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2009-01-29 07:53乔芳菲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心理

乔芳菲 李 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深化改革,师范院校学生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学习、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新变化、新问题,由此身心承受着较大压力,不可避免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生。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50—03

[作者简介]乔芳菲,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李峰,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日平13600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变革的深入,生活节奏迅速加快,贫富差距显著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这些因素给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莘莘学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1世纪的大学生是民族振兴和崛起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使命,是未来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教育的质量。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面临着未来职业选择的不稳定性和艰难性,在学业和择业等方面面临着新问题、新变化和新局面,加上自身成熟程度、适应能力的局限,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有效开展师范院校的学生工作,关注师范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健康,培养更多人格完善、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前师范院校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标准的界定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青年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4岁,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具有青春期中后期的许多特征,可是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师范院校的学生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心理健康的师范院校学生,应具有如下标准:(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青年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也是衡量他们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衡量师范院校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他们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师范院校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2)情绪健康。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这是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既不顽固执拗、轻率鲁莽、言行冲动,也不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害怕困难。(4)人格完整。人格在心理学上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是协调一致的。(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师范院校学生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地“自我接纳”。(6)人际关系和谐。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师范院校学生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他们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他们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认识、情感、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当前师范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人主义

当代的大学生都是21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在家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皇帝,患有严重的“四二一综合症”,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厚望,养成了一切从我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他们眼里有的只是别人对其的关爱,缺乏的是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意识。他们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的理念,他们过多地强调集体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很少考虑自己如何为集体作贡献。对自我的过度追求造成他们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集体活动对自己有利就参加,不利就不参加。

在个人主义的指导下,有的学生视个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集体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荣誉感不强。在他们眼中,集体的荣誉、祖国的利益都是在对别人喊的,是唱高调,实现个人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才是自己的追求。

(二)适应环境的问题

1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当今社会各种思想和观念变化很快,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因崇拜权力、拜金主义而产生自私、虚伪的心理,对社会丑恶现象不理解,产生苦闷、压抑、不安、焦虑等心理失衡现象。

2对学校环境不适应。首先,进人大学后,一切都是新的,在学习方式、方法,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不适应,由于心理准备不足,自然有对父母、亲友的依赖心理,面对新环境产生心理障碍或不适应。其次,在大学校园里人际关系、学习、未来工作和恋爱等方面的问题纷至沓来,有些学生稍有挫折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难以排解,出现心理失常。另外,师范院校中女生居多,从偏僻地区来的学生占很大部分,面对物质、精神文化的反差,容易形成竞争的心态,常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失落感,在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中,心态上产生无形的压力。

(三)人际关系不和谐带来的困扰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才有安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心情会更加舒畅、性格会更加开朗、兴趣爱好会更加广泛、智慧会更加活跃,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一旦摆脱了大一刚入学时交友的新鲜感和选择期后,大学生便开始稳定自己的好友圈,交际开始由感性变得理性。但是由于个性差异以及自己交友的态度差异等原因,使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了不同的结局。性格开朗、行事大度、喜欢交友的同学,通过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逐渐拥有了许多朋友。性格内向、敏感、自

卑的同学,大多喜欢独处,于是就不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社团和活动,也不主动与别人交往,他们封闭自己,逃避与人交流,不敢参与各种文体活动,从而失去了与别人交流的载体,渐渐脱离集体疏远了同学,从而很少有知心朋友。有的同学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和他人,在与人交往中自以为是、高傲自大,有时也不知道自己这样会令别人难以接受,不知不觉就失去了许多朋友。经历了大一的朋友抉择期,有的同学有了良好的朋友圈,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良好的统治力和凝聚力,而有些同学自身因素没有形成良好的朋友圈,每每看到别人有说有笑的一起学习和交流,他们既羡慕又悲伤失落,或慨叹命运的不公平、或自责自己的无能或怨恨别人的无情。这种悲观的情绪给他们的心理投下了一层阴影,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这种情绪远比在一年级时因为没有找到知心朋友要痛苦得多,有的同学认为是别人不关心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对同学和班集体产生敌对情绪,这就更恶化了他们的人际关系。

(四)专业认同问题

有些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尤其是一些男生,人学时并不十分情愿,由于种种原因才进入师范专业;因而常不认同自己的专业,学习懒散,对专业课学习没有兴趣,毕业择业取向很迷茫,产生懊恼心理或得过且过的心态,各种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他们心理发展的障碍。

三、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上,面临着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选择和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执著的追求,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较大落差的时候,往往从单向线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两极中摇摆不定,彷徨徘徊。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就意志消沉悲切,萎靡不振,深陷孤独惆怅深渊之中,不能自拔。一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时给予扶助与引导,提高他们容忍挫折力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学生更应该自觉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这样不仅仅可以避免引发心理危机,更重要的在于今后自己能以强者的姿态面对社会现实,能正确地进行挫折的心理归因。

(二)帮助学生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无论原来处于怎样的环境,既然来到目前这个环境,我们就应处之泰然,正视现实。一方面可以用冷静的眼光去审时度势,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以适应自己的心理;同时还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情况下适应环境,得到自己最大的心理安慰,如果逃避现实,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可能会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面对现实,适应环境,但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否则亦会产生焦虑心理。古人有“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说法,对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很好的解释。

(三)加强学生人际交往指导和引导

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的人际关系会让学生在整个求学阶段都体验不到快乐。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更应注重人际交往的指导和引导。因此,对学生的交际教育应该尽早进行,如师范院校在一年级开设从教礼仪和人际交往的人文素质课,以引导他们在与人交际时创造性地处理好情、理和法的度。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交际中作恰当的角色定位。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合乎实际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信心,自信心强才有可能克服不必要的羞涩、嫉妒、自卑等心理。鼓励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接受自己,悦纳他人。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一方面主动而另一方面被动势必造成交往难以正常进行。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有利于消除胆小、害羞所带来的交往障碍,锻炼自己的胆量。一个人的胆量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要主动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才不会害怕见陌生人,害羞心理也会慢慢减轻直至消除。另外,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可以增加交往成功的机会,加强交往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树立交往的信心,克服自卑,起到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强化的作用,使以后的交往活动顺畅自如。

(四)加强就业的心理教育,适应社会形势

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毕业即失业的现实令一部分学生感到惊恐不安,通过就业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克服功利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自大心理等,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既能充分展示个人的优势,让对方能了解和接纳自己,又要避免过高估计自己,错过就业的机会。师范院校的学生应对择业挫折多采用封闭式应对方式,而较少寻找社会支持,这可能与师范生自尊心较强有关,也可能与不少师范生认为自己专业就业渠道狭窄有关。因此,通过就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类型及自身特点,了解社会对职业的要求,从而缩小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使心理期望值与社会实际相符。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心理健康心理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