽象与东方人重整体、重客体、重直觉、重形象的差异,会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述同一意思时出现许多句法结构不一样的地方,把握好这些差异并进行合理使用可以使我们避免在理解、交流、表达上出现混淆与偏差。

三、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在句法结构上的影射

汉语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重“悟性”,所以中国人一般比较含蓄,思维呈螺旋形,求对称平衡,重组合归纳,反映在语言上善重复,重意合,有灵主语多等等;西方文化主张“物我两立”,重客体思维,思维呈线形,反映在语言上则重形合,无灵主语多,开门见山等等。英汉语言的差异是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影射,其句法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英汉思维差异与句式的时空概念

英汉两种语言的最显著差别就在于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汉语属于意合语言。形合语言注重时态变化、词形变化,注重运用“逻辑语法连接词语”来说明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乃至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而意合语言主要靠词序变化、上下文语境及言外事实逻辑来达到明晰思路的目的。因此,汉语的句式结构就如有的学者所比喻的,犹如竹竿一节一节地下去,句子是一个短句一个短句的展开。从句子结构看,汉语句子由于没有非谓语框架的语法限制,没有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可以几个小句平行铺排。同时要表达较复杂的思想时,也只能借助词序和助动词,按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分句间以意相连。与之相反,英语却有着极为丰富的介词、连词和汉语中没有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分词、动分词等,它可以不按照动作的时间顺序造句,而依赖于这些词搭建的空间框架,用各种短语和从句来表达各种不同层次的信息。正如申小龙所指出的那样,“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规定句届,组合程式严谨规范,是一种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关系的空间性树型构造。”[5] 如: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a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那个男孩哭得似乎心都碎了,当我问他时,他说已有两天没吃东西,实在是饿极了。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上的这些不完全对等现象,容易造成我国学生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出现不少用词不当或辞不达意的现象。

(二)英汉思维差异与句式主客观倾向

英语被动句在文章中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汉语的被动句是毫无疑问的。这是由于西方人采取的是客体思维,强调“物我分立”,力求语言客观、公正、严密,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使用被动句比汉语多,或者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观点,重悟性,重参与,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主体意识,强调人对事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或影响,即“强调主观感受和意念抒发,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溶于直觉,不注意对客观现实作符合逻辑的形式描摹,不执著于形式结构规范。”[6] 句子出发点的不同影响了整个句子的主客观倾向。如:He is beloved by all.人人爱戴他。It is well known that smoking is harmful to ones health. 众所周知,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害。

在否定结构的运用上,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否定词的位置和否定结构的使用频率。汉语的否定词位置在句中比较灵活,由于它注重意合,该否定什么就把否定词放在什么前面,没有语法规则的制约。而英语偏重形合,否定词的位置比较固定,即使是否定句中的其它成分,也一般放在谓语动词前。如:I cant speak English well. 我英语说得不好。另外,英语否定结构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否定结构的使用。这同英汉民族的文化习惯有关,英语民族重客观,说话留有余地,而汉民族重主观,说话较绝对化。如:Nothing is more frustrating than freezing up during an important exam. 考试时最令人担心的脑子僵住了,一片空白。

汉语思维的这种主观倾向性使得学生常用“我们”做主语,句式语气显得过于主观、强硬,这正违背了英语那种以说明为目的、讲究实证、追求读者感受真实的性质特点。

(三)英汉思维差异与主题结构

Li & Thompsom 通过划分主语优先型语言和话题优先型语言,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比较后,认定汉语是典型的话题优先型语言。也就是说,英语是一种注重主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注重主题的语言。汉语句子中的“主语”大多数可以被看作是话题,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位置上的话题进行叙述,评论。因此只要句子意思表达清楚了,句法关系上作为施事的主语往往可以省略,而处于主语位置的话题就具有了主语的特点。汉语这样的句子可以存在,而且往往这样的句子比补出主语的句子更自然,英语则不行,英语作为主谓结构突出的语言,没有真正的逻辑主语就不成句子。如: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 win or not. 赢不赢无关紧要。There is a bus. 汽车来了。可见汉语的主题结构反映了一种思维过程:讲话人想到什么人和事物,就脱口而出,然后考虑对他的或它的评说和解释,主语就是主题。而英语首先考虑的是句子的主语和结构的语法性、合理性、平衡性。

主题不突出是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较严重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其母语句法结构的负迁移所造成的。

(四)英汉思维差异与修饰语

修饰语主要是定语和状语。根据Flynn的句子伸展原则,汉语是向左伸展的语言,即状语成分,包括状语分句都是放在主句前表达;定语成分包括各种修饰语都是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前面,可以按其数量无限地向左伸展。而英语是向右伸展的语言,主句在前,各种状语,定语,补语成分可以向右无限伸展的[7] 。这是由于西方人总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次要的、非本质属性,而中国人凭借意会把事物的各个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另外,如上所述,汉语的讲话人首先想到的是话题,然后才有评论或感想,因此主题结构中的话题是长是短,都是在句首位置。更由于“汉语比较注意语流的整体感,忌句中阻断、插入”[8],也就是说为了保持行文的流畅也不轻易把其中一部分抽出来,插入到句子后面的部分中去,或采用被动句。“而英语句子则恰恰相反,具有句首封闭性和句尾开放性。”[8] 句首位置是主语,而非话题,另外由于主语长度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要求把较长的主语,宾语等置后,保证英语造句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末端重量的实现,即把句子中最笨重的部分或语法结构最复杂的成分放在最后。如:They sponsored a series of big events that were not on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but also had a widespread international impact. 他们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国际影响的大型活动。

修饰语位置的差异性往往使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大量地使用简单句,句型显得单一,结构也很呆板,说到底,这种状况还是因为汉语思维习惯所造成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使汉语重视意合,而西方民族的分析性思维使英语重视形合。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是形成各自对应语言形态特征上的差异的能动性与理性的根源,同时对句法结构也有着多种的影响,这就给英语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母语思维的负迁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英汉思维模式在句法上的反映,从而在英语写作、翻译、阅读过程中能有效地转换思维方式,避免不地道的中式英语。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2]杜承南,文军.当代中国翻译百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3]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91-401.

[4]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94.

[5]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7]Flynn, Suzanne. A universal in L2 acquisition based on a PBS typology[M]. In: Pred Eckman, L. H. Beel, and Diane Nelson (Eds.). Universal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sachusetts: Newbury House, 1984.

[8]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10.

(责任编辑/ 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