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研究为龙头 在课群中突出精品课程建设

2009-01-29 07:53许世军任小玲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基础课精品课程大学物理

许世军 任小玲

[摘要]本文首先对课程群与精品课程的逻辑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总结出四类课程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大面积公共基础课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理念,针对一类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提出了以教学研究为龙头在课群中突出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并以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为例,探讨了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课程群精品课程教学研究大学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05—02

[作者简介]许世军,西安工业大学数理系教授(陕西西安710032);任小玲,西安工程大学计算

建设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较多,但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影响培养质量的大面积公共基础课的精品课程数量太少,例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国家级或者省级精品课程比例偏低;尤其是属于二类院校的大面积公共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几乎没有,进而制约了二类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从二类院校的教学实际出发,在重点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各类教学研究项目,理顺课程群与精品课程的关系,突出精品课程建设。按照“以教学研究为龙头在课群中突出精品课程”的思想,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与二类院校办学定位相一致的具有一流教师队伍、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并在2008年获得属于二类院校的省级精品课程称号。

一、精品课程与课程群的理论分析

高校课程是指高校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所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系统,它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体系,包括学科体系也包括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体系。课程建设与评估范畴或对象是指学校设置不分形态和类别的广义的课程或教学,即西方的“大课程”概念,而课程群是指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或形态、类别特征的课程组合。

(一)课程建设与评估的关系

从课程定义可知,课程建设并非单独意义的课程研制,泛指与课程相关的因素及条件的建设与完善,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是抓教学质量的重点。而课程评估则是与课程建设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不是单纯意义上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而是指与建设要素、内容相关达成度的检查和判断。

(二)课程建设模式

1课程模式或精品课程模式。以不限范围的课程或精品课程为单位进行申请、审批和建设,建设完成后参加课程等级评审,争取课程达标或建成优秀课程。多数学校(含重点院校)通常采用该模式,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分期、分批对重点课程进行建设,促进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同时实现学校相应的建设目标。

2课程群模式。以课群为单位进行建设,优势在于课群的组成和优化,如能做到优化后的建设,则会形成一个有系统性的面或一个平台,一个有利于培养目标实现的课程体系。北京理工大学的课群建设便是其代表。

3课程+课群模式。该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混合体,既有面上的课程,又有优化重组的课群,能较全面地覆盖各种情况,能较好地凸显建设特色,但该模式运行起来所要求的管理、师资和经费等条件比较高,工作量很大,若运行不畅效果就会比较差。采用该模式的学校不多。

4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模式。该模式先对主干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再根据课群顶层设计确定具体合适数量的课程,在普遍建设的基础上以一两门课程为核心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有特色的高质量课程,进而以精品课程这个“点,,带动整个课程群这个“面”。该建设模式容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容易产生课程群的整体效应,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该模式在众多的二类院校中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尤其对于大面积公共基础课群建设更为合适。

(三)精品课程与课程群建设的关系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其建设指标以鼓励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创新、促进教学现代化为指导思想,并着重考虑教学内容与体系方面的经典与现代、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教学方法上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以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协调应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模式”理顺了精品课建设和课程群建设的关系。因为课程群建设评估指标所涉及的主要方面与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要求大体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对实验和上网的要求,所以精品课建设与课群建设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群建设比课程建设面呔,“面”上建设有基本要求,而精品课建立在课群建设的基础上,有国家指标要求,因此可集中优势力量,精心建设其中的一两门课程,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着重开展精品课程的实验教学和现代化教学,从而形成院系重点课群一校重点课群一校精品课程一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模式。这种在课群基础上建设精品课程,又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群建设,用它的“精”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较强的示范作用,对整体教学效果起到带动作用,同时也容易突破课程教学条件的“瓶颈”制约。

二、大面积公共基础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

我们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中,形成了“在大面积公共基础课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教学理念,以及“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模式”。下面以二类院校的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程为例,介绍“以教学研究为龙头在课群中突出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

(一)教学研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在二类院校的大面积公共基础课中开展学术研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条件不具备,也不现实,而在师资队伍的中前期建设阶段,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从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则具有更多的便利性和可行性。

通过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我校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具有发展潜力、教学经验丰富、协作创新的教学队伍。其中,老中青比例为1:4:2;青年教师研究生比例100%;教授、副教授占60%;6人次获得优秀教师奖。在短短3年中,由15人组成的队伍承担了3门公共基础课,涉及学生近7 000余人/年;独立开办了一届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申办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个理学硕士点。实践表明,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促进该类别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大学物理课程改革

1内容体系优化整合。通过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及精品课程建设,我们确立了“精讲讨论”基础物理教学思想及其指导下的“一般工科院校,开放、互动的基础物理分层次教学改革”的教改目标。按照“加强经典、分散近代、联系工程与历史”基本思路(区别于名牌院校),将单一课程进行有效拓展,建立四个层次的基础物理系列课程模式,各层次课程主次分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而实现课程群的优化整合。

2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模式。在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精讲式”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讨论式”习题课教学模式与方法;“综合式”课程考核模式与方法;“多元式”演示实验及其与普物实验的整合;多种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整合。这些成果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检验,尤其是开创的“一般院校开放互动的讨论式小班习题课教学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物理学与天文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肯定、宣传和推广。

(三)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和教学效果

通过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课程建设成果。4年间,课程教师承担的教研项目15项,科研项目9项,参加教改项目比例为100%;获得各类教学奖励29项,其中有5项省级以上单项教学奖励,获奖教师比例高达80%;5年间教师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教研论文70余篇,人均5.2篇;由知名出版社出版教材4部,形成了具有二类院校特色的结构化、立体化教材建设模式。有了教学研究活动的支持,教学效果持续优良,教学中的互动明显增加,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近三年,专家评教分为85.9,达到优良等级,学生评教良好以上的比例达到94%。

猜你喜欢
基础课精品课程大学物理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
MATLAB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教学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运用导数法巧解大学物理习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职业技术院校应如何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