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在骂谁

2009-01-29 06:07赵清林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项伯范增项王

范增,项羽的谋士,鸿门宴全剧的导演。鸿门宴尾声时,张良受沛公委托,将白璧一双献于项羽,玉斗一双献于亚父。项羽在听张良说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呢,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和沽名钓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谋划不能实现,在接受一双玉斗后,则“拔剑撞而破之”,并出愤激讥诮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那么,范增这里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谁的呢?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鸿门宴》一文这样注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笔者以为此注将“小子”指向“项羽”甚为不妥。

一是项羽尊范增为亚父,二人关系密切。项羽叔父项梁起兵后,是范增前往劝说项梁立楚王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赵,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渡河救赵。巨鹿大败秦军后,范增成为项羽的主要谋士。鸿门宴时,项羽虽然只是诸侯上将军,范增却称项羽为项王,对这点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颇有微词:“《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似失史体。”其实范增等人称呼项羽为王,并非是“似失史体”,而是对项羽将来为王的自信,是表达要与项羽共创霸业的决心,是对项羽的尊重。那么,在鸿门宴上,自认臣子的范增会当面出言不逊大骂被其尊为“项王”的“项羽”吗?如果“竖子”这种蔑称的骂人的话是指“项羽”的话,紧接其后范增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却称项羽为“项王”该怎么解释?

鸿门宴以后的四年里,项羽败章邯,尽坑杀其降卒于新安城南;据有关中,屠咸阳,杀子婴,烧阿房;分封诸侯自尊西楚霸王后,击杀义帝于江中。对项羽这些倒行逆施的不义行为,范增骂过项羽吗?没有!即使到了后来荥阳会战后,项羽中陈平之反间计而“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时,范增也仅是大怒,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并乞求“赐骸骨归卒伍”,何曾骂过项羽?

二是如果范增在“竖子不足与谋”一句话中的“竖子”是骂项羽的话,那么,范增此后应该不再与项羽“谋”而是离开他,特别是在项羽击杀义帝后,范增更应该离开项羽。苏轼在《东坡志林·论范增》中说:“增始劝项梁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苏轼以君臣之谊认为,范增在项羽击杀怀王时应该诛杀项羽,不能诛杀则离开他,但范增不仅没有杀掉或离开项羽,反而继续与项羽“谋”。上文中提及的“夺王之地……已而弑之……坑秦降卒,杀秦降王,烧秦宫室”等重大行动“增皆亲见之”(洪迈《容斋随笔·范增非人杰》),作为“好奇计”的谋士范增是参与其中的,也该算是项羽的“帮凶”了吧。鸿门宴后,统一全国的基础已经形成,其时,项羽最有统一国家的实力和影响。而项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自认为天下第一,不可一世,在骄傲的心态驱使下,把全国剖分为十八个诸侯王国,使中国复归统一的良机失之交臂。对天下形势认识很清楚的项羽的唯一谋士范增,却不加阻止,而是完全赞成,且继续与项王“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荥阳会战后,刘邦因军中缺粮,向项羽请和,欲“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羽打算接受。历阳侯范增则“谋”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羽采纳了范增的建议而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城内。这些事实都说明在鸿门宴后,范增继续在与项羽“谋”,既是“与谋”,那“竖子不足与谋”就不应是明骂项羽的。

那么,范增在鸿门宴上的那句话到底是在骂谁呢?

查《中国文学作品选》(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和《古文鉴赏大辞典》(徐中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等书均注释为“犹言‘小子”,并未明言“竖子”是指谁。又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 刘衍文蒋锡康著 1988年版)在解释“竖子不足与谋”这句话时说: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这句话是在骂项庄等人。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史记故事》(臧翰之编2005年版)解释为:项伯这班无知小子,不能和他们共谋大事。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二十四史》(宋智峰 韩飞编著2008年版)解释为:项庄这帮无用之徒没法跟他们共谋大事。众多权威选本的翻译并未把“竖子”指向项羽,那么这些解释里的“项庄等人”“项伯这班无用小子”“项庄这帮无用之徒”是指哪些人呢?仔细阅读《鸿门宴》后,笔者认为,教科书也许忽略了鸿门宴上项羽阵营里的另外几个人。

项伯,项羽最小的叔父。项羽统兵后,随项羽一起进入关中。项羽在鸿门听说刘邦欲守关自王,遂准备进攻刘邦。在大战即将到来的时刻,作为左尹的项伯不严守机密却连夜赶至霸上,找到张良,告以实情,致使绝密的军事计划泄露给敌人。项伯于险难中不忘朋友,这是极为可贵的,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秦灭后刘邦与项羽已成为一对生死对手,自己身为楚军高级将官,当朋友之谊与政治利害相冲突时,究竟应把什么放在首位。项伯对这个问题显然未作考虑,他把朋友之谊凌驾于政治关系之上,也没有说谎话的准备,因而向政敌之友泄露了自己军中最高机密,听任军中机密直送政敌刘邦。他还轻信刘邦的婚姻之约,不仅给刘邦提出了一个自认不错的主意,而且说服项羽善遇刘邦。在次日的鸿门宴上,当范增召来项庄即席舞剑时,项伯一定看出了其中要杀刘邦的真意,立即拔剑对舞,常用身体遮护刘邦,使项庄一直难以下手。项羽败亡后,项伯欣然接受刘邦封赏为射阳侯,赐其姓刘。司马迁在《汉功臣侯表》中解释项缠(伯)所以封侯的原因时说:“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楚军的左尹高官在汉军打败项羽时“尝有功”,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其政治品格已跃然纸上。项伯文不如范增,武不如项庄,但却成为项羽命运中的一道暗伤。这样一个吃里扒外的人,可以“与谋”吗?

项庄,项梁的第二个孙子,跟项羽是叔侄关系。他是一名武将,剑术很高。在鸿门宴上,范增按事先商量好的计划“数目项王”,然而项王只是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眼看计划要落空,便起身出去“召项庄”,并给他讲了一番利害关系:“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庄应该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尽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然而以项庄的武功,完全可以给刘邦来个一剑封喉,但他却与项伯纠缠不清,以至于张良有机会把樊哙招进帐中。即便如此,我们还可以设想,当樊哙撞倒卫士冲进帐中而项伯分心的一刹那,项庄仍有机会“击沛公于坐”,但由于项庄的轻易放弃,使得范增的一个绝好的计划落空。这样一个有始无终的“小子”,可以“与谋”吗?

陈平,秦末汉初谋略家。其智慧即使是被刘邦称为“人杰”的韩信、萧何、张良等人也远在其左,连他自己都说“我多阴谋”。太史公赞陈平说:“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非智谋谁能当此者乎?”这样一个“智谋”者,在鸿门宴上却未助项羽一臂之力。陈平跟随项羽的时候,项羽待他不薄,先封武信君,后拜为都尉,而且他自己也承认“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可是这样一个善出“奇计”的陈平在鸿门宴上怎么做的呢?《鸿门宴》有关陈平的只有一句“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经历了刘邦自辩、项庄舞剑和樊哙陈辞后,“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依陈平的智慧,他完全可以判断沛公是逃席,也完全能够完成项王交给他的“召沛公”的任务,但他却未能完成,虽然我们不能说此时陈平已暗通刘邦,但我们从他于次年三月即以“惧诛”为借口背项投汉来大胆猜测,鸿门宴时他已倾心于刘邦了。这样一个在其位却不尽力谋其政的人,可以“与谋”吗?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范增与项羽有君臣之份不会当面直骂项羽,尽管他对项羽的优柔寡断是满怀愤激的。范增的“竖子”应当是骂“不足为谋”的那几个人:身在项营却吃里扒外的项伯、中途放弃重任的项庄和在其位不尽力谋其政的陈平之辈。

(赵清林 安徽省濉溪中学 235100)

猜你喜欢
项伯范增项王
差点成为“羊二代”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史记》范增性格妙笔
自勉
亚父之死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