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与电影改编

2009-01-18 06:00许爱兵
科教导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

许爱兵

摘要电影改编是一门学问,在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渐成热潮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当然,电影改编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本文通过对具体影片《傲慢与偏见》与原著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寻电影与文学名著的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文学,了解电影。

关键词电影改编 文学名著 傲慢与偏见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改编就是用影视或者舞台的手段对原作进行再创作,当前,名著改编已经成为一股热潮。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源头到20世纪外国文学,大量世界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比如英国、法国、俄国,历来有把自己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的传统。有的名著被多次改编,反复改编,常改常新。不可否认,电影比文学名著等艺术形式更容易得到传播,从而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但电影改编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改编的要求和选择。在全世界电影总量中,由文学名著或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比例不小,约占三分之一,且往往产生的影响和观众量远大于小说的读者量。作为改编者,一定要熟悉原著的生活,必须得经过各种努力去熟悉体会原著的生活和精神。选择什么样的作品来改编成电影,一般要根据现实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观众的欣赏热点以及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来决定。

(2)忠实于原著和创造性的对立统一。改编就是用电影思维对原作来一次再创造,既不能照搬,但又必须忠实于原著,使原著的精神和精髓不变。首先,改编者应深刻而准确地吃透原著。领会原著的思想精髓、创作意图和艺术神韵,这样才有能力把握它,进而驾驭它。应在保持原作的内容和风格的同时,根据特定的题材,努力寻求与小说尽量相适应的电影形式,而不要硬强求小说去就范于电影。

(3)在作改编的总体艺术构思时,必须对原著作一番改造,使之更适合电影的可视造型特性。除了可视性外,可听性也是一个方面,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另外,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时,必然会碰到对小说或名著中的时间、空间的再处理问题。改编者应当充分利用电影时空的极大自由,将原作的内容作重新解构后加以改造性的改编。

如今充斥荧屏与舞台的“名著改编热”为何愈演愈烈?文学界和影视界的专家学者存在不同意见。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孟繁华认为,经典的改编要适度,尤其是原著中作者的基本价值观不应该丢。著名诗人成坚也认为,改编关键要神到,在保证主要故事和主题思想不变的前提下,细节、结构甚至人物性格都可以根据观众口味调节。一些学者表示,改编名著引发的争论实际上是艺术观念的冲突。冲突不一定是坏事,要丰富舞台和影视创作,就需要多种戏剧观并存,促使多种艺术形式产生,这对艺术的发展是有益的。

作者并不等于叙述者。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和生活并不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在原创能力普遍衰竭的今天,无数电影人将目光投向经典名著,拙劣的改编者往往对原著伤筋动骨,既伤害了先人又贻误了后代,更有不少投机取巧者只把名著的架子拿来,装的是自己的货色,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移植和借用。

当然,一些改编的电影倒是堪称经典,比如女性读者最钟情的爱情文学经典《傲慢与偏见》,它是由乔·怀特(Joe Wright)导演,绮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唐纳苏德兰 (Donald Sutherland),茱蒂丹琪 (Judi Dench),马修麦克费狄恩(Matthew MacFadyen)主演,《傲慢与偏见》一片完全在英国实地拍摄,以更忠于原著的拍摄手法重现大银幕。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这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开篇一段话,引出了一段发生在十九世纪初英国的关于爱与价值的经典故事。

众所周知,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爱情对婚姻的想法:单单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以金钱为目的的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故事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凯拉·奈特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姐姐简·班纳特、妹妹玛丽·班纳特、凯蒂·班纳特和莱蒂娅·班纳特。姐妹五人单调且略显平静的生活伴随着两个年轻小伙子的到来而泛起无可平灭的波澜。健康向上的宾格里和富家子达西(马修·麦克法登)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在结识了镇上班纳特家的这“五朵金花”之后,一段美丽而饱含“傲慢与偏见”的爱情故事由此展开。

这位富豪子弟达西在短暂的交往中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伊丽莎白。并且,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勇敢地向她求婚,却遭到无情的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出身富贵的达西经常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这令正直善良的伊丽莎白讨厌不已。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地,伊丽莎白发现并亲眼看到了同样善良的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有了质的改变。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从而,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也逐渐消失,一段美满的姻缘也就此最终成就。姐妹们也各自得到了想要的甜蜜生活。

影片基本上尊重原著,同样通过对人物性格语言等细微处的着重描写,突出反应出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也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进步意义。

但是,由于文字的丰富性和电影的局限性,这部电影与其原著相比还是有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从小说原著中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且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算得上大户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经过了百般的周折之后,组成美满的家庭。

另外,在故事中,作者还描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例如夏洛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而电影似乎只注重其喜剧效应而没有体现潜在的社会悲剧。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是有原因可寻的:原著所呈现的社会形态非常复杂,它以散文的笔法,着重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这些复杂的心理在电影中是很难表现的。电影只能通过镜头、特写、画面以及声音来表达主人公的心理。而且,电影也不可能再现小说中极其复杂的背景,只能通过削减,将其中的一个面着重地表现出来。

与此同时,文字给人以无尽的想象,比如“天上飘下一片绿叶”,每个读者脑中的想象都不尽相同,而当改编成电影,以影像呈现出来后,叶子就是那片叶子,任何美好的想象都没有了。

改编名著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妥善处理忠于原著和自由发挥这一对矛盾关系,既不能照搬,又必须使原著的精髓不变。另外如何将感情融合到电影里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

传统小说以叙事为主,采用情节结构,并以其情节优势对电影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现代电影突出空间造型的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又反作用于小说。在电影艺术的影响下,小说叙事性减弱,造型性增强,时间意识减弱,空间意识增强,形成了对比式、相似式、多视角等空间结构形式,并以叙事的共时性、展示的现时性和意蕴的丰富性,表现出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审美特征。完全可以说,改编的电影丢开了"情节优势",却增加了光、影、声、色等视听元素;摆脱了时间的束缚,却开辟了更为广阔而又自由的艺术空间。无论从反映生活的广度、表达思想的深度,还是从艺术表现的力度上,文学名著为电影改编提供素材和来源;电影改编使文学名著得以传播,使文学传承。两者相辅相承,共同为人类文化文明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振潼.论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J].电影艺术,1983(10).

[2] 李玉铭.改编是一门学问[J].电影艺术,1983(8).

[3]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从英美哥特文学电影改编看文学的影像化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Back to the Clas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