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几种方法

2009-01-29 06:07邓上荣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文章语言教学

对于作文教学,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只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味强调要学生写生活、写真实,这种看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每天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是无法获得丰富的生活实践的。也有的人认为文无定法,而忽视作文方法的教学。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遣词造句和修辞能力,并且学会文章的拟题、立意、选材、布局、修辞等方法的同时,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开拓视野,丰富思想和情感,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提高文化修养。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好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不仅要有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作基础,而且还需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需要有丰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

然而在现实中,阅读与写作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教学中阅读占了大量的比重,学生的写作水平却难以提高;作文仅有每学期八次的写作实践,无法满足作文教学的要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读书破万卷”如何“破”?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建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与思维训练。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书中汲取营养,把文本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智慧,从而提高能力,写出佳作来。

衔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方法,具体地说有仿写、化用、整合、点评等。试做如下分析:

一、仿写精彩语言片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教材中的精美语言,凝结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值得学生品味、揣摩、模仿。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经典语句进行筛选、整理,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精华,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例如教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语言:“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正常的语序是“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又散落了”,作者采用倒装句式加以表现,突出强调了荒园的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的特点。刻画出地坛的荒凉残破,形象表达出作者的落魄,也表达了作者截瘫后,消极无奈、烦躁不安的心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倒装句式的使用使得主题得以强调,使文章富于表现力。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仿写,学生写出“黯淡了昨夜星辰,远逝了往日清风,散了离别的筵席,又醒了梦中人”的语句,形象地表现出离别的感伤与惆怅。

再如《荀子·劝学》中有“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已”,通过两个比喻再推出道理,阐明学习的意义,使得说理形象、生动。魏征《谏太宗十思书》中也有类似的语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来说明成大事必然要巩固根源,具备坚实的基础,循序渐进。教师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掌握以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方法。学生经过点拨写出“鱼儿离开了水就不能生存;花儿离开了阳光就不能开放;人离开了诚信就不能发展”的语句。

教材中的其它语句,如排比、对偶、反复、设问等多有可借模仿之处,在学习中注意及时进行仿写,既训练了语言,也训练了思维能力。

二、摹仿文章结构章法,提高结构布局的能力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文体要求特点,学会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常见的写作技巧技法,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如议论文的对比论证、并列式论证、递进式论证;记叙文的巧合法、误会法、悬念法、抑扬法等,可以结合具体篇章加以模仿。

例如李白《蜀道难》一诗“噫嘘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多次在文中反复出现,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可引导学生模仿,用中心主旨句来贯穿全文。这在议论性的散文写作中尤其实用。在以《中国的色彩》为话题的写作中,一位学生以“红,是中国的色彩”为论点,再以此为中心句,依次安排三个分论点:红,是中国的色彩,这红凝聚了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红,是中国的色彩,这红象征对幸福的渴望,吉祥的追求;红,是中国的色彩,这红象征祖国的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三个排比段整齐而不呆板,结构严谨而不落俗套,排比句式使语意连贯,概括了全篇,深化了主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再如学习《祝福》文章对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变化遭遇,以及内心的变化,可引导学生用片段对比的方式写人物的今昔变化。学习《项链》一文,引导学生模仿出乎意料之外,在于情理之中的技法记事。

在掌握写作技巧技法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创新,融会贯通而加以变化。

三、化用改写语言语境,提高想象再现能力、拓展能力

化用有助于吸取前人的思想和语言的精华,并赋予时代的精神,来表达读者的个性化见解,它需要在深入理解原著的内涵的基础上,加以读者的想象,进行再创造,如诗意化用、诗歌的改写等。

如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文中将张继枫桥夜泊的情景再现,将清冷的氛围与人生的失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表达出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加以化用改写,如以“诗意江南”为题:她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工的造作,有的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漫步在浸润着雨丝的小巷深处,徜徉于掩映着竹林的踤石小径,望一望那依依杨柳,悠悠小舟,饮一饮那山谷清泉,晨起晓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重湖叠獻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再如小说续写,高鹗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使之完整。可引导学生续写《项链》“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之后……”

四、整合专题诗句,提高归纳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的文学作品的积淀,可加深文化底蕴,提高文学品位,增强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的分类归纳,从而获得丰富集中的有关诗句,有利于将具有共性的知识进行互补、佐证,从而加深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可要求学生对诗句进行整合。

如以“自信”为主题,可集中李白、苏轼、毛泽东等古今名人伟人的语句,在此基础进行写作练笔,引导学生写出以下片段:自信是抵挡外来压力的盾牌,是战胜困难的利剑。“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自信造就了一代诗仙,也把唐诗推向了巅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的自信使他漠视他人的嘲笑,第一次让统治者在人民的怒吼中颤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的自信使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救东吴于即倒;“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的自信使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又一次发出了震天的咆哮。

专题诗句的引用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

五、整合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 在挖掘课文内涵,提升思想的同时要求掌握不同的语言句式,将课文人物素材运用于作文练笔。教师设计练习“在了解古人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故事,请以听取意见为主题,运用烛之武、勾践、齐王等人事例为材料写一组排比句。”学生写出如下一段文字:

假如烛之武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听郑伯的请求,怎么能解秦晋之围?

假如勾践没有采纳文种的意见,三千越甲怎么能吞吴?

假如齐王不听邹忌的意见,如何能战胜于朝廷?

学生基本上能采用排比句,引用课文内容进行表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勾践、齐王三者同为听取他人意见,在内涵上有何区别。经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点拨,得出以下看法:

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

勾践在落难形势下,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胸襟;

齐王在和平时期,有励精图治称霸天下的理想。

请学生写一组排比句,揭示三者能听取他人意见的原因, 要求隐去人名,整理排比句,使之得以升华。便得出以下句子:

听取意见需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

听取意见需要在落难形势下,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胸襟;

听取意见需要在和平时期,有励精图治称霸天下的理想。

引导学生比较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写的句子,发现二者区别在于前者为事实论据,后者为理论论据,更深刻,更抽象。接着引导学生在理论论据后加上事实,使之具体。变换句式,形成以下一段文字:

听取意见需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有了这种意识,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听郑伯的请求,解了秦晋之围;

听取意见需要在落难形势下,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胸襟,有了这种胸襟,勾践采纳文种的意见,三千越甲可吞吴;

听取意见需要在和平时期,有励精图治称霸天下的理想,有了这种理想,齐王听邹忌的意见,战胜于朝廷。

通过练习,在思考领悟的基础上经过积累整合实现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目的。学生丰富了思维内容,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强化了学习效果,完成从阅读到写作的过渡与转化。同时也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六、点评人物、文章,提高评价分析能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在提高思想文化修养的同时,增强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思考问题的深刻性,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具体做法可学习古人评点作品的方式方法,如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批《红楼梦》,或模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对课文、人物加以评价。语言可长可短,形式可以多样,关键在于中肯、恰当。

如评《琵琶行》,可写“两颗失落的心的交流,一曲同情之歌的演绎”。

再如以人物为主题,综合人物事迹、诗词名句、后人评价,写评论性的文字。具体可选取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人物进行点评,如评项羽,学生写到:项羽的死很有他的性格特点,正如他的一生,虽然暴戾自负,但一举一动都光明磊落,极具英雄气概。他的失败,也给人一种悲壮的美感。也许正由于此,司马迁才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字里行间倾注了赞叹之情;杜牧才有“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叹惋之情;李清照才会以少有的豪放,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溢美之句。

结合阅读与写作,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与挖掘,找出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点,设计读写结合的练习。在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这有助于学生加强积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邓上荣 福建永安一中366000)

猜你喜欢
文章语言教学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