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自主阅读 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2009-01-29 06:07孟前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课文情感

一、将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

(一)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角度看阅读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这是无可否认的。语文学习首先是语言的学习,是为了掌握母语而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发挥它的工具性、高效实现它的工具价值,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们一直强调“语文知识”,认为要学好语文,“语文知识”是基础、是关键。但如何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习,如何使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有规律可寻的。张志公先生认为,“摸清楚这些规律,运用它,设计出训练的途径、步骤和方法,就能大大减少教学上的盲目性,减少浪费,提高效率。”[1]

语言学习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获得的;第二,语文知识的掌握必须以语言实践为基础。而语言的实践首先要求的是“量”。“举一反三”是高效率学习的目标,但语言学习却恰恰相反,是“举三反一”,甚至“举十反一”。即是说,对语言的理解,需要在相应的语境中多次重复,并迁移应用。语言不像自然科学,有丝丝入扣的逻辑关系。对于语言,需要通过感悟才能形成语感,并获得对语言的理解。就如幼儿学习口语,是在无数次的听之后,才能逐渐明白、掌握语音与事物的对应关系。当然,一旦掌握之后,他就可以“举一反三”地创造自己的语言,表达他想表达的意思。比如他会说“我饿了”,就会说“我渴了”或者“我累了”。

书面语言的获得同理。不过这时的语言实践不是听,而是读。学习者只有在大量阅读文字之后,才能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才能体会字词句的微妙之处。可以说,先有语言,才有语言知识、语言规律的总结。语言规律不是凭空架构的,而是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获得的。所以,先让学生熟悉语言,再对语言的规律加以总结归纳,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学习仅仅当做语言知识的学习,把课文当做语言知识的载体,以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是获得了语文能力。教学改革围绕着如何把语言知识组织得更好、讲得更深更透。这其实是舍本逐末,无怪乎学生学得辛苦、学得没有兴趣。脱离了语言环境的“知识点”是枯燥乏味、没有生命力的,即使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得学生“背”下了那些知识点,但因为没有真正理解,缺乏具体语境的联系,也无法学以致用。而语言学习的目标就是会使用,所以这样的学习最终是无效的。人的认识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人感知事物首先感知的是它的整体。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有对细节、局部的进一步认识。语言也是如此。阅读是对一个完整的文本的整体感知过程,若是将它拆解,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可以说,一个阅读丰富的人,即使没有系统学习语言知识,也不影响他的语文能力。因为他通过大量的阅读,语文知识已经内化到他的语言能力结构中去了。但一个人如果没有大量阅读做基础,即使他把语言知识背得烂熟,也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所以,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也是必要途径。

(二)从实现语文人文性的角度看阅读的意义

“人是符号的动物。”[2]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也可以说,人是被文化塑造的。脱离了人类的文化,人便不再成为人。文化是人类整个发展历程的积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接受人类文化熏染的过程。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赖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文化的精髓依赖于书面文字的表达与传递。

1.通过阅读获得信息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即以个体亲历亲为的经验和阅读作为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个体经验因人的视野的拓宽和活动空间的扩张而在量上大大提高,但其相对值却显得更小了。所以,个人的经验越是发达,人对经验之外的世界就有越强烈的好奇心和认识的欲望。在资讯媒体尚不发达的时代,书籍是除了“耳闻目睹”之外获得信息的唯一渠道。今天资讯发达,声像制品丰富多彩,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渠道大大扩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阔。

然而,文字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主要的传播方式。声像的优点是直观,但这也正是它的局限。过于直观的东西会遏制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声像只是世界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字则可以对任何事物进行描述,虽然它不如声像直观、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却可以在精确描述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除此之外,人类所特有的思想、情感等抽象信息的表达与传播,则必须通过文字。

2.阅读形成人的思想

“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3]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也是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思维与思想是不同的,思维是思考的方法,思想是思考的内容。在训练方法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了内容的充实。而思想,就是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看法。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如今已基本达成共识,这无疑是语文教育领域的一次认识的飞跃。何为人文性呢?布洛克在系统研究了西方人文主义沿革后说:“人文主义的中心主题是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4]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珍视与尊重,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就语文学科来说,人文性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实现人的自我成长,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发展人的个性。人文精神有丰富的内涵,而其核心,则是人独立思考的精神与能力。

每个人对世界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的形成,一是通过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社会经历;二是通过阅读。思想认识的形成固然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但没有大量阅读做底蕴,个体经验则只能形成相对丰富的“人生体会”而已。因为人的认知图式由无数的刺激结构而成。认知图式的质量取决于信息的质量和结构。个体的生活经验往往是不加甄别、很多时候也是无从选择、凌乱而原始的信息;书籍则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伟人进行对话,这一点也不夸张,甚至意义可能更甚于此。在阅读中,人的认知结构渐渐地丰满起来,成为拥有个体独特个性的认知结构。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所以,阅读是思维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3.阅读丰富人的情感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人也是情感的动物。我们常常把理性凌驾于感性之上,以为只有理性才体现了人的本质。理性固然是重要的,但情感一样重要。人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生命才有意义。美感是一种情感,道德感也是一种情感,人因认知世界而体验到的满足、愉悦、兴奋也是一种情感。情感重在体验。人类正是在各种情感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

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既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又使学生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方面和谐发展。情感是人格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质量。个体生命历程固然使人的情感发生变化,但没有阅读的涵养,情感的内质无法得到提高和升华。而且,个体的经历终究是有限的,而阅读则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个体的经历只能是一次性并不可重复的,而阅读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书籍既记载了人类思想的精华,也再现了人类情感的无限丰富与深厚。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更多的人生、体验了各种情感,并建立起自己的情感图式。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大量的阅读。离开了阅读,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一句空话。大量而高效的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最根本途径。

二、加强学生自主阅读,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一)对教材进行整合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但更不能限定于教材。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目的不只是学习这一篇课文,更应该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存在、基本内容以及风格。这样,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读全本的《红楼梦》。同样,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目的也不只是学习这一篇课文。因这篇课文的启发,学生可以找鲁迅的其他文章来读,(包括小说、散文、杂文等)甚至可以对鲁迅的生平、思想、他所生活的时代、他所交往的人等等,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以至研究。当学生摆脱了对课文孤立、繁琐的分析,经过这些“课文之外”的阅读后,必然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对课堂进行整合

课堂时间应该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课堂历来是由教师控制的,虽然由“满堂灌”转向“启发式”是一个进步,但依然是教师控制着课堂,学生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转。在不少公开课上,教师是主角,在讲台上做着精彩的表演;学生则配合着老师,有时甚至连配角都不是,只是群众演员或者旁观者。现在我们要提出: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的一个平台。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应该看是否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使课堂成为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乐园。

(三)对课内与课外进行整合

近年来,人们对阅读的重要性不是没有认识,但多是把阅读当做“课外”的功夫,“课内”还是以学习教材为主。这样,“课外”阅读往往成为学生自发的行为,教师既无从了解,更无从给予指导。既然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课外”的阅读就不应该排除在“课内”学习的视野之外,而应该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自主性阅读,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的阅读。有放也有收;有自由也有规范;有无目的的单纯的阅读,也有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阅读。自由阅读,就是一个“学”的过程,每个人学的方式可以不同,但不是天马行空,终究要落到一个点上,即围绕一个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学需要大大提高效率——泛论语文教学科学化和进行语文教学科学研究的问题[J].中国文,1978,(1).

[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7.

(孟前莉西宁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810003)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背课文的小偷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