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金字塔”佳构一例

2009-01-29 06:07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勃兰特联邦德国赎罪

周 岳

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消息常用的写作体式。它的起源有种种说法,其中流传得最广的,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因报道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结构方式。1861—1865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当时很多记者前往采访。由于电报机不多,而且时常出毛病,记者们争着用发报机发消息,为了及时把重要的消息发出去,记者们轮流发第一段,再发第二段、第三段……这样就迫使记者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第一段,一旦发报机出毛病也就不要紧了,反正最为重要的消息已经发出去了。电讯中断,报社也能把最为重要的内容刊发出去。新闻行业把这种“头重脚轻”的结构方式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虽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适应新闻竞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得到保存和发展。

1990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对倒金字塔结构的解释是: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新闻的最前面,随后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其他内容。它的优点是能迅速地将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一目了然,节省读报时间。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入选的《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即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体式,但构思别具匠心。

该则消息原载于2005年4月14日《天津日报》,报道的是“勃兰特下跪赎罪”事件。该事件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未引起中国新闻界的重视。中国记者没在现场采访,中国报刊也没有发表过有关的报道和评论。直到1999年10月,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德国》杂志,在德国成立50周年的专刊上,发表了“勃兰特一跪”的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评论,并在次年4月14日,我国《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报道了这个历史事件之后,才广泛地为国人所知。

新闻讲究时效性,某些错失了时间的新闻事实,但是因为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记者常常使用一个新发生的新闻事实作为“由头”,使错失了时间的新闻复活。《天津日报》2005年4月14日登载的《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这则综合新闻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是以勃兰特下跪事件为主体,结合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去波兰为勃兰特纪念碑揭幕、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新建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等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而撰写的。因此,文末在括号中用“本报综合北京电”予以说明。其中,“本报”指天津日报,“电”指电传,“北京”指电传来自北京,而“综合”就主要指以一个新发生的新闻事实为“由头”,将一些同性质的新闻事实包括以前的新闻事件,合在一起报道的方法。撰写这则消息的记者,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救活1970年发生的“勃兰特下跪赎罪”这一新闻事实,报道这一事件。所以,写作中,在安排新闻材料的顺序时,把新闻的“由头”——对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去波兰为勃兰特纪念碑揭幕、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新建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这些新闻事实的交代放在了消息的最后。同理,文中第三节所说的“现任德国总理”是指2005年的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第一节所说的“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第二节所说的“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分别是指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和总统赫利。整篇报道新闻材料的时间安排是“顺时”的,而新闻材料价值的重要程度又是递减的,既符合“倒金字塔结构”的写法要求,又救活了1970年发生的“勃兰特下跪赎罪”这一新闻事实,报道了这一重要事件,使新闻写作中材料安排别具匠心。

由此可见,本则消息的主旨是,从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殉难碑前下跪行为的报道中,肯定作为一个政治领袖在历史事实面前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政治勇气及其人道主义的精神。

本则消息,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齐备。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也完整。

标题和主体外在形式显然。

消息的标题只有主标题,无引题和副题。“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11个字,把新闻的对象、事件和事件的意义都揭示出来了。

导语即第一段。它集中概括了消息的主要事实: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双腿下跪祈祷,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消息的主体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内容的最前面(导语),随后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其他内容,阐述主题。

第二节报道了相关信息——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第三节对第一节导语中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进行了补充——勃兰特1973年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时,谈了自己当时采取这一出人意外的行动的感受。

第四节揭示了30多年前“勃兰特下跪赎罪”这一新闻事件的意义。同时也报道了现在的新闻事实:“现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曾经亲自去波兰,为刻有下跪谢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德国还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兰登堡门附近建立由2700根方柱组成的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这两个新闻事实是当初“勃兰特下跪赎罪”事件延续发展的结果。最后,以括号注明“本报综合北京电”,既交代了新闻来源,同时也暗示了:这两个新闻事实“救活”了“勃兰特下跪赎罪”这个新闻事件,形成一则综合新闻,以报道“勃兰特下跪赎罪”为主。

第四节也就是本则消息的结语。

背景介绍——“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义”,“犹太人”在“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勃兰特”“对波兰、捷克进行国事访问”等背景资料都暗含在导语、正文中。

本则消息的整体内容结构可概述如下:

本消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导语。勃兰特在纪念碑前下跪,请求赎罪,以此纪念死难者。

第二部分(第2、3段):主体。新闻事实的叙述。

第2段: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发表赎罪书,勃兰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第3段:勃兰特自述下跪原因:作为联邦德国总理,有替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的责任。

第三部分(第4段):勃兰特下跪行为的意义和影响。

思路:下跪的经过——下跪的感受——下跪的影响。

本则消息在写作上,除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

1.《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是一则综合消息,叙述的事件前后达30多年,消息的写作者着重地选取与如何认识战争责任相关的片段材料来组合,取材精当,述说的语言也较精练。

2.《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注意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作者的主观评论。勃兰特下跪行为选择的动机、对于德国屠杀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都是勃兰特自己说出来的,是用事实在说话。

3.《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把新发生的事件作为影响来处理,而不从新发生的事件写起,以旧带新,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事件,完整地报道30多年前发生的具有震撼力的事件。

(周岳 苏州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215104)

猜你喜欢
勃兰特联邦德国赎罪
修补断翅王蝶,我的爱情失而复得了
1974年,西德总理因助手“泄密”辞职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家庭视阈下《赎罪》中的姐妹关系
联邦德国向军事科学院军史部赠书
联邦德国军事历史研究局的任务及史观
联邦德国举行“中国抗战全面爆发51周年学术报告会”
来自联邦德国的军事历史研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