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紧紧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两个重点展开教学

2009-01-29 06:07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重点学会

单 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牢牢抓住课文“写了什么”(即课文记叙了怎样一个人?叙述了怎样一件事?论证了怎样一个观点等)和“怎么写的”(即课文采用了什么方法把内容一层一层地表达出来的)两个重点展开教学,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和原因

目前,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仍存在做样子,摆架子,兜圈子现象,表面看热热闹闹,实际是只“画龙”不“点睛”,舍本逐末,脱离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要求,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读写知识没有很好掌握,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没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这些教师还没有真正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还缺乏深入探讨,还不明确围绕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两个重点展开教学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方法和对策

从课堂教学进程来看,教学的第一个重点——“写了什么”,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三点:一是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默读、范读、朗读等多种形式来感知理解课文,在阅读实践基础上,指导学生从理论上掌握不同体裁课文的阅读方法;二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班级发言等,各抒己见,明确课文叙述了怎样一件事,塑造了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一个观点等;三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合作探究,弄清课文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思想、观点、情感,理解课文内容表现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第二个重点 ——“怎么写的”:它是第一个重点的继续和深入,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并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下面以议论文为例加以说明:(一)分析理解课文标题要明确:标题的“题眼”是什么?论述的重点是什么?标题和课文内容的关系怎样等;(二)分析理解课文第一段(或某一段)要明确:本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或阐述了什么内容)?这个观点(或内容)是通过哪几个层次来阐述的?各层次之间是什么关系?各层次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整?为什么?本段在全篇的作用是什么?有哪几个重要句子?为什么重要?遣词造句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三)结束全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盘点学习收获:学会了哪种论证方法?懂得了怎样增强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在掌握阅读方法上有哪些收获?从而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子”,汲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的有效迁移。

总之,在处理第二个重点时,要突出整体观点,突出联系的方法,站在全篇课文的高度分析理解课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具体要求,一要把重点字词教学放到具体的语句环境中去分析理解,培养准确用词、表情达意的能力,进行遣词造句的训练;二要把句子教学放到整个段落中去学习理解,明确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有层次地表达思想观点,受到思路理顺、表意清楚的思维训练;三要把段落教学放到全篇课文中去分析理解,看“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怎样,作用怎样,各段落之间的关系怎样,从而加深段落与篇章关系的理解,进行布局谋篇的训练。

初中语文教材除议论文外,还有小说、诗歌、散文、说明文等,不管哪类体裁课文,教学中都应该突出这两个重点。要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课文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法学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三、作用和意义

围绕“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两个重点展开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新编教材特点。有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一是可以使教师真正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彻底解决语文课为什么要这样教和怎样教的根本问题,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二是可以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教育得到进一步强化。例如,在第一个重点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了教育效果。三是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在第一个重点教学中,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不同体裁课文的阅读方法;在第二个重点教学中,通过篇章结构训练和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提高了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会了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围绕两个重点展开教学,学生可以真正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作文,学会做人,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单文 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第二初级中学064400)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重点学会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学会尊重