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的“三部曲”

2009-01-29 06:07舒红方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三部曲文言文言文

对于文言文,学生往往会有一个思想误区,认为文言文距现代时间久远,学习文言文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所以除了应付考试,平时很少主动学习文言文。教师也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别,无形间加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而传统文言文教学中逐字逐句地串讲和翻译的做法,不仅费时低效,而且还使学生根本不能体验到文言文的魅力,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中创新教法,指导学法,同时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我们姑且称之为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的“三部曲”。

一、展示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文言文教学中应当展现语言的魅力,使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与我们现代生活的关系,从而激活文言文的活力。

1.走进文本,发掘美的要素

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无论诗词、小说,还是历史散文,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浓厚的文化人文色彩;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能使人真正感受到中国语言之丰富凝练、含蓄典雅。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文体特点,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体验,领略文言文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联系古今,适时导引新知

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的语言与今天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文言文的许多成语、典故、名言警句至今仍活在现代汉语中,并且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成语。这些风格凝练、典雅的语言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实践,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在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若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必定会激发学生兴趣而留下深刻印象。譬如许多从古代保留到现代的成语,大多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袖手旁观”的“袖”名词活用作动词,“赴汤蹈火”的“汤”,古为“热水”“开水”,今为“菜汤”,是古今异义现象,而“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则属于宾语前置。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经老师一点拨,学生便会倍感新鲜、亲切,如果再联系课文语言教学,就会激活文言文的语言,激活文言文教学。

3.激发感情,展示教师文言底蕴

教学文言文,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不仅自己要熟悉历史,读懂古人,更要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忧或憎;不仅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而且对课文要相当精熟,要深得其味,能出口成诵,对作者情况,对写作背景,熟记于心。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自己做到背诵在先,要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自己先要充满激情,这样才能以情激情,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创新教法,指导学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

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往往相对薄弱,所以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总把力气用在疏通字句上,逐字逐句地串讲,力求详尽透彻。老师讲,学生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寡味,教学效果却事倍功半。 针对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摒弃串讲的教学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钻研,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一)精讲多练,贯穿诵读

文言文的词法、句法等与现代文有很大不同,尤其在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变式句(非正常语序句)等诸多方面,构成了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还有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的礼仪风俗、典章制度等知识。这些成了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和学习文言文表现形式方面的最大障碍。所以教师要适当讲解古汉语词法、句法方面带有规律性的知识,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并指导学生进行积累和巩固,最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文言词语进行归纳、整理,对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语法知识,从中摸索出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规律,在以后的教学中出现时,教师进行精要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比较,进行知识迁移。这样,教师就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也变得易学爱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但实际情况是,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听到的多是教师们激昂慷慨的讲解,少了学生的琅琅读书声。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析轻朗读、重翻译轻感悟的本末倒置现象。而文言文大多语言精炼、简短,节奏感强,容易上口。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朗读和背诵,强化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读写能力。那么,如何贯穿文言文诵读教学呢?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读字词以及通假字,首先要通过学生试读或教师范读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以正确地理解句意,把握文意。

2.细读课文,能够读懂课文,读得流利、顺畅,能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要把握句子的节奏,通过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去体味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要引导学生了解文言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语气,体会那些结构齐整、运用对比对称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如《醉翁亭记》全文用了21个“也”字,教师在指导时就应让学生明白这些“也”字所蕴含的肯定、陈述、感叹等各种语气,并由此体会作者的情感。

3.品读课文,感知文言文的内容与语言之美。文言文的语言,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特点,往往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有通过反复吟诵,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方能感受其语言的音韵之美。也只有通过对课文整体内容、文意思路等的揣摩品味,才能读出韵味,读出深度,抓住文章的精髓,把握丰富的内涵,领悟更美的底蕴。

4.熟读成诵,“美读”课文。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语言,发展语言,丰富语言积累,要求能熟读,“美读”,有的文章要求背诵。同时为了达到背诵的目的,指导学生通过理清思路,抓住关键词语等方法背诵课文。如背诵苏轼的《石钟山记》,按照“郦观点——李说法——寺童持斧扣石——暮夜实地考察——结论”这一思路进行训练。这些训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闯过了“背诵”这道难关。

在文言文教学中贯穿诵读训练,使由于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名篇,积累了较丰富的文言文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二)归纳比较,积累知识

积累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成语、名句及虚词等进行归纳整理。其次,联系比较。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学习了之、至、致、往、如、造、适、诣等一系列动词后,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归纳比较,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在这基础上,学生又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拨、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拓展课外阅读,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要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仅靠教材中的几十篇文言文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因此教师需要有计划地补充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教师在关键的地方予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由于推荐给学生的文章难度适合他们的实际,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文言文学习方式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随着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还应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引领学生步入广阔的精神天地,在阅读中开拓视野,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给学生加厚精神的底子。

(舒红方 浙江省兰溪教师进修学校321100)

猜你喜欢
三部曲文言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